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如何分饼,决定饼能做多大。

怎么分股权,影响公司能否做大,比如华为把股权分光,把公司做大。

而股权怎么分,又决定公司做大后属于谁,比如钟睒睒、马化腾、马云等先后成为首富,其财富主要都来自股权价值。

上一代企业大多靠老板自己的资金和贷款发展起来,没有外部股东,股东关系相对简单,较少发生问题,但发展速度较慢。

新一代企业早早引入外部合伙人和投资人,可以加快企业发展速度。但股东构成复杂,创业者又缺少经验,处理不好容易发生问题,比如雷士照明、真功夫、ofo、西少爷等。

大学没有股权专业、也少有股权课程,日常也并不经常接触到股权,没学过,不了解,就容易发生问题。

多位创始人与合伙人闹翻后说:创业要先上股权课,但踩了坑再后悔为时晚矣。

比如甲自动驾驶公司,CEO、CTO、首席科学家都是知名企业出身,公司成立一年就融资近10亿元,估值已达30亿元,但合伙人却很快闹翻了。

先是投资人与CEO发生分歧,更换CEO;很快又演变成四位合伙人内斗,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都觉得自己贡献大应该拿更多。

投资人打官司要求回购股权,创始人承担近7亿元的连带责任。

一群履历光鲜的合伙人共同创业,明星企业就这么短命“猝死”了。

这是《股权进阶》书里介绍的其中一个案例,还有多家上市公司,以及几十亿、上百亿元的大项目等都踩坑了,有公司花2000多万元打多年官司还没解决问题。

股权设计需要解决3个核心问题:

(1)把股权分给谁?选择股东有两个重要的原则。

(2)股权分多少?采用什么样的股权结构?先理解股权的底层逻辑,才能一通百通。

(3)股权分配怎么操作?先弄清楚股权从哪里来?股权的进入、调整、退出机制是什么?理解问题的本质,才能把事情做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选择合伙人的原则

很多人比较关注股权结构,但其实更应该关注的是股东的选择问题,把股权分给谁?选错股东可能变成仇人式散伙。

有两位芯片行业资深人士共同创业,成立乙芯片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

CEO全职创业持股80%;CTO是大型芯片公司的高管,兼职创业持股20%。

但两人才合作不到一年就发生分歧了。

(1)公司需要资金发展,CEO希望CTO能履行出资责任。

但CTO不愿意承担风险,只愿意为公司提供有息借款。

借款和股权出资有本质的区别,借款对公司是债务,不管公司赚不赚钱都需要偿还,当公司破产时需要先还债,剩下的钱才可以分给股东。

而股东用于出资的钱是不可以取回来的,只能在卖股权或公司清算时才能收回。

(2)CEO希望CTO全职加入。

新公司成立快一年了,CTO还没从大公司离职。

CEO觉得兼职容易导致技术泄露或者造成侵权等风险,而且兼职也会因为精力不足而影响工作。

两人的分歧没能解决,想分手又没有提前设计退出机制,怎么办?

第一轮,好不容易谈好条件让CTO退出,但却中途生变了。

第二轮,经过斗智斗勇后,才终于签了退出协议,可是又再次生变。

第三轮,打了多场官司,才终于解决CTO退出问题。

花三年时间才解决选错合伙人的问题,算是幸运的,有的公司解决不了就直接关门了。

发生如此问题的根本原因是CTO不愿意承担创业风险。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创业成功可能风光无限,但创业失败也可能血本无归。

没人保证一定会创业成功,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人不适合做合伙人,可以做员工。

这也是《股权进阶》书里介绍的其中一个案例,书里还介绍了选择股东的两个原则。

比如滴滴早期找CTO负责技术开发,并给了30%的股权。

后来发现CTO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花240万元回购股权,而这笔钱占了公司当时全部资金的1/3。

花如此大的代价解决选错合伙人的问题,能早解决还是好的;如果当年没有如此果断,还会不会有后来的发展?

