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如何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推动国企深化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国企政策有很深的研究,但操作层面往往又感觉到无从入手、难以落地。我们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大潮中传统车企如何通过改革实现逆袭,结合华为和赛力斯合作案例为大家进行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国资央企进军战略新兴产业,要学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回顾东风小康、赛力斯的前世今生,一定要警醒。当下,国资央企纷纷进军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一定要学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选择错了,大量的投入将造成巨额的损失。虽然我们鼓励宽容失败,容错免责,但是有边界。如果损失巨大,无论对国企还是国企领导都是不能承受的巨大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转型,必须认真思考向何处转型?如何转型?过程中,怎么深化体制机制类改革?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新业务领域?如何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结合?

做好选择是接下来,尤其是2024年众多国资央企必须做好的第一门功课。如果选择不正确,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甚至努力越大,距离目标会越来越远。

很多传统企业一直在转型,花了很多钱但没有成功。很多传统企业过往都有高光时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只要今朝日子还能过,就没有忧患意识。对转型升级往往口号喊得很响,但实际的动作没那么有力度。

对国有企业来讲,花了很多钱,但转型升级的效果看不出来,这在汽车行业表现的尤其突出。在新能源领域,国有汽车企业的研发投入和各种各样的宣传投入都是巨额资金,但砸了钱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

所以很多传统企业干脆又回到了原路,反正油车还有一席之地,对创新和转型抱有鸵鸟的心态,只要看不见就当没发生。实际上,现在欧美的传统汽车厂商也是一样,日本更是如此。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现落后于中国同行以后,不是紧急追赶或者技术合作,而是鸵鸟心态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这样的心态绝对不可能转型成功,只会越来越落后,甚至被时代所淘汰。

六、东风小康和华为双方都没有退路,双方合作拥有积极的动力

(一)双方都没有退路,反而成为双方合作的成功之路

东风小康和华为第一次合作,双方就能合作成功,我认为关键在于双方对合作的态度是一样的。

当年,东风小康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意识到自己发展死路一条,投了这么多钱推出的新能源汽车SF5却没有销量。而华为被美国制裁,手机业务前途黯淡,所以想大力进军新能源汽车,态度异常坚决,没有退路。正因为双方都没有退路,这才是双方合作的成功之路。

2021年底,华为和赛力斯联合推出AITO问界,一个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在那之前,这条赛道已经足够拥挤,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早早占位,一众传统车企奋起追击,小米、百度、滴滴等大厂的名字,也与造车绑定在一起。

华为和赛力斯的合作貌似很难成功,几乎所有专家都不看好,华为也一直强调不造整车,打消传统车企的顾虑。即便如此,也只有东风小康勇敢伸出手,愿意与华为合作,其他车企基本上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样的合作双方都没有选择,并不是强强联合,在当年新能源汽车内卷如此惨烈的背景下,留给问界品牌发展的机遇不多,被淘汰的可能性极大。

(二)华为预见到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才是最终赛道,充分发挥自身智能化技术

很多汽车行业的专家认为华为只是一家ICT企业,所拥有的技术无非是通信技术,而汽车产业与华为之前的业务技术没有多大关系。

这种观点还是对汽车产业的发展没有清晰的判断。对新能源汽车而言,汽车就像当年出现的智能手机一样,重新定义了手机的功能。我们现在用手机,绝对不仅仅是打电话,传统手机只是语音通信的功能,现在我们把智能手机当作离不开的智能助手。无论工作、娱乐还是各种APP应用,智能手机和我们的工作、生活完全契合,不能缺失。

智能汽车也一样,华为已经预见到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一定是最终赛道,而华为拥有最强的智能化技术。这样的背景下,华为主要的研发方向就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一揽子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帮助车企造好车是华为的口号。

一开始华为只提供零部件,无论激光雷达、电机还是电控系统,乃至后来的智能驾驶等,都是充当供应商的角色。但华为发现很多车企对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理解还很落后,与华为彼时的认识相差甚远,华为就开始提供全站解决方案,为传统车企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这两种模式是华为当年主推的模式,但很遗憾在市场和消费者中都没有产生反应,甚至没有激起水花,这给华为带来巨大压力。华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巨资,每年都上百亿,只有投入没有收入,每年承担巨额亏损。这样的状态如果不能扭转,华为车BU事业部一定会被砍掉。

华为遭受美国制裁,迫切需要有充裕现金流、能给华为生存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的产业赛道,汽车领域符合这个条件。但华为只有投入,迟迟没有收获,只开花不结果,不可能持久。

(三)华为全方位介入赋能,东风小康和华为最终走到一起

在尝试了前两种合作模式无果以后,华为只能寻找一家传统车企全方位介入,从新车型的设计、研发、采购、生产、销售、质量全面介入,通过赋能打造一款爆品。

不过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华为抱着美好的想法,做了漂亮的合作PPT,去敲一家家传统车企的大门,包括我们熟悉的所有有实力的传统车企,但被碰得头破血流。

传统车企普遍抱有警惕心态,担心华为强势介入进来,自己的孩子有可能姓都不跟自己了。很多车企也客气地表达了一丝疑虑和担心,质疑华为虽然在3C领域确实是王者,但凭什么在汽车领域也一定能成功呢?

所以,华为虽然有很好的想法,但四处碰壁,没有车企愿意合作,最多愿意跟华为保持传统的合作模式,也就是供应商模式和Hi模式。

上海汽车的领导公开表态为什么不和华为合作,认为如果合作,华为就成了灵魂,上海汽车成为躯体,这样的合作结果上海汽车是不接受的,上海汽车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华为看得很清楚,这两种合作模式持续下去,华为巨额亏损,一定会导致汽车BU板块被裁减。最终和华为走到一起的,是后来更名为赛力斯集团的东风小康。

东风小康当时对所谓的灵魂根本顾不上,甚至东风小康董事长张兴海认为,灵魂在谁手里不重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定要跨界,需要有强势的企业来主导。东风小康经过几年探索,已经对自己有多大能力有了清晰认识,迫切希望找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合作,把东风小康拉出泥潭。

所以,不同于传统车企对合作的瞻前顾后,东风小康对与华为合作拥有积极的动力,甚至东风小康的董事长张兴海对华为非常欣赏,将华为很多好的管理经验、口号都作为东风小康的管理要求。认为华为对消费品、用户和市场的理解是车企,尤其传统车企根本不能比的,认为东风小康能与华为合作,双方之间的反应不是车企之间的物理反应,而是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