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跨越三十六年的相见

——与《汉中日报》资深编辑王祥玉老师往事琐忆

中国有句俗语: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在漫长的人生中,每个人都会经历许许多多不同的人和事,只要保持一颗向上、向善、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心,有时你不知不觉帮助了别人,也许你认为这是做人本分,是分内之事,不足挂齿,但对他人来说,你的这一善举可能会给对方带来莫大鼓励,甚至影响和改变其一生,你将成为他心中永远难以忘怀的人。我与《汉中日报》资深编辑王祥玉老师就有这样的故事。

王老师今年83岁,从他经手给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到今天,时间跨度整整36年。36年中,我们从未见过面,直到今年春节回汉中老家才终于圆梦相见,见面后可谓一见如故,彼此打开话匣,回忆过去,有讲不完的往事。

01

情缘中学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于七十年代中期的我,儿时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家乡汉中度过的,受二哥熏陶(爱好写作,现为作家),上小学时我就喜欢上了写作文,并坚持写日记,作文常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抄在黑板上讲评。上初中后,作文依然得到语文老师赞赏和夸奖,被老师在作文课上诵读,被校报选编刊发。有一年暑假,二哥翻阅我的作文本,看完有一篇作文他感觉非常好,稍作修改后告诉我,《汉中日报》副刊针对中小学生开设有一个名为“春蕾”的栏目,鼓励我向副刊投稿。那时,我对《汉中日报》很是崇拜和仰慕,觉得《汉中日报》高不可攀,如果自己的作文能在上面发表,那将是多么自豪和荣耀。从来没有投过稿的我在憧憬和冲动的同时,也产生疑惑,之前听到一些老师和高年级同学讲,在《汉中日报》上稿很难,他们投过很多稿子,都石沉大海。稿子寄去能被编辑选中吗?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二哥指导后的那篇作文寄出,直接寄给了时任副刊编辑王祥玉老师。

稿子寄走后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一个月过去,杳无音讯。在我将要完全失去信心之时,一天放学外出,经过校门无意看了一眼挂在传达室门口的小黑板,这个小黑板是专门公告当天收到师生挂号信和急件名字用的,突然发现公告栏里有我的名字,这是哪里来的信?我很疑惑,同时又有一种莫名的好的预感,莫非是投稿有了回音?!

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传达室,向门卫张老师报了名字,按要求做了领取信件签字登记。当张老师从厚厚一沓挂号信中找出我的信,一看是《汉中日报》寄来的,信件很厚,为《汉中日报》专用信封,信封右下角署名副刊编辑王祥玉。我兴奋极了,就像中了大奖,喜悦之情无以言表,赶快把信拆开,里面装有一封短信和一张《汉中日报》。时隔多年,信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楚了,大意为你的作文《煮锅锅》在本期报纸副刊发表,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感谢作者对栏目的支持,鼓励我要坚持练笔,今后继续多向副刊投稿。

同行的几个同学见后也很惊喜,他们比我还激动,一把抢走报纸,急切地在报纸上寻找我的名字。就这样,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在年级和学校传开,全班同学争相传阅报纸。

我及时将作文发表的消息写信告诉了在西安读大学的二哥,二哥很快回信,鼓励我戒骄戒躁,要以此为动力,坚持多看多写多练,争取更大成绩。

这篇作文的发表,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除了每一篇日记和老师布置的作文都用心去写,反复修改,对认为比较好的作文我都积极向《汉中日报》副刊投稿。上高中后,虽然学业任务更加繁重了,但我依然没有放弃坚持练笔写作和投稿。读高二时,参加《汉中日报》和汉中地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首届“汉江杯”中学生作文赛征文活动,我的一篇题为《忧哉,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参赛作品荣获高中组佳作奖。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后来,我陆续在《汉中日报》副刊发表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能收到几块至十几块钱不等的稿费和王祥玉老师给寄来的样报。

