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欣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4日,朱霞正在田间查看防虫害设备。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谷雨之后,气候温润,“85后”新农人霞妹子的5800亩粮田身披新绿,一株株青禾喝饱了雨水,在田间昂着头。

霞妹子名叫朱霞,是党的二十大代表、衡阳县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湖南嘉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2017年,朱霞从父亲手中接过种粮的犁耙。这7年,从农业小白到种田能手,她走了一些弯路,也收获了许多惊喜。她说:“站在父亲的肩膀上,作为青年新农人,我要走得更远。”

既要会种田,更要“慧”种田(小标)

4月24日上午,嘉穗农业迎来了一群水稻专家,其中有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亚梁、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黄敏和农大的学生们。

“育秧基质土的问题要尽快想办法解决。”一见面,朱霞就说出最近种粮的烦心事。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健壮的秧苗是水稻高产的基础。而要想得到一袋好的育秧基质土可不简单。“我们用的育秧土都是从安徽芜湖、江苏淮安购买,加上运输成本,一袋要花17、18块,成本太贵了。”

如何在育秧环节降本增效是一大难题。朱霞想到自己建工厂培育育秧基质土。但配方如何确定?湖南是否有合适的原料?

“浙江很多种粮大户将核桃壳碾碎,加入黄土,既增加了养分,又能疏松土壤,而海南那边的农户多用椰壳做原料。”王亚梁说道。

“我可以就地取材,将谷壳、秸秆磨碎加入育秧土,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专家的话启发了朱霞。

黄敏接过话茬,说:“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你在田间试验,我在实验室做研究,看看最终成果如何。”

一番讨论,朱霞紧锁了几天的眉头终于舒展了。

(4月24日上午,朱霞和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正在查看试验田。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现在朱霞可以跟专家、农技员自如地交流、探讨,但刚开始种田时,她是一头雾水。

“我虽然生在农村,但其实是个农业‘小白’。”7年来,朱霞从零学起,在父亲的指导下浸种、育秧、防虫、施肥……边学边做、边做边学。

渐渐地,她摸索出了门道。“虽然种粮是老天爷赏饭吃,但靠头脑、智慧和技术,更有奔头。”

会种田还不够,朱霞要做“慧”种田的新农人,走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的新路子。

“十来万的车子舍不得买,但在买农机上,我从不手软!”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朱霞像收集盲盒一样买农机。

但最初操作农机可谓又惊又险。第一次开收割机,她把割台放得太低,连草和泥巴都“收”了;第一次开无人机喷洒农药,因操作不当“炸机”了,所幸无人受伤。

朱霞通过一次次培训、一遍遍实践苦练本领,终于成了村里唯一一个女农机手,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新时代女拖拉机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霞正在操作农机。通讯员 摄)

(朱霞正在插秧。通讯员 摄)

她流转5800多亩土地,购置了100多台农机设备,招收了一批职业农民,建起了智能育秧大棚,实时监测棚内温度、湿度、光照,形成了一条现代化标配的粮食生产线。

“现在不用挽着裤脚、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年轻人种田有高科技,我要多向他们学习咯。”朱霞的父亲朱东阳说。

当初,看到年迈的父亲在田间像老黄牛一样耕作时,出于孝心,在城里教书的朱霞决定返乡。如今,父女俩成了事业上的“禾伙人”,“土专家”和“新农人”经常在一起交流种田经。

朱霞说:“父亲那代人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向土地要效益,而我现在要向管理要效益、向机械要效益、向规模要效益。”

(朱霞(左)和父亲朱东阳(中)在查看单季稻生长情况。通讯员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霞和父亲朱东阳行走在田埂上。通讯员 摄)

既要稻谷满仓,也要“诗和远方”(小标)

请教完水稻专家的第二天,天刚微亮,朱霞便带着衡阳县两位种粮大户,出发去岳阳找董大姐,听说她的旱地育秧工厂在全省甚至全国都走在前列。

董大姐叫董敏芳,是党的二十大代表、岳阳县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霞妹子小小的身板蓄积着巨大能量。”在董敏芳看来,朱霞是年轻一代新农人的榜样,思维活跃,爱学习肯钻研,最重要的是她让大家看到新时代农民的新风貌。“农民不再是‘庄稼汉’,而是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

近几年,朱霞常常带着同县的年轻农民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通过种粮务农获得一份收入,获得对农民身份的自我认同和真正扎根农村的信念。

在与台九村相距20公里的渣江镇东洲村,“00后”种粮大户王涛也是在朱霞的带动下走上务农道路。“她的经历给予我很多信心,不用去外面的世界,在家乡种粮同样能闯出一片天。”

嘉穗农业农机手廖平说:“刚开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跟着朱霞慢慢学习。现在插秧机、无人机都会操作了,工资一个月有5000多,蛮好的,村里很多人都跟着她种地。”

目前,霞妹子的5800亩土地上种植着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复种面积达1万余亩,年生产、购销优质原粮1万余吨,解决就业100余人,带动全县158户440人脱贫致富。

2021年,乡亲们一致推选朱霞为村委会主任。

肩上的担子重了,朱霞的目光也看得更远,她要为全村谋发展,让家乡的沃野田园成为人人都向往的“诗和远方”。

朱霞正在筹建乡村振兴馆、粮食博物馆,打造一个田园综合体,探索农文旅融合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利用稻田、台源乌莲和我们的母亲河蒸水河的自然风光,引进农耕文旅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农旅饭。”

朱霞说,做农业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每一场及时雨、每一次获益匪浅的对谈、每一项硬核的技术支持都让她的步伐越来越坚定、越来越自信。

每当遇到困难、感觉走不下去的时候,她就会去田间走走,看禾看天看云、听风听虫听鸟,稻田自会有答案。

【短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如今,越来越多像朱霞这样的年轻新农人选择扎根家乡沃土,投身广袤天地。正值青春的他们耕耘希望的田野,用双手改变自己和乡亲们的命运,也让村庄焕发新的生机。他们是全村的希望,也是中国乡村的未来。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让农村留得住人,让农业吸引人,需要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的现代化,这群年轻新农人正是农民现代化的生动范本。应当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帮助他们依靠科技和智慧在乡村放飞青春梦想,让“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