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

讲明史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来一句,说大明还是很刚正的,你看天子守边关,而且君王死社稷。很多人都讲,虽然说崇祯这个人执政能力不咋地,心胸还有点狭窄,但是好歹这个人还是勤奋的,临死的时候他也说,朕非亡国之君,而都是大臣们为亡国之臣,诸臣误我,最后大明江山才丢掉。尤其是很多人经常会讲,你看崇祯这个人虽然执政能力不咋地,但毕竟最后他上吊于煤山,给大明王朝挽回了最后的颜面,我败了,我就自杀我没逃跑,我也没有投降,所以很多人就因为这一点,对崇祯或多或少还有点同情,还有点可怜,甚至还有点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问题是崇祯真的是这样一个,英勇慷慨就义之人吗?未必啊,崇祯自己其实几次三番的想和,但他就属于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往往在关键时刻,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属于那种身板太软,没有钢,不敢承担的人。

说实话崇祯其实早就看出这个危局了,而且对于当年的大明王朝来讲,那个危局并不是不可解,山海关之外的敌人是满清,满清其实总共人数不多,而且关键是满清的胃口并不大。满清都几次三番想你给我点钱,给我点人口,给我点土地,咱俩是可以达成议和的。

以宋代的经验看,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达成和议之后,是真的能换来几十年和平的,是有一段可以苟延残喘的机会的。而国内的敌人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这个显然是更要紧的,大明王朝应当不要两面作战,先把满清安抚好了,腾出手来把李自成张献忠剿灭之后,你再徐屠满清嘛,崇祯其实也想和满清议和,他甚至派出了代表,然而很不幸的是,这件事被朝中文武大臣得知了,也恰恰是由于有了明代的经验,所以崇祯一朝是众正盈朝,大量的东林党人随时随地跟你讲,我们宁死不降,我们千万不要像宋朝那样,对敌人卑躬屈膝,往往文臣他没有打过仗,他这个嘴炮喊得非常大,武将是真知道应当审时度势的,但是武将没有话语权,最终崇祯派出的谈判代表,回朝之后被很多文官攻击。

崇祯也害怕了,害怕文臣们说,你皇帝怎么能去和敌人讲投降,谈条件呢?所以崇祯干脆说,不是我派出去的,这个人他自己的想法,他要投敌我可没有要投敌,你想想,你派出去的人帮你卖命的人,结果出事了你不保,谁敢去帮你谈投降,最终崇祯一朝,既没敢和满清谈投降,也没有做出把国都迁到南京的准备,甚至早就有大臣建议,说你好歹把太子先派到南京也行。

大明王朝刚建立的时候,是定都南京的,南京有一整套的中央政府的各个机构,你把太子派过去,给大明王朝留一个香火也行。你像当年南宋就是因为有赵构,所以迅速组织起了抵抗,可是崇祯连把太子派回去都不敢,为什么?他怕有人说他,说他要向满清投降,最终到了北京城破那一天,崇祯选择了英勇就义吗?

不是这样的,事到临头崇祯也是想活的,他在最后一刻,想让自己表弟刘文炳和妹夫巩永固,带着家丁保护他跑。这俩人表示说,你平时管那么严,我们手里没有多少家丁,再说现在北京城已经破了,到处都是闯王的军队,咱这仨瓜俩枣够跟人家对抗吗?崇祯一听那真是到了最后时刻,众叛亲离,自己的表弟和妹夫都不帮着自己跑,没办法,他一方面跟三个儿子说,你们赶快化装成老百姓跑吧,为父是保护不了你们了。

另一方面呢,进入宫殿之后喝了闷酒,让皇后自杀,自己又连杀几个妃子,还把女儿的一条胳膊砍断。他当时以为女儿死了,幸亏女儿逃得一命,走到这一步,很多人觉得,崇祯是不是已经彻底心灰意冷了,就想着干脆把儿子都放跑,把女儿老婆们统统杀掉,然后自己跟这些媳妇一块死得了。

不是的,缓了一夜之后,崇祯杀人的能力有,自杀的能力没有,于是他换了王承恩的衣服,领着一群太监想逃跑,去了齐化门,齐化门不开门,去了崇文门,崇文门也不开门,最后去了正阳门。

守卫正阳门的太监一看,这深更半夜的,一帮人跑正阳门来,难道是闯贼的细作,要给城外的军队开门吗?干脆冲着崇祯就开了炮,崇祯这个时候大喊说我是皇上,你们怎么来打我呢?黑夜之中谁也辨别不了,对方到底是谁,守门的太监根本不敢给崇祯开门,没办法崇祯没法跑到城外,而在那个时候他真是举目无亲,以前的满朝重臣,没有一个能帮助他逃跑的,所以崇祯是无奈,带着贴身的太监又回到了煤山之上,找到了那棵歪脖子树,这个时候你说崇祯他还有什么选择呢?老婆女儿都让他杀了,儿子也让他放跑了。

曾经有几次机会他可以谈合作,给点利益,让满清先往回撤,他都不敢,他怕人家指责他,而最后到了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了。

崇祯当时实际上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自杀掉,另一个是投降,他也明白,我如果投降之后做个亡国之君,那恐怕更是屈辱的日子。所以干脆心一横牙一咬,崇祯选择了上吊,也就是这一个最终成功的自杀行为,多多少少帮他挽回了一些颜面,以至于我们每次提到崇祯的时候,还能讲君王死社稷,大明的君主还是很刚猛的,但问题是临死之时,崇祯真是想逃跑,只不过实在没机会了。如果他此前能够早做打算的话,能够审时度势,忍一时之屈辱的话,恐怕明末的政局真的要重写了。

原作者:李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