就这样,中学时代我和《汉中日报》副刊结下不解情缘,在心目中对王祥玉老师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

02

被迫做出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汉中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还不算很好,生产方式还比较单一,农民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父母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一辈子与田地打交道,家中唯一经济来源就是靠种点粮食和蔬菜,然后变卖成钱,养家糊口。父母含辛茹苦供养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人上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十分艰辛。看到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面容日渐苍老,因长期劳作累得体弱多病,为给我们筹集学费和住校生活费想尽一切办法,经常一筹莫展,满脸愁云,我实在不忍心,最后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放弃读书,选择从戎。

将此想法告诉父母以后,父母无可奈何,含泪同意了我的选择。

当兵一波三折,充满坎坷。幸亏带着曾经在《汉中日报》副刊和汉中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主办的《作文旬刊》发表的多篇作品,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找接兵首长,素不相识的接兵首长认真翻看完作品,问了我一些情况,与接兵小组其他几位干部进行一番商量过后,一致同意将我作为特长兵特招入伍。

03

到部队的怀念

1993年底,我带着在《汉中日报》副刊等发表的作品和获奖证书来到驻地位于河北承德的原北京军区后勤部(后改为联勤部)某部,那时我深深感到是王祥玉老师给我发表的作品改变了我的命运,一定要将写作这个爱好坚持下去。所以,在紧张艰苦的军事训练和站岗执勤工作间隙,我始终没有放松练笔写作。

到部队头两年,一直很怀念《汉中日报》副刊,给其写稿投稿在我的心里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写信给家乡亲友和同学,请他们在方便的情况下,收集有副刊的《汉中日报》给我寄到部队,以这种方式继续阅读《汉中日报》副刊,然后将报纸珍藏。每每收到报纸,看到副刊版责任编辑“王祥玉”三个字,倍感亲切。

老部队有个好传统,从团机关到基层连队十分重视军队文化建设,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战友报》订到班,而且都建有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这为官兵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能力素质创造了良好环境。因为我喜欢写点东西,所以对班里的三份报纸很感兴趣,逢周末和训练之余,大都待在班里读报学习,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军内外时政动态,特别是报纸副刊版刊发的作品,每一篇都认真学习,自然而然萌动一种向军队报纸副刊投稿的激情。或许是对《汉中日报》副刊有一种特殊感情,也或许是刚到部队一切都还很懵懂,虽然已成部队上的人,但还经常给《汉中日报》副刊投稿,内心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

在部队给《汉中日报》副刊投稿持续多年,后来重心做了转移,毕竟已到部队,将写稿的重点放在了反映火热的军营生活,开始更多向部队的报纸投稿。也是因为写作特长,到部队第二年,我被选调到原北京军区机关工作。印象中,王祥玉老师退休后,副刊编辑换为李汉荣。再后来,因工作关系,很少向《汉中日报》副刊投稿。但有合适的稿子,偶尔也投。1996年,该报综合版刊发我的一篇题为《汉水之子一一北京军区的汉中兵》通讯稿;2009年,在综合新闻版开设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专栏,刊发我的一篇题为《惠民政策润民心》稿子并获奖;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文化·旅游”版头条,刊发我的一篇反映家乡巨变的稿子《一次母子间的真情漫聊》;2020年,在该报第八版刊发我的一篇讲述与《汉中日报》情缘的稿子《家乡报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多次多方寻找

寻找王祥玉老师,与他相见,是我多年的愿望。

这个愿望自我离开家乡到部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能早日相见的感情愈加浓烈,于是我以各种方式打听,寻找他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读书学习时,放暑假回汉中老家,有两次专门到报社去找过王祥玉老师,想去看看他,那时通讯还不发达,个人移动电话还未普及,到报社后被门卫拦住,说得核实并征得本人同意,门卫将电话打到王老师办公室,结果都因其出差和临时有事外出不在办公室,未能如愿。

