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左宗棠,一生戎马,忠勇无双,但在他病逝之际,却掀起了一场朝臣们为之伤透脑筋的争议。面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将军,朝廷竟然连续提出了四个谥号,每一个都被慈禧毫不留情地否决。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场风波?为何左宗棠的功业难以被准确定论?是忠臣的荣耀还是政治的纷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朝野失算,右文忠?

1885年,左宗棠在历经辉煌的一生后,在祖国的土地上轻轻闭上了双眼。或许即便到了生命尽头,他的心中也装着无尽的忧国忧民与报国情怀。这位千古名相,一生戎马倥偬,数次立下汗马功劳,为中国稳固边疆,是无数人景仰的楷模。

他的逝世激起了朝野上下对其功绩的无限缅怀与讴歌。 在经历缅怀与哀悼之后,理应给这位家国殇志士赐下谥号,以志纪念。谥号的选择本是件庄严肃穆之事,谁知这一次,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争执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第一候选人,朝臣们商榷许久,提出用“文忠”二字作为左宗棠的谥号。“文忠”二字蕴含深意,既表彰其治国有方,又颂扬其报国情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提案在呈报给慈禧太后的时候,没有获得通过,反而遭到了否决。

面对突如其来的否决,朝臣们无不摸不着头脑,这实在有违他们的想象——左宗棠一生忠诚报国,文治武功兼备,“文忠”二字作为谥号再恰如其分不过,为何反遭否决?难道慈禧太后看不上左宗棠的功劳?亦或是她有别的考量?这一切的疑问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了解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右文襄,重提旧业?

面对“文忠”遭否的困境,有识之士再度进入了深思。在反复权衡讨论后,朝臣许庚身提出了新的建议——将“文襄”二字赐予左宗棠之谥。

许庚身对此抱有殷切期盼,他认为“文襄”二字最能体现左宗棠的功绩。“文”字表彰其在文官方面治国有方、深谋远虑之能;“襄”字象征他以大无畏气概挺身抗敌、建功立业之勋。如此,文武兼备,忠勇并存,可谓恰如其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佐证此说,许庚身援引了大量历史先例,说明“文襄”并非空穴来风。如在唐代,李峤的谥号为“文襄”;在宋代,寇准的谥号也为“文襄”,均是当世权倾朝野的杰出政治家。因此,以“文襄”为左宗棠之谥,并非一味迁就,而是对其卓越功绩的恰如其分的褒扬。

许庚身的建言一出,便得到朝野上下的积极呼应。大家都认为“文襄”二字极好地概括了左宗棠一生的文武功绩,是个明智而恰如其分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当大家以为这次谥号选择尘埃落定的时候,一个消息却让人们大跌眼镜——“文襄”再度遭到慈禧的否决!

朝臣心系忠勇,却敌不过太后的权威。面对两度遭否的结果,朝臣们无不摇头叹息,他们对左宗棠功绩的评价理应站得住脚,却偏偏在慈禧面前那么难堪。一时间,朝野上下谈谥论功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都在猜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太后对朝臣的建议如此不以为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功勋立业,竟不足为谥?

面对连续遭遇否决的困境,朝臣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与意见分歧。有人认为此事实在匪夷所思,左宗棠的功勋如此卓著,却连一个谥字都难以确定,实在令人扼腕;更有人则认为太后此举定有深意,不见得是对功勋的否定。

为了厘清真相,找到突破口,朝臣们重新审视了左宗棠的事迹与功勋,以求给谥号选择提供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宗棠此生跌宕起伏,少年时曾遭贬谪,中年得起复用,为国戡乱数十载;晚年担任陕甘总督,整饬边疆,政绩斐然。他先后随军进剿太平天国、捻军、回军各路叛乱,立下汗马功劳;镇压新疆哗变,使边疆获得安定;

