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礼制性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

葬玉即指是为下葬而做的、用于殓尸的玉器,其起源可以追溯至良渚文化时期,至周代由于丧礼的完善,也随之发展出一套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为死者的特设玉器,如饰棺用玉、玉覆面、玉琀、玉握、丧葬用璧、足端殓玉、祭祀用玉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寺墩三号墓出土的玉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大墓M20、M23出土的玉器

玉覆面出现于西周共王时期,陕西省沣西县张家坡M157、M303出土的玉覆面,为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玉覆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周中晚期是玉覆面的繁荣期,许多大墓均出土有更加复杂、完善的玉覆面。

山西省晋侯墓地M62出土的玉覆面

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覆面

战国末期一些高等级墓葬可能已经使用玉衣,覆面也相应地被玉衣的头罩所取代。

《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当时贵族丧葬中有“含珠麟施”之俗,“含珠”很好理解,但是对于“麟施”,古人的解读是:“麟施,施玉于死者之体如鱼鳞也。”

考古中,在中山王墓椁室内残留200余件玉片,而这些玉片之上又多有穿孔。遗憾的是现在还未能出土、拼接、复原出一件战国时期的玉衣服。

汉代笃信神仙术。当时的中国人相信只要尸身不腐,便可以召回灵魂,甚至羽化成仙。而玉便被赋予了保护尸身不腐的神秘意义。玉衣又称“玉押”、“玉匣”,初行于西汉,由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死者入葬时使用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演变而来。

汉代的玉衣,被誉为中国版的木乃伊,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技艺的体现,是国宝中的国宝。玉衣有金银铜丝四种缕丝的区别,铜丝中还有一种“鎏金铜丝”,因而,很多人认知中的金缕玉衣,其实只是玉衣中的一种。不过现在似乎都以金缕玉衣来指代玉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糯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武帝匣上皆镂为蛟龙鸾凤龟麟之像。世谓之蛟龙玉匣”。

《汉旧仪》记载:“帝崩,唅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镂。请诸衣衿敛之。凡乘舆衣服,以御,辄藏之,崩皆以敛。”

金缕玉衣是皇帝专用寿衣。不过西汉时期等级制度和礼制还不严,诸侯王也可以在皇帝恩准下穿着金缕玉衣。也正因为此,我们才得以在未发掘一座帝陵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诸侯王陵的考古发掘而一睹金缕玉衣的辉煌。

迄今为止,西汉时期出土金缕玉衣14套,均出自诸侯王级的墓葬,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徐州北洞山汉墓、河北满城汉墓、河南永城窑山3号汉墓、高邮神居山汉墓、盱眙大云山汉墓等,这些墓主都是当时势力较大的诸侯国国王。根据考古发现,使用银缕和铜缕玉衣的墓主大都是实力较小的诸侯国王、大诸侯国国王的家族成员、势力较大的列侯。

《汉书•霍光传》记载:“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中二千石治莫府冢上。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霍光权倾朝野,但就像他这样的皇亲国戚、功勋重臣也只有得到皇帝的赏赐才能使用玉衣。

玉衣的使用等级严格化不仅体现在穿缀玉衣的缕丝上,制作玉衣所使用的玉材也成为区分玉衣等级的标志之一。如扬州“妾莫书”木椁墓出土的是铜缕琉璃衣,虽然琉璃在汉代也很难得,但它远不如玉材那样名贵,身为广陵王侍妾的“妾莫书”身份要低于诸侯王、列侯等人,为了以示区别,她使用了铜缕琉璃衣。

到了东汉时期,礼制日趋严格,金缕玉衣只属于皇帝。据统计两汉时期出土玉衣、玉套的墓葬有81座,而金缕玉衣仅出现在西汉,东汉时再未出现诸侯王使用金缕玉衣的情况。

那么,各种玉衣对应贵族等级情况是怎样的呢?这就要说到至今仍有所争论的关于史书上的一段话的断句和解读。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楼。”

关于这一段记载,某些人错误的断句为:“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楼。”

争议的焦点在这些人发明的“始封贵人”这一历史概念。为了自圆其说,他们煞有介事的解释说所谓的“始封贵人”相当于第一任皇后。大贵人虽是高阶嫔妃,但地位肯定是低于皇后的,就算有的大贵人得封皇后,也是皇上的续弦,与结发的皇后是不能比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断句和新概念发明,大概在于对“列侯”不太了解,以及为了强行对应最后一句“大贵人、长公主铜楼。”

银的地位高于铜,自从发明了“始封贵人”,那么后面的大贵人用铜缕玉衣就解释得通了。至于皇帝的女儿——公主用银缕,皇帝的姐妹——长公主用铜缕,他们的解释就更牵强了——长公主辈分虽高,但已不是主脉,尊卑上低于公主。

