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大禹治水的核心地带

大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他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启。这就是《三字经》中说的,夏传子,家天下。

关于大禹的行迹,《史记夏本纪》中是这样说的:夏禹,名曰文命。实际上这是说,大禹文命敷于四海,未必真的是大禹的名字。这里,夏是大禹的国号,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夏朝。大禹的出身是这样的:大禹的父亲鲧,妻脩己,梦见流星入怀,吞下神珠而后来生下大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可见,大禹个子比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禹的家族也很强大,应该是一个庞大部落的首领。“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大禹父亲所处时代,正是帝尧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不过这个时候,天下遭遇大洪水。寻求能够治理洪水的人。人们推荐说鲧可以。不过,帝尧并不看好鲧,无奈手下的大臣全力推荐,只好一试。帝尧就命鲧治理大洪水。结果,鲧治理了九年没有收获。帝尧在寻找人才,得到了舜。舜四处查看,发现治水没有效果,就把鲧处死了。尽管这一举措受到了人们欢迎,但洪水依旧没有治理好。舜举荐禹,让他继承鲧的事业,继续治理大洪水。

大禹同后稷、益等人,以及各地百姓(并非普通的老百姓)共同治理洪水。他们先确定了山川的高下,再进行治理。大禹非常是感伤,他的父亲因为治水不成功,而被诛杀,就想尽各种办法,治理洪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见《史记夏本纪》)

洪水泛滥,道路难行,他也不顾,陆上行走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可以说是风雨无阻,将一条条河流理顺,治好了九条河流,让它们回到原来的河道。开通了九条道路,打通了九条山脉的通行道路,还划分了九州。这里有的九是言其多的意思。

在这个过程中,大禹不仅弄清楚了各地的特产,还给各地民众划分了范围,强调了各地物产,同时制定赋税标准,确定不同的贡品。令规定国都以外五百里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可以说,大禹的行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大禹名声向四海传播,“声教讫于四海。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这样,大禹理水功成,天下太平。可见,大禹经过理水,注意不是治水,强调理顺各地和部落联盟之间的关系,尤其修通九条道路,划分了九州,打开了山脉之间的联系,将分散的各个部落联盟,通过交通,贡服,赋税连为一个整体。故此,人们说大禹的真正功绩则是建立国家制度、划分九州。为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肃是大禹治水的核心地带!著名学者冯绳武先生在《甘肃地理概论》中认为,甘肃是《尚书·禹贡》所述大禹导山治水的中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记·夏本纪》《尚书·禹贡》等记载,大禹在甘肃也留下不少足迹。可以这样说,史书中记载,大禹所导的山水,都开端于黄土高原及其附近,而且它的三分之二以上的,都在甘肃省内。

按《尚书·禹贡》记载,大禹不仅疏通过黄河,而且也治理了弱水(今天张掖黑河)、渭水。大禹导“弱水至於合黎”,弱水出张掖,合黎在山丹。“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三危山有说在鸟鼠之西南,有说沙州敦煌县东南四十里。“道河积石”,于龙门,南至华阴“积石在今天临夏小积石山(后文有叙)。“嶓冢道瀁,东流为汉”,瀁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道渭自鸟鼠同穴”“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泾水、汭水(即芮河)在今平凉一带。大禹也到过民勤潴野泽。

大禹“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这里的积石山就是今小积石,河州枹罕(临夏州临夏县)县西七里,在金城河关县(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长宁驿古城,依河为关,距此不远为积石峡入口)西南十里。此处两地,应该说是小积石山的延伸范围。“织皮就是编织毛布。昆仑在临羌西(今青海河湟地带),析支在河关西。西戎有序,就是西戎有了秩序规矩,归附管理了。

在黄河沿岸流传的众多民间故事中,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最为动人。据说,大禹在兰州治理洪水的时候,曾驻扎在兰州九州台,把这里作为总指挥部,汇总信息,布置治水方略。大禹派出人手,将兰州八盘峡至桑园峡,这一段黄河的水情,做了非常详细的勘察。

民间传说,大禹劈开了八盘峡、桑园峡,才将兰州盆地的洪水排了出去。八盘峡指黄河由达川乡吊庄村东盐沟口至新城乡青石关的这一段。当时,大禹王看到八盘峡峡谷狭窄,水流不畅,人们流离失所,就带领居民开山凿石,疏通水道。可是,黄河河道中青石异常坚硬,大禹王和百姓们昼夜不停地干,水道迟迟不能打通。禹王爷非常着急,用手掌向石山砍去。没有想到,伴随着大禹王的手势,山石上响起了一阵阵巨响,石头四分五裂,黄河水顺着峡谷开始缓慢流淌,河道开了。

“天上索萝萝什么人(儿)栽?

地下的黄河什么人(儿)开?

天上索萝萝王母娘娘栽!

地下的黄河大禹王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