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君白起作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是秦昭襄王嬴稷执政时期征讨列国最锋利的武器。有白起参与的战争,都是攻无不克的,在历史上,鲜有败绩。

白起先是率领秦国虎狼之师击溃了魏、韩两国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扫平了秦国东进的阻碍。而后,剑指强大的楚国,攻破了楚国都城,占领了楚国大面积土地。令楚国国力大减,再也不复当年之勇。

在此之后,白起在长平之战中重创了赵国主力部队,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威震天下。可以说,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与白起当初削弱各国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根据史料文献的记载,公元前二百五十七年,秦昭襄王将功勋卓著,年逾七旬的白起赐死了,并削去了他一切的职务。这件事也让秦昭襄王背负了诛杀功臣的骂名,成为了他的政治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起(剧照)

白起当时患病在床,是什么原因让秦昭襄王一定要处死快要入土的白起呢?

人们一直以来对这件事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白起之所以在七十多岁被秦昭襄王赐死,是因为白起性格刚烈直率,在言语上多次冲撞秦王,这种君臣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白起被杀的结局。

古代著名的军事家一般都是有个性有脾气的。比如韩信曾拒绝出兵援救刘邦;著有十三篇兵法的孙武,公开处死了吴王的姬妾;霍去病跳过汉武帝击杀朝中重臣。臣子做出这种忤逆之事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要看君王的心胸是否宽广了。

白起作为一个性情直率的将军,他对权力没有野心,他从未想过功高盖主,把持朝政。他一生的愿望就是帮助秦国扫清列国,夺得天下。可是,纵使他足够忠心,却败在了自己的臭脾气上。白起遇到秦昭襄王这种爱面子的君主,也决定了他被杀的命运。

根据《史记》的记载,白起带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秦昭襄王突然传令,让秦军撤兵班师,白起心里愤怒无比。秦军将士浴血奋战,即将攻克邯郸,灭掉赵国。这时候要撤军,怕不是秦王脑子有病。

但王命不可违,白起带兵骂骂咧咧的回到咸阳,在朝堂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了很多抱怨的话,秦昭襄王丢尽了颜面,与白起就此产生了间隙。

过了几年,秦昭襄王又让白起带兵去攻打邯郸,此时白起已经年过七旬,患病在床。听到了秦王的旨意,想起之前所受的委屈,就拒绝了秦昭襄王的召唤。

秦昭襄王心想:秦国就你一个老卒能带兵打仗吗?于是他陆续派出其他将领攻打邯郸,却迟迟无法获胜,甚至损失了很多士兵。白起知道后,对身边人说,你们看看。秦王当初不听我的话,才遭到如今的后果。

秦昭襄王(剧照)

白起话传到秦王耳中,秦王非常生气,于是派人去请白起前来议事,白起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盛怒之下的秦王下令剥夺了白起的爵位,并将他赐死在了封地。

对于上面的说法,大多数人是认同的。有人提出疑问,秦昭襄王为何在白企业围攻邯郸,即将破城时,下达了撤军的命令呢?这明显违背了秦昭襄王想要灭掉列国的初衷。

要想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提到另一个导致白起被杀的重要人物了。他就是在诸多文献中,以正面形象出现的秦相范雎。

白起和范雎一将一相分别掌握着秦国军政和民政的大权。白起带兵在外,为秦国开疆拓土。范雎提出“远交进攻”的国策,则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这两个人表面看达到了顶级配置,但实际上二人却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关系,有很多原因导致了二人的不和。

首先,白起从一个兵卒被提拔为秦国主帅,是由于相国魏冉的慧眼识人,改变了白起的人生。白起对于魏冉这个伯乐非常感激,二人亦师亦友,非常亲密。

而范雎的出现,直接导致了魏冉下台,成为了秦王身边的红人,范雎的行为让白起非常不满。在日常工作时,白起对范雎始终充满敌意,范雎也是看不上白起这个武夫,二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这种内耗也拖慢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白起在长平之战后,使秦国朝野震动。白起的名气和威望也达到了顶峰,这让作为相国的范雎非常不安,范雎是接替魏冉成为相国的,而魏冉一生四次为相,屡立战功,在秦国人望甚高。

范雎想要巩固自己的势力,就必须赢得秦国贵族和百姓的支持。魏冉一派的白起风头盖过了范雎,会动摇范雎在秦王心中的地位。

于是,范雎向秦王进谗说:“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在秦国军民中声望非常高,如果让他就此灭掉赵国,那么在秦国百姓当中,您作为秦王的颜面要放在哪里呢?正所谓功高盖主之臣,不得不防”。

秦昭襄王这个没主意又爱面子的人,觉得范雎的说法很有道理,就召回了白起,失去了灭掉赵国的最好机会。

等到秦昭襄王意识到自己做了错误决定,想要白起再次攻打赵国时,白起已经年老,上前线统兵作战,无异于让白起去送死,也会动摇他一世的英名,白起拒绝出战是可以理解的。

再次,秦昭襄王想要白起率兵攻赵,派去劝说他的人居然是范雎,这一无脑指派,直接断送了白起的生命。

二人本身就不和,范雎放下身段去劝说白起听从秦王的安排,只会激起白起的逆反心理,毕竟长平之战后从邯郸撤兵回师,白起知道是范雎从中进谗,差点动手揍他。

范雎(剧照)

于是,范雎看着白起不给自己这个面子,就向秦王传达了白起说风凉话的态度。至于这些话是白起所说,还是范雎编造的,如今已经无可稽考,只能说白起之死,范雎难辞其咎。

说到底,二人所处阵营立场的不同,导致了白起被赐死的悲剧。如果范雎和白起能像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那样团结一致,秦国很可能提前就完成了对六国的吞并。

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范雎做不到蔺相如一样的谦让,白起也无法释怀伯乐魏冉被范雎所取代的恨意,二人无法同心同德,给历史留下了一段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