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这份报告是我国首个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进展报告,它从气候变化政策体系、监测预警、风险管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区域格局以及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自2022年以来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IC

报告指出,2022年以来,我国积极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已推动多地编制实施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重点领域发布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文件80份,为提升气候韧性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时,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农业、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提升气候韧性、有效防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指出,我国已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气候变化工作格局,并且自2022年6月印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来,已经出台了多项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并采取了积极的适应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有24个省区市正式印发了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防灾减灾、海洋、农业、公共卫生、人居环境、交通等12个重点领域都制定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文件。

此外,气候变化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我国已经建立了由近7万个地面自动气象站、200余部天气雷达站以及探空站、在轨业务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度不断提升,实现了提前一周准确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至3天发布气象灾害预警。目前,全国24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3%,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43分钟,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稳定在62公里左右。

生态环境部还表示,下一步将以防范气候风险、强化适应行动为目标,进一步完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强化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持续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全球气候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