二、股权分配的底层逻辑

股权分多少的问题,市场传说7:3是最优股权结构等。

他们主要是从控制权的角度考虑,因为《公司法》规定重大事项需要经股东2/3以上表决权通过,也就是传说的持股67%有绝对控制权。

但我在《公司控制权》书里已介绍过法院判决的案例,丙公司采用7:3股权架构还是闹到僵局了。因为他们公司章程做了不同的规定,持股70%的大股东并没有任何控制权。

在《股权进阶》的书里还介绍了直升机公司案例,采用7:3的股权结构,但因为实缴出资操作不当,最后大股东被踢出局了。

还有一家丁公司成立时股权结构是6∶4,大股东要求把股权结构从6:4调成7:3,两位合伙人最终没能谈拢而闹翻,之后花4年时间扯皮和打官司,公司也打黄了。

单维股权设计,只考虑股权结构一个维度,可是如果公司都做不好,有控制权又有什么意义呢?再说了,就算持股70%也未必能控制公司。

所谓的最优股权结构,就如小朋友画出一条从广州到深圳的路线,理论上走直线最快,但如果沿着小朋友画的路线走可能撞墙或掉进河里。因为从广州到深圳走直线是没有路的。

股权设计也是如此,不是你想要70%就能要的,不能先画出所谓的最优股权结构再把企业往里套。

(1)股权分配应该结合股东的投入考虑

股权分配的本质是分公司的未来,而公司发展需要股东的投入,公司发展好了股东也才能有更好的回报。

让股东有动力投入更多,也让投入多的股东获得更好的回报,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而不是盲目套用所谓的最优股权结构。

比如海底捞刚成立时张勇夫妻持股50%,施永宏夫妻持股50%,后来张勇以原始股价格拿走施永宏夫妻18%股权。

有人说张勇“强盗似地豪夺”,也有人说施永宏大度、豁达,其实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股权的底层逻辑。

海底捞刚成立时双方的股权一样,因为当年双方投入劳动的价值相差不大。

但多年后双方的工作价值差距越来越大,如果你是公司老板,请张勇和请施永宏会出同样的工资吗?如果付同样的工资能请到施永宏但能请到张勇吗?既然两人的人力价值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用劳动换取的股权就应该一样呢?

比如投资人第一笔投资1000万元拿走10%股权,第二笔投资2000万元再拿走15%股权,投资人随着投资增加而拿到更多股权,而张勇投入的人力价值更高,为什么不能增加股权呢?

员工需要股权激励,老板也是需要激励的。

如果不调整股权,能力更强的张勇就可能没有动力把海底捞做得更好,也可能另起炉灶,海底捞可能停留在当时也许只有几亿、几十亿的水平,甚至倒退,而不是后来上千亿市值的公司。

对于施永宏而言,50%×10亿元=5亿元,30%×1000亿元=300亿元,施永宏把18%的股权给张勇亏了还是赚了?道理显而易见。

只站在股权层面看股权很难做好股权设计,就如站在平地上无法看到远处的风景,也就无法做好整体规划。站到高处才能看到全景,开阔视野是做好整体规划的前提。

股权设计需要跳出股权看股权,站高一层,站在企业经营的高度才能看到全局。

用企业发展目标引领股权设计的方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用股权设计为企业发展服务,而不是倒过来用股权结构限制企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股权设计应随企业发展而调整

股权分配的底层逻辑是让投入多的人获得更多股权,股权分配应随股东投入的变化而调整,而不是公司一成立就划定地盘后固定不变,坐等公司自己长成参天大树。

比如同一个人工作1年和工作10年的价值肯定不一样,不同的人都工作10年的价值也不一样,其用工作换取的股权也应该不同。

比如李子柒与资本之间的合作,早年李子柒还没展现如此巨大的价值,李子柒在目标公司没有持股是可以理解的。

但后来李子柒全网粉丝过亿,超过多家知名互联网上市公司的用户体量,传闻后轮融资估值达上百亿元,多家投资人都表示看好李子柒而投资目标公司。

都说人才最重要,但李子柒在目标公司却是0持股,怎能留住优秀人才呢?

从法律角度,签了合同就必须履行,如果当年因为自己不懂而签下踩坑的合同也只能自认倒霉。

但当年的合同是基于当时的情况签订的,并没有预料到后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企业发展了,当时的合作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不能根据新的情况做出调整,企业就可能无法继续往前推进,甚至倒退。

比如小朋友在2岁时买了件衣服,后来长成1.8米的大高个子了,如果不换衣服就可能会妨碍身体的发育。

人不能一出生买一套衣服然后穿一辈子不换,而是应该随着不断成长更换合适的衣服。

股权设计的道理也是如此,公司发展后早期的股权分配已经不再适应新情况,更应从共赢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做出新的调整。

(3)分钱与分权分开处理

一般股权分配的操作是分钱=分权,不分股权公司难做大,分了股权又会失去控制权,怎么办?

