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目前的舆论里,娃哈哈是个良心企业。为此,网友摇旗呐喊的有之,舆论的热度便是明证;以行动支持的有之,前段时间的销量暴增便是明证;出谋划策的有之,有人竟然给出了娃哈哈啤酒的设计图便是明证——感动之余,中和企略写了《致敬“娃哈哈”:商业伦理的表现形式、困局和四个践行策略》一文,但觉得还有话要说,就说说他的品牌老化、动能衰减问题,希望能对快消品企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一、提出其品牌老化和动能衰减议题的背景

整理网上的资料,娃哈哈2018-2022年营收大致500亿元左右。应该说,这个成绩相当了不起,然而提到娃哈哈,至少笔者的第一反映就是AD钙奶、纯净水,再努力想想,还有八宝粥——所以,虽然他很优秀,然而总感觉他多年来一直没变,没有创新、变化——这大抵就是提出娃哈哈品牌动能衰减的主要原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个,从品牌生命周期特点出发。逻辑上就两种路径了,第一条,产品不变,但客户群变了,这个时候产品比品牌重要。这就要求不断刷新、重构客户画像,赋予产品新内涵,以不断匹配客户心智;第二条,客户群不变,产品变了,这个时候品牌比产品重要。这就要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持续创新产品,为客户提供全场景(静态的,比如小米)和全生命周期(动态的,比如三星——“韩国人的一生无法避免三件事:死亡、税收和三星”)的产品线。

二、品牌老化和动能衰减的原因分析

品牌老化的原因,有很多研究了。这里只提两点(笔者认为最根本的)。

第一个原因,品牌心智-从品牌的形成过程就是心智的固化过程。潜在客户成为你的客户,总有他的道理,这个就是客户心智。客户多了,就有了“客户群”的概念,于是你就有了“品牌”>>>有了“品牌”,你的客户就会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为了找到这些共同特征,于是有了“客户画像”的概念>>>有了“客户画像”,企业便会不自觉地增强在这个细分领域中定位,于是便有了品牌的固化>>>品牌一旦固化,你想涉足新领域的时候,你会发现,品牌优势转化成了劣势——娃哈哈擅长做“水”,做“酒”估计不行吧。当然,你也可以有其他的形成逻辑,比如先定位后选择再强化,但关于品牌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心智的逐步固化过程这个观点,应该还是站得住脚吧。

第二个原因,品牌生命周期-客户老去的过程就是品牌力衰减的过程。在绘制“客户画像”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把“年龄”作为一个基础的参数——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消费品供给企业,一方面,现在是你的客户,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不再是你的客户,或者会逐步降低对你的产品的消费频次和消费量;另一方面,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变迁,固化了的品牌印象对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继续保持吸引力、品牌共情力会有所衰减,这种代际衰减好比是品牌的生命周期吧。

三、快消品企业永葆品牌活力的基本对策

首先做个说明,以下策略适用范围是快消品,未必适用工业品制造企业(注:工业品制造企业,专注、一以贯之往往是品质的代名词)。

那对快消品企业而言,永葆品牌活力有哪些基本策略呢?有太多建议了,比如产品创新、跨界合作、营销创新、国际化、消费者参与……既然上文提到的是品牌心智跟品牌生命周期,那就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给娃哈哈提两个建议:

第一个,从心智固化特点出发。既然心智固化是品牌的固有属性,那多品牌策略就是不二的选择了。多品牌策略背后就是产品创新。这一点,娃哈哈同业中的农夫是典范(跨界比如华为)。有资料说,饮料行业,农夫的市场占有率是第一,2021年是26.5%——多品牌是他鲜明的特点之一,比如东方树叶、尖叫之类。

二个,从品牌生命周期特点出发。逻辑上就两种路径了,第一条,产品不变,但客户群变了,这个时候产品比品牌重要。这就要求不断刷新、重构客户画像,赋予产品新内涵,以不断匹配客户心智;第二条,客户群不变,产品变了,这个时候品牌比产品重要。这就要求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持续创新产品,为客户提供全场景(静态的,比如小米)和全生命周期(动态的,比如三星——“韩国人的一生无法避免三件事:死亡、税收和三星”)的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