后来,由于工作繁忙和回汉中老家机会少,有时回去时间短暂,众多事务缠身,再未探访过他,但心里一直惦念着。

我和汉中市赤土岭文协主席熊建华先生比较熟,经常关注“赤土岭文协”微信公众号刊发作品,自己有合适的稿子就发给熊主席,他会很快在公众号给予刊发。2020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公众号上看到一则文化动态消息,标题是《研讨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助推汉中文化旅游发展》,活动由文协组织,研讨会特别邀请了汉中市民协顾问王祥玉老师。见此消息,一下勾起我对王祥玉老师的回忆,心中充满激动和喜悦之情,马上断定,此人极有可能就是《汉中日报》副刊原编辑王祥玉老师。随即给熊建华主席打电话进行核实,一了解,果然是,寻找32年,终于找到。心中不禁感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我讲了事情原委,希望在他的帮助下,能找到并提供王祥玉老师的联系电话,通完电话,他很快将王老师手机号发给了我。

我先将王老师的电话保存在手机里,然后迫不及待地给他拨打过去。电话很快打通,电话里是一位讲着标准汉中方言的老人的声音,他问我是谁,我向他做了自我介绍。当他得知他曾经在《汉中日报》“春蕾”副刊给我编发过多篇作品,一直未见过面,我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某部委工作,寻找他很多年,通过汉中市赤土岭文协主席熊建华先生终于找到他,他也很激动。他说自己在副刊工作多年,给许许多多作者编辑过无数作品,没想到30多年过去了,进入耄耋之年,我还能记得他,真是重情重义,难能可贵。我们聊了很长时间,因还有其他事等着处理,最后不舍结束通话。王老师还说,今天接到我的电话,心里非常高兴,一再邀请我如果回到汉中老家一定要到家里来做客。最后,他向我要了单位通联地址,说赠送并邮寄给我几本近年来他创作和编著出版的书。不到一个星期,我收到他寄来的《张骞传》《中国传统节日史话》《文化古镇原公》三本新书,而且每本书都做了亲笔签名。

05

甲辰龙年圆梦

因疫情,2021至2023年三年我没能回汉中老家,今年春节休了几天假,提前回家。腊月二十八,我给王祥玉老师打电话,问他第二天是否在家,计划携带夫人和孩子一起到家里去看望他,龙年春节即将到来,一并给他拜个年。他很高兴,说在家,让快到时给打个电话,他出来接我们。我要了他家的具体地址,约定在第二天下午3点左右到家。

说来也巧,有一位家住汉中市,在上军校时我们就关系要好的同学,得知我回来的消息,多年未见,腊月二十九下午,他急切开车来到我家。我说准备去市里看望一位曾经在《汉中日报》工作,一直没有见过面过的贵人,他问住哪?我说汉台区风景路。他说这个地方他很熟,他们家的老房子和这个小区一墙之隔,他开车带我们去。

车到市里,我们先去花卉市场和商场买了鲜花和几样年货,按预定时间往王老师家走,在车快进小区时,王老师打来电话,问我们到哪了?我说快到了,等车开到楼下时,见楼门口已经站着一位老人,个子不高,面容黑瘦,说话声音清脆有力,很有精神,他向车走来。车停稳后,我急忙先下,问他是不是王祥玉老师,他说是。我一边告诉同学和家人把带的东西拿下来,一边赶忙上前握住王老师的手,36年不见,彼此都很激动。他家住二楼,我搀扶着王老师上楼,同学和家人紧跟随后。

听到我们上楼的说话声,王老师的夫人和一位年轻姑娘从家里出来,满怀笑容在门口迎接我们。

进屋,我和王老师并肩坐在客厅的一个长沙发上,我们紧紧握着一只手聊天,其他人呈半圆形围着我们坐下,客厅的茶几上放满了水果、糖、饼干和瓜子,那位年轻姑娘忙着给大家倒茶水,王老师的夫人热情地招呼大家吃水果。