可以将分钱与分权分开处理,用股权结构分钱,用公司章程分权。

分好钱公司才有可能做大,分好权公司才能大而不倒。

三、股权分配的实施方案

市场上流传这样的例子:

创业公司有三个合伙人,老大出50万元持股 50%,老二出30万元持股30%,老三出20万元持股20%。

可是才过半年老二就要离职,老二的30%股权怎么办?老二不同意退股,理由很充分:这30%股权是自己真金白银花30万元买来的,《公司法》和公司章程都没规定股东离职要退股。

老大和老三一看傻眼了,找不到任何合法的理由收回股权,但又觉得这件事情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留下的合伙人未来辛苦干十年八年把公司养大,而只干半年就跑的二股东坐享其成? 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人另起炉灶,就容易闹成刑事了。

因此,很多人说股权设计应该有退出机制。

有一家上市公司与他人合作成立新公司,投资18亿元的项目。

但新公司才成立半年就闹翻了,上市公司要求退出,一起官司的诉讼费就高达630万元,但花钱打了官司并没能解决股东退出问题。

看似是退出机制问题,实则是进入机制问题,因为上市公司不认可另一家股东用股权投入的价值而闹翻。

与退出机制相比,其实进入机制才是更应该关注的,但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因为退出机制涉及非常专业的问题,协议的每一个条款、每一句话、几个字都可能起决定性作用。

而小公司不舍得花钱请专业的人,相信那些江湖传说,签了退出协议不仅没能解决退出问题,反而是给自己挖坑了,我在《股权进阶》的书里介绍了多个法院判决的案例。

股权的四种进入机制、三种调整模式、三种退出机制。

四、股权进阶

股权问题伴随企业终

比如申请上市时财务资料只需要核查3年,而股权资料需要从公司成立第一天起开始核查。

有的公司在20年后还要为20年前的股权问题打官司争股权,20年前的股权设计在20年后还会影响公司上市。

股权设计如地基,做错了很难纠正。

如果地基出问题,则楼建得越高损失就越大。

但很多人在创业之初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先干再说,最终后患无穷。

现在短视频发达后,很多误导的传说在流传,很多老板、创业者都被坑了。

好的顾问服务收费贵,便宜的又可能付了钱还被带进沟里。

我花了全职超过一整年写《股权进阶》这本书。

已融入新《公司法》的内容。

(1)书里有108个真实股权案例,案例主要来源于法院判决书、上市公司公告等。

有千亿、万亿级成功企业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走得更快。

也有几十家公司付出超过50亿元学费换来的教训,可以用他人交的学费长自己的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不只有案例,还有理论体系,把专业融入故事里。

(3)也有底层逻辑,比如股权的三种来源,原始取得、来自存量、来自增量等。

掌握股权的底层逻辑,才可以以不变应万应,用股权设计为企业发展助力,而不是让股权结构阻碍企业发展。

(4)还有操作方法,四种进入机制、三种调整机制、三种退出机制、四种股权架构、股权设计三种工具等,方法得当,有限股权可以无限分配。

(5)更有新认知

比如有大股东持股80%被踢出局,有股东退出15年后还会反转,公司有25个股东创始人还要承担连带责任,20年前的股权设计在20年后还会影响公司上市等。

我写的第一本股权书《公司控制权》,公司控制权如心脑,出问题可能致命。

第二本书《股权进阶》,如股权大脑,大脑的水平影响未来发展和成长空间。

为了写此书,我全职花了超过一整年时间。不只是为了把我知道的写出来,而是要找到真实案例来说明道理。

为了给每个知识点都找到对应的案例就如大海捞针,一根根针去捞,捞到100多根针后再整理成案例,只是找100多个案例不是很难,难的是找到100多个有针对性的案例。

而有的案例涉及几十上百起官司,一个个都要找到,看完再整理出逻辑关系,一个案例就要花3-5天时间。

有的上市公司资料有10本书的厚度,翻完10本书的资料后整理出仅100多字的案例写进书里。

花这么高成本写一本书,希望对创业者有所帮助,也为同行提供参考,帮助更多企业少踩坑,也可以了解我对品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