“始封”这个词用作形容词形容词汇时,基本都放在名词之后。

《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中山简王(刘)焉....立五十二年,永元二年薨。自中兴至和帝时,皇子始封薨者,皆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

如果按照错误的断句,那么“始封贵人”则成了孤例,而不像“诸侯始封”存在于多种古籍的记载中。

如《隋书礼仪二》:“ 中兴二年,梁武初为梁公。曹文思议: “天子受命之日,便祭七庙。诸侯始封,即祭五庙。”

现在就明了了,《后汉书》的意思是诸侯王,被封列侯者死后可以享用银缕穿缀的玉衣作丧服,《后汉书》简略掉的话是:父死子继通过传嗣得到爵位的是不能使用银缕,如果那样的话在礼制上就是僭越。

断好了句,那么后面的问题就来了——贵人和公主用银缕,而地位更高的大贵人和长公主为何要用铜缕?

范晔著的《后汉书》中的这段话让人疑惑了很久,甚至有人为了解释得通,就强行怪罪到传抄过程中讹误。按照他们的说法,也许原话是这样的:“诸侯王、列侯始封、大贵人、大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贵人、公主铜楼。”

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终于给人以解惑。根据考古发掘,现在发现的铜缕玉衣有两种:

一种是普通铜缕玉衣,确实是低阶位的侯爵穿的。比如像关羽得封的寿亭侯,亭侯这个爵位在汉代的封侯中爵位并不高,低于乡侯、县侯,当然更大大低于霍去病得封的冠军侯,更是低于诸侯王。

另一种则是鎏金铜缕玉衣,表面看起来和金缕玉衣无异,等级明显高于银缕。如下图中的中山简王刘焉(刘秀之子),他使用的就是鎏金铜缕玉衣(1959年出土)。

范晔老先生说话太简练了,他应该是知道鎏金铜缕和普通铜缕区别的,但他明显没有表达清楚。而且他记录的内容并不全面,鎏金铜缕不止是大贵人、大公主能用,受到皇帝偏爱的诸侯王也可以用,如上图的中山简王刘焉。

老先生惜字如金不打紧,却让1800年后的人们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过也因此人们就可以以此为课题发论文,赚取所谓学术上的好处,不论正方或反方都是获益多多。

现在国内很多博物馆有汉代玉衣的展出,虽然有些并不是用的金缕,但是不妨碍人们将其统称为金缕玉衣。展出的金缕玉衣大致归纳一下,有遗漏的欢迎网友们补充:

1、河北博物院 2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

作为刘皇叔的老祖先,1968年满城中山王刘胜夫妇墓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是我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形制完备、保存完好的金缕玉衣。印证了古籍中关于汉代“玉匣”一说的真实性,这两套玉衣,也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两套玉衣。

刘胜的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编缀玉片的金丝估计共重1100克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窦绾的玉衣比较短小。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700克。窦绾的玉衣没有做出腹部、胸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由于做出女性人体形象不符合封建传统观念的缘故。

2、中国国家博物馆 1件:西汉中山怀王刘修。

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东郊中山怀王墓。中山怀王金缕玉衣知名度不高,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中山怀王墓金缕玉衣出土于一个被盗的王陵,出土时已遭破坏,金丝早已被人抽走,所幸玉片尚存。为了重制玉衣,不得不用两斤黄金重新打造了金丝。

3、河南博物院 2件:西汉 梁共王刘买,梁夷王刘遂。

河南地区发现的第一件金缕玉衣于1986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僖山汉墓,据考证,葬在这座不知名的梁王墓中的,应是西汉梁国第十代国王梁夷王刘遂。

这座梁王陵是僖山汉墓群中一座被盗王陵,墓室打开时,玉片散落一地,但盗墓贼没带走任何一件玉片,因此玉衣成功修复。

盗墓贼之所以未带走玉片而只是抽走了金丝,大概是因为在古代只有王公贵族才能拥有玉器,如果普通百姓想要出手变现很容易被官府抓住。

西汉梁共王刘买的金缕玉衣于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柿园汉墓。刘买是西汉第二代梁王,初代梁孝王刘武的嫡子。

汉末三国时,曹操为了支持长久的战争,设立了摸金校尉。幸运的是,与梁孝王陵1800年前被曹操带人盗掘不同,梁共王的墓室直到1986年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时才被偶然发现。

令人遗憾的是,据说,河南博物院展出的这套梁共王刘买的金缕玉衣是一件复制品。

4、徐州博物馆 1件:西汉 第二代楚王刘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刘戊。

这套金缕玉衣于1995年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

通常西汉玉衣所用的材质是产自辽宁的岫山玉和河南南阳的独山玉,而产自新疆的和田玉因路途遥远,不仅运料困难,而且和田玉是硬玉,玉石的切割、磨光、钻孔、编缀等一系列工序也极为费工,只有经济上的发展和社会上的稳定才能提供保证。两汉时期,社会稳定,国力强盛,汉武帝凿通西域后,很多玉衣开始采用品质更好的和田玉。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这套玉衣完全由上等的和田玉制成,玉色十分纯正。楚王陵金缕玉衣玉片总数为4248片,是目前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玉衣。