环顾客厅,房子虽然不是很大,但很整洁,木制家具,看上去古朴大方。

我们聊了很多,首先,我向王老师一家介绍了和我一行人员情况,然后向其报告了我的成长之路,讲述了这么多年来,我对他和《汉中日报》副刊及《汉中日报》的一种感情。还特别提到一件事:2020年,我写了一篇与《汉中日报》有一种特殊感情的稿子《家乡报之缘》,这篇稿子先后在《汉中日报》、汉中新闻网和“赤土岭文协”公众号刊发,稿子刊出后,有一位在西安工作名叫张诚的朋友通过留言联系我,一聊才知道,他家是汉中市城固县的,他看了我这篇文章感触很深。他和我有类似人生经历,中学时也经常给《汉中日报》副刊投稿,王祥玉老师也给过他很大关心和帮助,从此奠定了他良好的文字和写作基础,以至于现在从事的工作都在受益。他对我的名字印象极为深刻,不由得想起九十年代初由《汉中日报》副刊负责编辑出版的《中学生优秀作文选》,我的一篇作文和他的一篇作文被一前一后编排在一起,这一点他记得特别清楚,印象很深,近30年过去,今天再次看到我的文章和名字很激动,所以赶快留言联系我。因参军到部队,对作品入选《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之事毫不知情,如果不是对方今天讲,也许一生都不会知道还有这件事。

由此,我感慨地说:“王老师,你在《汉中日报》副刊工作多年,给汉中发现和培养了很多爱好文学和写作的青年人才,你是汉中文化名人,你的一生朴实、厚重,值得学习。”

王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自己和家庭情况,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儿女,现都人到中年,对父母十分孝敬。儿子大学毕业自主创业,干得风生水起,事业蒸蒸日上;女儿是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潜心钻研,教学成果丰硕。

王老师是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从事教育、戏剧、文化及地方志编纂工作,后调入汉中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直至退休,现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三秦文化研究员及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学会会长。在民俗研究方面,他先后出版了《秦巴风土》《汉中风土记》《中华传统节日史话》等专著。对汉中的民间文化研习广泛,主编《汉中民俗》(报纸),并有《俗语故事选》《古今联姻故事选》等专著出版。2015年被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有突出贡献的民间文化工作者,被汉中市委组织部、人才办评选为汉中市优秀人才而进入《优秀人才名录》。历史小说《踏出丝绸彩带的使者》(与李生熠合作)出版后被改编为电影《张骞》(上下集),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喜欢诗歌、散文,有《南窗诗文选》《三余闲笔》等散文集。2020年4月,他和女儿王倩合著、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历史小说《张骞传》面世,向世人奉献了一道文化大餐。这是一部释放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作品,一经面世,得到社会和读者广泛好评。

聊天中,时间不知不觉过去3个小时,因晚上还有其他安排,我们准备告辞。就在这时,他女儿从外面紧赶慢赶赶回,说多年不见,感谢心里一直想着他父亲,年前这么忙,还专程到家里来看望,非要留我们一起吃个饭,我一再解释,方才同意。

离别时,王老师又赠送一本他刚刚出版的新书《北斗喉舌李固》,我愉快收下,表示一定好好拜读学习。同时,祝愿他身体安康,阖家幸福,龙年大吉!(来源:汉中日报)

作者简介:龚宝瑞,男,笔名岩默,陕西南郑人,中共党员,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健康报》《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劳动保障报》《战友报》《人民陆军报》《汉中日报》,人民网、原“求是理论网”、旗帜网、原“紫光阁网”、共产党员网、半月谈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人民作家选刊》《齐鲁文学》《长江诗歌》《人民公仆》《公务员文萃》《保密工作》《祖国》等媒体刊发作品,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某部委工作。

来源 | 汉中日报

编辑 | 熊诚海

抖音号:meilihanzhong

新浪微博:美丽汉中网

广告投放:13991612309

声明:本号所刊文图仅供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图若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