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印度,我们会常称呼他们为三哥,我初次听到这个称谓的时候,差点闹了个乌龙。之前我们大学宿舍也有个伙计叫三哥,那时候开玩笑说他有第三条腿,于是就有了三哥的称呼。当第一次听到称呼印度人三哥的时候,我潜意识里认为,他们那方面很厉害。

其实这个口头禅来自于上海英租界时期,那时候雇佣了大量的印度人充当巡捕,他们一口一个“yes,sir”,于是上海人就把他们叫做“红头阿三”,这也是三哥的由来。

其实这群印度人准确说是锡克人,锡克族在印度属于少数族裔,因为他们信奉锡克教而被称为锡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锡克人大部分居住在印度的西北部,周围要么是穆斯林,要么是印度教,而且他们还是少数族裔,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想要获得权益只能靠拳头,这也养成了锡克人骁勇善战的个性。

在英国人统治印度的时候,锡克人给英国人找了不少的麻烦,当然这也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裹着头巾的家伙打架很猛。所以之后不论英国人去哪儿,都喜欢带上锡克人,帮英国人管理治安。

在旧上海,当时有多少锡克人呢?2300个,其中有1/4当巡捕。

上海为啥不请本地人做巡捕呢?这还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1842年清廷在签订《南京条约》之后,便打开了上海、广州等港口,其中上海租界是最繁华,洋人也最多。

1853年,上海发生了著名的小刀会运动,几十万人跑到租界避难,这些难民当中大部分是商人和地主,来到租界这里要求租房住下来,英国人当然不会放过这到手肥肉,就集中建造了排屋。

随着租界商人越来越多,人口也不断攀升,为了更好管理租界于是就成立了巡捕房,管理治安。

因为当时清廷没有对租界的管辖权,导致大量的不法之徒来到租界这里做非法生意。一开始,英国人也雇佣大量的中国人来充当巡捕,可是这些巡捕经常联合地痞流氓,搞一些敲诈商户,包庇大烟馆,做赌场生意等,把整个租界搞得乌烟瘴气。我们所熟悉的黄金荣、杜月笙,都是那时期的产物。

于是英国人就想到了锡克人,锡克人在英国人眼里就是妥妥的战斗民族,不但生性威猛,而且懂英语,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懂汉语,不会和地痞流氓沆瀣一气。

这些锡克人在印度地位低下,而且喜欢平均分配土地,父亲去世之后,就把土地平均分给每个孩子,这就导致锡克人经常给大地主当佃农才能养活一家老小,最终一年下来存不了几个钱。

来到上海的工钱多少呢?每月14两白银,足够养活一家五口人。当这些来上海打工的锡克人,回印度把消息传播出去的时候,亲戚朋友乐得鼻涕泡都冒出来了,于是纷纷来上海淘金。

当然来到上海的锡克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当巡捕,如果体检不合格,或者在6个月的培训过程中不能够通过考试,也是不能留在巡捕房。

在我们眼里,这些锡克人满口“yes sir”,看似滑稽可笑,但是他们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他们不但要管理治安,还要上街巡逻,检查消防,此外还要对车夫查牌,如果这些黄包车没有正规的牌照,要被棍棒驱赶,所以国人对他们的印象一直不太好,阿三也随之成了贬义词。

不过有一说一,这些锡克人管理旧上海确实有一套,不但把地痞流氓赶出了英租界,也让本地经济井然有序。

当然巡捕也不是铁饭碗,签订的合同为5年,如果经常被投诉,或者业务做不好,也会被淘汰掉。当然失业之后还会被本地的银行、戏院雇佣当保安,虽然工资比不上巡捕,也要好过老家的生活。

如今的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五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印度到2028年的GDP将超过德国和日本,占全球的4.2%。

最令人吃惊的或许是,有许多著名的印度裔高管担任着各大公司的重要职务。比如谷歌(Google)的CEO、IBM的CEO、Adobe的CEO、Twitter的CEO、微软的CEO等等。

印度人为何在全世界混到风生水起呢?印度由于自身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国家,所以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更加得心应手,这使得他们在跨国公司或国际机构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在19世纪中期,旧上海只有54万人,可是到了20世纪中期,上海的人口数量已接近七百万,相较百年前增长了十几倍,其中外来移民占据了约80%的比例。

此刻的上海,不仅吸引了众多来自乡村的难民,更有来自欧洲20多个国家的居民,大批的日本人、印度人、朝鲜人、越南人,甚至还有来自中东和南美的移民。他们因各自的原因和目的,齐聚上海。

三哥之所以能够在上海混到风生水起,正是源于他们对于多元文化的掌握,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他们不仅能够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还能够快速融入新的社会环境,这使得他们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中有着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