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2009年的一个寻常的日子里,香港大学如期举行了荣誉院士颁奖仪式。

香港大学作为世界顶级学府,其荣誉院士头衔一直是精英人士的专属,然而有一年香港大学荣誉院士的获得者却十分特殊,她不是政界精英、经济大鳄,和上流社会八竿子打不着。

只是一个连小学都没有上过的劳动妇女,一辈子只会写5个汉字,它就是袁苏妹,对于香港而言,袁苏妹只是不过微乎其微的一粒尘埃。怎么会取得香港大学“荣誉院士”的称号?

“三嫂”袁苏妹

袁苏妹出生于1927年的广东的某个小渔村,父亲是一名木匠师傅,家境贫寒,日子过的很贫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年纪轻轻就已经撒手人寰,袁苏妹早早的掌握了独立生活的技能,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她都会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袁苏妹已经到上学的年纪,但战火烧到了广东,袁苏妹跟随逃难的人们来到了香港,也正因为逃难,袁苏妹丧失了这珍贵的受教育的机会。

袁苏妹早早的做家务来帮助父亲分忧,她会做饭、会一些简单缝纫,洗衣服她在逃难前就已经开始做了,成为了父亲缓解生活压力的小帮手。

袁苏妹又被大家亲切的称为“三嫂”,这事因为丈夫在家中排行老三,她就被大家称为“三嫂”。

袁苏妹作为一个外来人,想要在香港讨生活是非常困难的,她29岁那年因为丈夫在港大担任食堂的厨师,袁苏妹也跟着丈夫进入港大工作,担任学生食堂的助理厨师。

她虽然只是个助理厨师,但她非常热爱这个工作,因为每天能够与充满活力学生们在学习做菜,她经过学习学会了制作糕点。

后来她就转到后勤做了宿舍服务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宿管阿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年代能够就读于港大的学子,不是拥有极好的家庭背景,就是拥有着超出常人的学识,可以说是天之骄子,宿管阿姨袁苏妹与港大学子之间有着巨大的阶级鸿沟的。

特殊贡献

但没有文化的袁苏妹怎么在这样的学府被推崇呢?因为她虽然不识字,但她特别尊敬在这座世界知名学府里学习的学生,她从心底里关爱这些年轻人。

只要袁苏妹得知有学生生病的消息,就会立马为他煲上一碗补汤来帮助学生康复

如今香港的著名律师陈向荣对于袁苏妹一直都抱有感激之情,因为在他还是港大学生时自己有一次发高烧,“三嫂”知道后,耗费了好几个小时精心熬制了一碗凉茶给他喝,帮助他的病快点好起来。

除了关爱学生们的身体,袁苏妹还是许多学生的精神依靠,年轻学子们总有很多心事,比如考试不顺利、情感不顺心,和同学朋友间的矛盾。

这些正值青春的少年们有着许多琐碎的烦心事,他们无人可以倾诉,同龄的同学朋友们都在忙活自己的事情,父母更是忙于各自的工作,而三嫂袁苏妹这个宿管阿姨愿意倾听。

对于这些优秀的港大学子来说,香港大学只是他们步入社会的起点,他们的前途无限广阔而在学校里他们是一个正处于迷茫困顿的青年学生

在他们迷惑不安的青年时代,这位三嫂虽然没有文化、没有多么高的成就,但她能够给这些学生提供妈妈般的温暖,在他们最脆弱的年纪送来无微不至的关怀。

袁苏妹在港大兢兢业业的工作了40多年,为一代代港大学子提供了一份青春记忆中的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袁苏妹被授予荣誉院士的头衔,这是放眼全球也是绝无仅有的“不识字”的院士,而且还只是个学校的基层教职工,更是闻所未闻。

因为港大的历史上能获此殊荣的都是要么是对学校有重大贡献、要么学术水平出众。

袁苏妹不仅是港大史上第一个“文盲”院士,并且院方还照顾到她听不懂英文,在颁奖时先用英文说了一遍颁奖词之后又用广东话说了一遍。

这更体现了香港大学的人文精神,是发自肺腑的对这位有着特殊贡献的宿管阿姨表示尊重与感谢。

当袁苏妹在典礼上接受颁奖的时候,看台上的许多知名校友都激动不已甚至是热泪盈眶。

袁苏妹不仅仅给生病的和陷入精神内耗的学生带来希望和温暖,她的行为更感动了每一位教职工和其他与她素不相识的港大学子。

遗憾的是,三嫂袁苏妹于2017年与世长辞,享年90岁。

结语

对于大学这类高等院校来说,学术仅仅是基本要求,而道德作为一个无形的约束,最容易被忽略。

如今许多高校每天都在发生有学生“偷拿别人的外卖”这种低道德、低素质的事情,近日传闻偷外卖的学生被毒死,就是这一矛盾的激烈爆发。

《礼记》也曾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能够全方面发展达到“至善”的境界。

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仍有共通之处。这句话放大学到现在同样适用,香港的校训就是“明德格物”,要先“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再“格物”(认识、研究事物)。

荣誉院士也是与院士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非以学术作为唯一标准,而高尚的品德也理应是荣誉的一部分。

这对于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有着激励作用。并且一所大学乃至一个社会在注意到了那些站在台前的光鲜亮丽的人物时,也要关注到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

他们或许出身贫寒、身份低微,但仍有着一颗热爱生活的赤子之心,对于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尤为稀缺。

参考:
百度百科-袁苏妹

《人民网》-2017年12月05日钱江晚报:尊重每一个用心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