狮子山汉墓可能在两汉之交就被盗掘过,那个时候王莽篡汉天下大乱,比曹孟德公开挖墓筹集军费还要早200年。万幸的是,该墓的金缕玉衣与河南梁王墓一样,盗墓贼仅抽走了金缕,玉片得以完整保存下来,一片都不少。为了修复该套金缕玉衣,共使用金丝1576克。

5、扬州市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1件:西汉 广陵厉王刘胥。

广陵厉王刘胥的这套金缕玉衣于1979年出土于江苏省高邮市天山乡神居山汉墓,这是我国第一座被整体搬迁复原的汉代诸侯王陵。

去这座博物馆看金缕玉衣在其次,重点是要看令人震撼的黄肠题凑。

棺椁,内部盛殓尸体的是棺,外面包裹棺的是椁。柏木皆取内芯,故名“黄肠”,”题“者头也,”凑“者聚也,即856根千年黄柏,头部集中内向,这就是所谓的“黄肠题凑”。

真要说起来,黄肠题凑的墓葬规格甚至比金缕玉衣还要高。一座黄肠题凑,意味着的就是一片森林。由于选取的都是粗大的柏木,结果到了东汉末期,再难找到那么多千年古柏,黄肠题凑的墓葬规制不得不停止。

现在国内能够看到的两千年以上的古柏,大概只在陕西黄帝陵和山东孔庙中还有。此前专门写过一篇关于黄肠题凑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

6、南京博物院 2件:西汉 江都易王刘非夫妇。

江都易王刘非夫妇的这两件金缕玉衣于2009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汉墓。

江都易王刘非与中山靖王刘胜一样,都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异母兄长。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除,吴国故地划归江都王刘非管辖。

刘非去世六年后,其子刘健因谋逆畏罪自杀,江都国被废除,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变成了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上面的那位广陵王刘胥。

1970年,江苏省徐州市东汉彭城刘恭后裔墓中,一件银缕玉衣重见天日,该件玉衣制作精美,现也收藏于南京博物院,去参观时别忘了。

7、临沂市博物馆 1件:西汉 刘疵(推测)。

山东临沂兰山区南坊街道洪家店村的西北,曾经有一个20多米高的土墩。据村民的回忆,以前,土墩旁边还有一些老坟,老坟前还有5块大石碑,每一块都有2米多高,这些老坟的主人都姓刘。可惜的是在十年动乱时期这么石碑被毁。

1978年5月的某一天,旁边砖厂取土工人来土墩挖土,挖着挖着,发现了一座古墓。临沂市文物组考古人员于是立即赶赴现场,对古墓进行了发掘。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金缕玉衣或者说金缕玉套于是重见天日。

这件玉衣(玉套)用玉1140片,玉片以长方形为主,磨制得很薄,质地晶莹细腻,每片玉片的各角和边缘都钻有为穿系而制作的小孔,玉套用金丝以十字交叉式连缀而成。目前,国内共发现完整的玉衣20余件,其中以临沂这座古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最为奇特。这套玉衣由面罩、手套(两只)和鞋(两只),没有四肢和上半身。其用意似乎在于以点代面,即用身体最末端的几个点来代替全身,起到象征性的作用。

与金缕玉衣同时出土的玛瑙印章,上刻“刘疵”二字。由于刘疵在史书中无记载,多数学者从同时出土的钱币,以及3把铁剑、2件铜弩机推断,墓主人刘疵是西汉早期的一位列侯。

根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奚涓为汉高祖刘邦舍人,随刘邦起兵于沛,入咸阳后,官拜郎中。刘邦封汉王后,奚涓为将军,汉高帝六年(前201年),以军功封鲁侯,食邑4800户,功比舞阳侯(樊哙)。奚涓死后,因无子,封其母疵为侯。疵在位10年,吕后五年(前183年)薨,封除。

于是,有学者猜测,墓主人可能是奚涓之母“疵”。

8、商丘市博物馆 1件:西汉 梁王墓

西汉梁国是汉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诸侯王国。

初封时乃异姓王彭越,刘邦眼里不揉沙子,韩信、彭越这几个异姓王先后被其剪除。

彭越被除后,改封高祖次子刘恢为梁王,吕后七年(前181年)徙刘恢赵国,吕雉改封其侄子吕产为梁王,不久又将梁国更名为吕国。

吕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卒,吕产欲作乱被杀,吕国废,复置梁国,徙济川王刘太为梁王。