平定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叛乱,使国土免遭蚕食;调兵平定云南回变,使西南局势大定;平定湘军反叛,使朝局稳固;甚至在中法战争中立下战功,为国争光。可见左宗棠功勋卓著,是百年难遇的名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宗棠不仅军功卓著,担任陕甘总督期间,更是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他注重礼治之道,深入民间疾苦;严明军纪,军政相得;开办实业救济困民;兴修水利、道路,民生日益富裕。如此忧民爱民的,施政绩效之优,足堪载入史册者也寥寥无几。

如此看来,不管是战争令或治民绩,左宗棠都可谓是卓然超群、举世公认。正因如此,当他辞世之际,朝野上下才会如此殷切地讨论其谥号。哪怕死后谥号不过三字二字,但却要概括他毕生的伟绩,这实在是件难上加难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后的异见,有何玄机?

面对左宗棠卓著的功绩,再看看太后的异议,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左功勋无人能比,功绩无人能及,为何连个谥号都让太后否决了两次?太后此举定是有深意;只是这深意为何?太后的用心何在?

有人猜测,或许太后认为左宗棠谋反之心未尝全无,难免心生戒备;或许太后认为左宗棠在朝中根基深重,死后赠谥太多会影响新政,实为慎重;又或许,此举不过显示太后的最高权威......种种猜测充斥朝野,众说纷云,莫衷一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些猜测,朝臣们也颇感困惑,他们对左宗棠的了解,让他们不禁站在太后判断的对立面。左宗棠忠心报国,绝无二心;他为国而战、为民而治的彪炳事迹已深深镌刻在人们心中,哪有什么谋反之心?太后的质疑实在是有悖常情,让人难以苟同。

然而一时之间,朝臣们也无可奈何,他们面对太后的耳提面命,唯有重拾勇气,继续为左宗棠寻找一个至臻完美的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武双全,襄建家邦

经过反复评估权衡,朝臣们最终决定维持原案,重新上奏以“文襄”为左宗棠谥号。“文襄”二字能完美概括左宗棠的文采和武功,既是对其功勋的恰如其分的归纳,也寄托着朝野对这位家国命脉的无限缅怀与钦佩。

左宗棠在担任陕甘总督期间,深得民心民爱,这是他文官生涯最辉煌的一段;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奇功,这是他军事生涯最飒爽的一页。“文襄”二字准确地概括了他文武双全的才干与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襄”中的“文”字褒扬了左宗棠的儒雅谦逊与政绩优异;“襄”字颂扬了他勇冠三军的决断与睿智胆略。文武之道贯通一生,襄建了这位忠勇家国的威名。这样的人,如果被后世遗忘,那就是历史的遗憾;如果不被褒扬传颂,那就是国运的损失。

因此,不管慈禧太后最后的意见如何,朝臣们也义无反顾,不避权势,坚持为左宗棠谥“文襄”——这既是对其最高褒扬,也是示下孙后辈报国忠勇之趋鉴。无论什么艰难险阻都无法让人们抹杀这样的精神与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谥号背后,何为真实

当“文襄”二字被重新上奏至慈禧太后时,着实引起千层浪,却未见太后作何表示。或许,她深知这位忠勇家国的大功臣是无可替代的。她终是心照不宣地让这一谥号为左宗棠所正。

当“文襄”二字终被确立无疑,为这忧国忧民的将帅立传之时,谁又知此番谥号的波折与争执,那名为慈禧的女人究竟出于何种用心,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成为一个谜。

或许有人猜测她用心险恶,有人则为她正名;但无论她的用心为何,都不会抹杀左宗棠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光辉历史地位。他为后世树立的忠勇楷模,永远会指引着中华儿女继往开来,勇毅笃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当一声“文襄”响彻九州之际,人们不禁会想起这位生前披甲战场、死后含笑长逝的名将之形象;会想起他挥舞长剑力战来犯的敌人,会想起他执笏决策国家大事体现的睿智与深谋;会想起他在陕甘总督任上办学兴修、富民裕国的伟业......当“文襄”二字象征荣光与传奇被世人缅怀,也不难看出,这位家国英模的事功将被载入史册,永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