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先讲几件有趣的事。

据传,张九龄出生的时候,母亲卢氏怀胎满十月仍未分娩,家里人都很着急,因为他是张家这一代第一个孩子。

因此,张九龄的父亲张弘愈就找了一个既懂医术又能算命的先生,这位老先生端详了卢氏一会说,腹中胎儿非平凡之人,这个地方太小,恐怕容不下他。

张弘愈听后很开心,但又很担忧,经过全家合议后,决定把家从始兴迁到韶州。说来也是神奇,一到韶州地界,张九龄就呱呱坠地。

事自然是民间传说,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张九龄的影响力,人们愿意去美化他的生平,因为他是开元最后一个贤相,更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宰相。

因为有算命先生的预言,再加上张九龄是张家这一脉的长子,所以张弘愈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他能读之年就送去了大鉴寺培养。

当时张九龄有一方砚台,足有汤盆那么大,每天他都会把砚中的墨写干才肯罢休。但是有一天,他的砚突然不见了,仔细寻过之后才知道是被老鼠给拖走了。

这下张九龄很生气,就把老鼠捉了来绑在木板上,并训斥它说:佛祖不让杀生,但你让我读书不得安宁,所以我决定将你押解到朝廷,让朝廷发落你。

老鼠听了这话,两只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张九龄,似有忏悔之意。可寺内围观的人都笑话张九龄,言他是个痴儿。

但张九龄不为所动,找来一个木箱就将老鼠装了进去,上面写着:韶州张九龄,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宁。

浈江水流向南,但神奇的是,张九龄把木箱放进江中,木箱竟然逆流北上,直奔京师方向,这就是著名的“解鼠上朝廷”之典,在韶关曲江一带广为流传。

有一年,韶州遭遇大旱,当地百姓找能人求雨,可迟迟不见天阴。张九龄见状,就对求雨的人说,看来老天爷也是靠不住的。

求雨人听了这话很生气,回怼了一句,有本事你来。

张九龄随口就应了一句,我来就我来。说完他就捧出砚台,开始动手研墨,民众见了都很奇怪,询问他这是要做什么?

张九龄用孩童稚嫩的语气说,我自然是要写状纸,状告老天爷。

众人均当童言无忌,没有继续理会,可是当张九龄研完墨,天色已经变暗,于是张九龄把墨水往天上一泼,霎时大雨倾盆。

从这个时候起,张九龄的名字就深入曲江人的心里,并亲眼见证了他怎样从一个“痴儿”变成一代名相。

02.

张九龄出身于官宦世家,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别驾,祖父张子虔出任过窦州录事参军;父亲张弘愈官至索卢县丞。

因此,张九龄的成长环境很好,自幼饱读古文经卷,五六岁就能吟诗,七八岁知属文,十二三岁时就能写出好文章了。

当时他曾给广州刺史王方庆写过一封信,文采飞扬,王方庆读后大为褒奖,断言:此子以后定有所作为。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当所有人都认为你有出息的时候,你可能真的会很有出息,反之就会在心有阴影。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多鼓励,少说以后扫大街的话。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25岁的张九龄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荐为校书郎。

但这一年张九龄的父亲不幸病逝,因此他居家守孝三年。

703年,宰相张说因得罪武则天的宠男张昌宗而获罪岭南,过韶州的时候,他无意中读到了张九龄的文章,深受其感,见后厚之。赞其为“后起词人之冠” ,能“济时适用”。

所以这次会面,也间接决定了张九龄的命运。

张说数度为相,为盛唐早期的文坛领袖,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文坛之中,都有绝对的影响力。

就这样,707年32岁的张九龄再入京师参加吏部铨选,得第二名,正式授秘书省校书郎。

此时武则天已经过世,唐中宗李显复辟,张九龄在校书郎位沉寂了三年后,依旧没有得到升迁,所以萌生了归隐的念头。

但是公元711年,太子李隆基监国,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所以张九龄再参试登科,升右拾遗。

712年,李隆基登基,为唐玄宗,张九龄改左拾遗。

张说因助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有功,拜中书令,封燕国公,继续为相。不过张说与姚崇向来不和,因此张九龄就上书姚崇,劝其“远谄躁,进纯厚”。

姚崇复信,称赞了张九龄的言论,因此姚崇开始整顿吏治,以才取人。这也等于变相调和了张说与姚崇之间的矛盾。

不过,很快张九龄就要倒霉了,因为此时张说再度被罢相,贬为相州刺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公元716年,39岁的张九龄上表直谏,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不满,因此遭到姚崇排挤。