文帝元年(前179年),朝廷击灭不愿去梁国的济川王刘太,将梁国分为东、砀二郡。文帝二年(前178年),以砀郡复置梁国,封文帝少子刘揖为梁王,都睢阳(今商丘)。

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刘揖游猎时坠马而死,谥为怀王。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改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刘武为文帝次子,景帝之胞弟。至公元9年王莽篡权,梁国国除。

刘武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因而在平定七王之乱时坚定地站在亲哥哥一边,立了很大的功劳。梁孝王刘武病逝后,葬于永城县芒砀山,其后的七代八位梁王死后也相继埋葬于芒砀群山,形成一处分布非常集中的西汉梁国诸侯王家族墓地。

商丘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金缕玉衣是由头罩、面盖、上衣、袖、手套、裤、脚套等几部分组成,全长1.7米,总共由2010块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

这件金缕玉衣的主人有人说是刘武,但是这个事情首先曹丞相的摸金校尉是不答应的。不是刘武,到底是谁呢?至今没有确切答案,考古工作者根据同墓伴出的其它文物判定其为西汉梁国晚期某位国王的殓服。

此件金缕玉衣在1986年抢救性发掘出土后就成为商丘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过有一个说法,真品一直在河南博物院保存研究,在商丘展示的是按照1:1比例制作的仿制品。

9、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 1件:南越文王赵昧丝缕玉衣

1983年,广州番禺象岗南越王墓出土一件玉衣。这件玉衣与以往汉墓中出土的玉衣不同,玉片是用丝线或丝带缀连组合,有别于金缕、银缕和铜缕,故称其为"丝缕玉衣”。这件复原后的玉衣,由头套、上衣裤筒、手套、靴等部分组成,共用玉片2291片。

南越国为秦末和西汉早期割据今广东一带的地方政权,墓主为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在位16年,死后西汉朝廷赐谥南越文王。

南越王丝缕玉衣修复后全长173厘米,共用玉片2291块。由于偏处岭南,南越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中原地区有很大差异,玉衣使用的等级制度也不完善,因此南越王赵眜墓与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虽然年代接近,但墓中出土的丝缕玉衣形制却要原始得多。

南越王丝缕玉衣从知名度上来说可以说是仅次于中山王金缕玉衣。从这件玉衣可以看出,当时岭南既有不同于中原的独特文化,又有和中原王朝相似的习俗和礼制。

10、亳州市博物馆 1件:东汉太尉、费亭侯曹嵩银缕玉衣

这件银缕玉衣1973年出土于安徽省亳州市董园汉墓一号墓,主人是位列三公的第二代费亭侯曹嵩,他也是大名鼎鼎的汉贼曹操的生父。

《后汉书》记载: “桓帝得立,腾与长乐太仆州辅等七人,以定策功,皆封亭侯。腾为费亭侯,迁大长秋,加位特进。”

曹腾是宦官,他因为拥立汉桓帝上位有功,封费亭侯。他的义子是曹嵩,所以从名义上他就是曹操的爷爷。他也是曹魏六位有正式帝号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

在董园汉墓二号墓出土了曹腾的一件玉衣,作为第一代列侯,他这位列侯始封按照《后汉书·礼仪志》的记载似乎应该用银缕玉衣,然而通过考古,他用的是铜缕玉衣。

现在的主流观点是:铜缕玉衣是所有外姓列侯的陪葬品 ,刘姓皇族一般不会用它,只有刘姓列侯的继嗣者会使用铜缕。刘姓诸侯王和始封的列侯使用的是银缕,部分尊贵的诸侯王可使用鎏金铜缕。

曹嵩是二代费亭侯,就连一代始封的亭侯曹腾也只能用上铜缕玉衣,而他却能用上银缕玉衣,目前通过考古,唯一打破这一东汉玉衣使用礼制的就是曹嵩。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套玉衣的制作费工费时,如果是一件中等大小的玉衣,百名玉工需要花费两年,如果工匠数目不足,用时更长。

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这一年骑都尉曹操率兵攻打颍川黄巾军,刘备则在几个财主的资助下招兵买马,刘关张桃园结义,参与剿灭黄巾军。

194年,曹腾从兖州投奔在徐州前线的曹操,路途上被徐州牧陶谦部下杀死,曹操迁怒陶谦,猛攻徐州,并击败了赶来救援的刘备。

从这个时间段来看,194年的曹操,披着的振兴汉室的面具开始慢慢揭下来。考虑到制作玉衣费时较长,说明早在几年前曹操就已有了僭越之心,他早就黑化了。

中国古代慎终追远、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特有丧葬礼制。人们通过各种埋葬器物和丧葬仪式,以追求死后彼岸世界的享乐和灵魂的永生。汉代玉衣印证了当时不同阶层对于丧葬礼仪的高度关注以及对身后世界的独特想象。

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但是费用奢靡。当时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