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记智库城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今日闪电◎城记作者/LIANG摄于泾河畔

天气的变化,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到农业、城市防洪防汛和环境,小到生活习惯、饮食和交通等

正因为“变暖变湿”趋势正在发生,所以才成为学界和大家关注的热点。气候变化,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若这个趋势得到验证,或者是一个周期型的阶段,就能佐证西安近些年明显变化背后的核心原因。

最新:学界的最新研究

在不久前的2024年3月29日,「兰州大学」官微发表了一篇名为《兰大预测:甘肃不再干》专题文章: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育教授团队

用过去的气候变化预测

未来全球变暖会导致我国西北地区暖湿化

实际上,近些年无论是仪器观测、还是大家的亲身体验,都能切身感受到雨量增加带来的变化。尤其在西安,湿润现象日益明显。

“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地影响不同,西北地区主要特征是“暖湿化”。

研究一出迅速成为关注重点◎NEWS

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曾经历过多次不同时间尺度的暖期。“气候变化的历史相似型,可以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途径”。基于多年研究和地理共识,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育教授团队锁定了“祁连山”——

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气候变化及其机制的典型区域,气候变化的历史相似型,可以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途径。”

基于古环境记录、古气候模拟和现代观测,对比祁连山及周边地区中全新世暖期、中世纪暖期、现代暖期和未来百年暖期的干湿变化,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育教授团队在研究中进行两个深度研究上:

一是探讨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其机制,二是基于古气候相似型评估了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青藏高原北缘的干湿变化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青藏高原北缘中全新世暖期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

中世纪暖期气候以温暖干燥为主

图2 基于CMIP6多模式模拟的2025~2100年青藏高原北缘

P-E、温度和风场

研究过程有着许多专业术语,这里就不在一一罗列(文底有连接)。基于这个研究,给出祁连山区域的预测:

现代暖期干湿格局与中世纪暖期类似

而持续升温会导致西风带扩张

气候逐渐湿润

未来干湿变化将与中全新世暖期更加相似

研究团队基于古气候机制揭示多尺度未来全球变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研究团队将“柯本气候分类法”引入古气候变化研究中,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评价气候变化对中国气候带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中全新世暖期,温带和大陆性冬季干燥气候急剧扩张;未来全球变暖虽然会导致我国西北地区暖湿化,但并不会改变中国整体的气候类型格局

自身:我们所处的环境

西北地区占地极广且跨度极大,由东到西距离超3000公里,有多个不同地理单元。

谈论“西北变暖变湿”,我们仍需要了解自己。作为中国内陆的一个区域,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和区域地理等多个领域有不同定义。在气候方面,西安实际上地处南北交汇处,更西更北地区的变化对西安更是利好。

行政区划:常被称为“西北五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面积30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土地面积32%。

区域地理: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西。包括新疆、宁夏、内蒙西部、甘肃西北部,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24.3%。

西安处于南方和北方地区交汇处◎制图/城记地理

“西北变暖变湿”说法源自2003年,当时由中国冰川学的奠基人施雅风院士提出,研究中有几组数据:

1、西北地区在1987年出现一次气候“跃变”:原本暖干趋势变成暖湿,主要包括新疆、甘肃、青海等非季风区(即除甘南、甘肃东南部以及青海东部)。

2、“跃变”之后西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加:年增加了52%,夏季降水量增加了68%。西北地区所有观测站当中,有92%显示年有增加趋势。

同时,对至2050年前景做出预测: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整个西北地区都将会转为暖湿区;到2050年气温升高2℃,降水增加19%(甘肃最多达23%),河流年径流量增加10%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记」拍摄的西安“苔藓指数”部分◎来源/城记地理

事实证明,二十年前施雅风院士等人的预测。2000年以后,因为更为变化明显,故引发了极大范围的讨论。

西安作为“最南方的北方大城市”,近些年的改变大家有目共睹。

截至目前,作为西北地区代表的乌鲁木齐雨量超过84毫米,位列北方省城第一。可以看见,西安降雨也一改以往集中“华西秋雨”时节,分布愈发均匀。日益潮湿的代表,就是「城记」提出的“苔藓指数”。

解读:“硬专业”的深度研究

为何兰州大学研究引发如此大的重视?因为“术业有专攻”,兰大在资源环境研究方面方面可圈可点:

单是2016至2020年,资源环境学院师生在Nature、PNAS、Nature Plants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700余篇,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项。

公开消息显示,兰州大学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和草学等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农业科学等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至公堂”与“秦岭堂”的交错时空◎来源/兰大官网

近些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

比如在青藏高原隆升与黄河演化、干旱区多尺度气候变化与影响、寒旱区史前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变化、青藏高原东北部及毗邻区生态系统演变与监测等研究领域产出多项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研究成果。

以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为例,已有四五十年积累。近年来聚焦青藏高原北缘第四纪环境变化,并将研究区域扩展到亚洲中部,提出多时间尺度中亚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

环境考古研究团队,从多学科角度探讨史前人类对青藏高原的探索过程和驱动机制。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如何驱动水系演化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系统揭示了黄河的“前世今生”等。

基于祁连山的多年的研究体系◎来源/Baidu百科

这次关于“西北变暖变湿”研究,亦是长周期和长时期的研究过程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是“泛第三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祁连山生态绿皮书:祁连山生态系统发展报告》,已连续多年出版。相关团队目前正在执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省内城市雨量排名◎制图/城记智库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30年时段气候具有一定代表性,基本能反映当地气候特征。”从2000年至今,西安进度条已走了80%,

我们提出“重估西安雨量”,目的在于:我们是否建立了“汛期思维”,应对山洪和内涝?是否在新气候周期下,认知“水资源家底”从而发展城市?是否在“雨线北移”下,做好城市新的环境和人居文章?

我们持续不断的实地勘察、观察和解读了六年,未来仍将持续。我们也希望,在2030年见证西安第八次“人口普查”和新十年的雨量结果。

城记【重估西安雨量】及水资源研究系列(部分)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兰州大学论文连接:

[1] Li et al., 2024. SCES,67.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0-023-1260-6

[2] Li et al., 2018. ESR, 177, 458-477.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17.12.017

[3] Li et al., 2021. QSR, 260,106935.

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1.106935

[4] Li et al., 2020. CP, 16, 2239-2254.

https://doi.org/10.5194/cp-16-2239-2020

[5] Li et al., 2021. EF, 9, e2020EF001907.

https://doi.org/10.1029/2020EF001907

文=城记智库城城

©版权声明:如若转载相关图文请获取「城记」授权

并需保持全文整体和完整观点

发现脚下这座城

最近,我们谈了很多城市发展的事情

也谈不少基建和规划

也重点分析关于交通的提升

一起聊聊西安,说说未来

让我们一起读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