张九龄一气之下罢了官,回到了岭南。

彼时岭南交通闭塞,山路盘桓,因此张九龄上书请求开垦大庚岭之路,朝廷允准。张九龄亲自带领乡众凿路,现场踏勘,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

梅关古道宽17米,全长十几公里,两旁植满了松树,被誉为“古代的京广线”,造福后世几百年。竣工之后,张九龄作《开凿大庾岭路序》,他也因功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

因政绩突出,接连升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

公元721年,张说再次称相,他早就对张九龄寄予厚望,所以荐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可张九龄并非依附张说,反而在很多事情上都和他对着干。

简单来说,张九龄只认理,不会假公济私,这样的官才是好官。

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张说撰《封禅坛颂》,大典过后论功行赏,张说提拔的都是自己亲信,包括张九龄也平地升官。

这对张九龄而言,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他却谏言张说多提拔有德才的贤,不能假公济私。

张说不听劝阻,最终遭到罢相,可朝臣都认为张九龄是张说的亲信,所以他也受到了牵连,改任太常少卿,随后出冀州刺史。

张九龄一怒之下,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请求辞官,所以次年又改任洪州都督,并写下了《在郡秋怀二首》:

鱼鸟好自逸,池笼安所钦。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议道诚愧昔,览分还惬今。怃然忧成老,空尔白头吟。

04.

公元729年,张说再次升尚书左丞相,在病中他多次推荐张九龄为集贤院学士,这是迈向宰臣的必经之路,可见张说有多喜欢张九龄。

次年,张说病逝,唐玄宗在光顺门为其举哀,亲自撰写神道碑,并罢元旦朝会,追赠太师,赐谥文贞。

同一年,张九龄出任岭南道按察使、御史中丞,随后擢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

很快又转工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兼知制诰,这一切不能说和张说全无关系。

此时已经54岁的张九龄屡次上表请求归隐,奈何玄宗不允,为了安抚张九龄,玄宗特意把他弟弟张九皋、张九章的官都封在了家乡附近,以便照顾年迈的母亲。

就这样,公元733年,56岁的张九龄正式拜相,兼修国史。在位期间,张九龄令行禁止,法令严正,举贤纳士,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大唐达到了最鼎盛时期。

为相三年后,安禄山讨伐契丹失利,他的义父张守珪奏请朝廷斩首,随后押安禄山入京,张九龄批示: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然而玄宗不纳,固执己见,又把安禄山放回了属地,李唐运势就此改变。

此时的李隆基已经昏聩,任人唯贤,他想让庸碌的牛仙客出任相位,并重用李林甫。这些都遭到了张九龄的反对,因此李林甫怀恨在心,便构陷张九龄。

公元737年,监察御史周子谅因不满李林甫的所作所为,被玄宗当庭杖杀。这自然是杀鸡给猴看,因为周子谅是张九龄提拔上来的,所以很快张九龄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

赴任的路上,张九龄写了一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诗的经典程度不言而喻,正如屈大均所评: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始;以道为诗,自白沙始。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之句,为千古经典,此时的李白、杜甫都还没有成名,王维、王昌龄又常以张九龄的门生自居,就连李邕、贺知章也都很佩服张九龄的妙笔。所以可以说,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足以引领盛唐。

遗憾的是,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张九龄已经60岁,到了耳顺之年,而他的人生也即将走到了尽头。

05.

尽管张九龄已经退出了朝堂,可是朝堂依旧有他的传说。

每次有人向玄宗荐官时,玄宗都会问一句,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

“曲江风度”,享誉全唐,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谈吐不凡,更能礼贤下士,深受时人敬重。

在荆州为官期间,张九龄写下了著名的《感遇十二首》,其中第一首为: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组诗常常被后人用来与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相较,雄厉振拔、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劲健风格,一振齐梁颓风。

公元740年,张九龄上书请求回乡扫墓,玄宗允。同年6月,张九龄不幸离世,走完了自己辉煌灿烂的一生,终年63岁。

玄宗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史之乱”后,玄宗避蜀,忆起张九龄失声落泪,悔当初没听进言,故命人往曲江祭拜,再追赠司徒。

在梅州梅江区城北镇群益村,有一座古老的建筑,名为相公亭。此亭位于梅州通往江西的古老驿道上,历史悠久,其最早奉祀的对象就是张九龄。并且,梅州还有相公坪、丞相岭。

康熙初年,清人刘广聪作《曲江张公》:

“曲江风度自翩翩,不道梅州姓氏传。为爱云山留胜迹,邮亭犹忆相公贤”

这首诗大概是对张九龄最贴切的评价了,虽然1000多年过去了,但张九龄的诗和“曲江风度”依旧被后人所垂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