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先review上篇投票结果——

不出所料,投票人数最多的依次是英伟达、比特币、京沪房,加起来63%,和其他4个选项有断崖式差距。

英伟达和比特币最近总因创新高上热搜,前者在下一轮AI革命中占据准垄断“卖水者”地位,后者是对冲货币超发最炙手可热的新兴工具,目前都趋势向好。

博升值潜力大,当然就要下注这种。

现在这形势,还选京沪房产,我猜很多人把题目“5年后哪个升值幅度最大”,心里偷偷换成“老天爷突然送我500万,我会买什么”

京沪房子实用性,很容易排第一。

按这新题设,让我选,会选顶级限量经典款奢侈品包包

在我看来,5年后升值的确定性最大。

理财市场浸润越久,越敬畏市场,越不敢贸然相信自己的观点。

对现在的我来说,相比升值潜力,更看重投资的长期确定性。

最近几天断更,主要是突发奇想,沉迷用EXCEL整理我的英语词汇量,好奇我现在到底有多少词汇量,遇到重要但还不熟的,就标红以后多看两眼。

按教育部要求,高考词汇量3500+,四级4000+,六级5500+,专八/高级口译最少8000+,一般10000+。

目前整理到3000+,短期目标掌握6000+,优先突破旅游常用词汇,最终目标10000+。

这里说的“掌握”,只求听说认三条,写不一定。

虽然字母文字会说大概率就能拼写,但有些复杂长词还是容易写错,毕竟以前英国贵族为装逼,搞了很多不规则发音。

和绝大多数从小没英语环境(当年我英语老师还用上海话教音标)学了10年+英语的国人一样,我也是哑巴英语。

这些年网上看的英文资料、听的英语对话多了,听力阅读水平潜移默化有所提高,但口语完全不行,出国自由行又必须开口,发现学英语最重要的就两点。

一是习惯用英语说话,语法什么无所谓,这就要求用英语思考。

90年代学的都是传统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不少词汇和发音都不同),高中大学受强势美国文化影响,才逐渐了解越来越多美语。

后来发现,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各地都有变种,不管词汇、发音还是语法,千奇百怪,什么都有。

比如澳大利亚有些词汇是他们特有的,英美都不太会用。

再如印度人、日本人用英语对话时,很容易套用自己母语语法结构,咱中国人也一样。

相比这些亚洲邻国,咱的英语口音不算重。

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母语的人口并不多,印度人第一母语都是local language(不一定是印度斯坦语,也可能是泰米尔语、孟加拉语或泰卢固语),很多农村人也没英语环境,不会讲。

我们去肯尼亚也是,接待我们的司机能讲流利英语,很多都上过大学,属精英阶层,大多数老百姓只会讲斯瓦西里语,哈库那-马塔塔。

像美加澳新这些都移民国家,国内啥人都有,尤其加州这种地方,到处都能遇到amigo。

哪怕现在英国,街上也充斥着中东非洲移民,很多基层岗位(便利店店员、公交/出租车司机等)都是南亚人,所以你遇到的大部分人名字不是什么Peter、Mary,而是奇奇怪怪拼起来很费力的,学校从来没教过……

说到底,英语只是交流工具,不是让你研究英国文学,只要双方能get对方意思,怎么说OK~

第二要增加词汇量。

我们从小被灌输汉语比英语难得多,既要学汉语,又要学英语,数理化难度还远高于欧美,就算不卷,中国孩子天然学习负担就高得多。

长大后了解世界各大语言轮廓才明白,汉语最大难点在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说写不同步,不是能说就会写的字母文字。

但汉语也有容易的地方,语法超简单,没什么词性时态变化,更没那么多敬语,这点日韩都做不到,他们底子是阿尔泰语(和满语蒙语亲戚),只是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引入大量汉语词汇。

当然,语法简单也是把双刃剑,上手容易,要学精深很难。

因为方块字最小变化单位是“字”(word),字母文字则是字母(letter),一个单词变一个字母就有不同含义,表达精确性高得多。

所以汉字常出现一词多义,甚至同一句话也有N多解释,必须仰赖上下文和语气才能get真正含义,很多表达都是“你懂的”。

比如——

A:“什么意思?”

B:“就意思意思”

A:“这么做就没意思了”

B:“小意思”

A:“这意思是?”

B:“没什么意思”

A:“你这人挺有意思”

B:“是我不好意思”

A:“这么做够意思吧?”

这严重影响中国人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喜欢模糊表达,不习惯严谨逻辑推演和精确定量分析,在中餐、中药、中国功夫、中国书画、中式园林、儒释道哲学宗教等很多领域都有鲜明体现。

不少国人对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模型沾沾自喜,觉得汉语多奇妙,暗藏大智慧,但这也让我们与世界打交道过程中,吃了很多亏~

英语语法比汉语复杂得多,这是国人学英语最头痛的地方。

但相比法语或西班牙语,英语语法还是容易很多。

相比同属日耳曼语的德语,不仅语法,英语连词汇都容易很多。

即使如此,普通国人只要掌握3000常用汉字,生活完全不成问题,但只有3000英语词汇,完全不足以应对日常生活。

美国普通百姓词汇量都有10000+,甚至20000+,虽然口语中常用的可能就那5000+,但读书看报逛博物馆时,就会发现剩下那10000+词汇的重要性。

这次去澳洲,最抓狂的不是逛博物馆(直接放弃阅读,用拍照翻译软件),而是看菜单。

很多local menu只有文字没图片,尤其遇到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希腊、印度、日本餐厅……最重要的信息都用人家本土语言直译到英文,用翻译软件都看得云里雾里……

就像第一次来中国的老外,看到菜单上只有mantou、huntun这种词,他会不会懵?

可能经验多了,现在学英语开窍了,很多词根词缀相互关系很容易一看就联想到,加上有国外游应用场景的记忆,学习速度明显提高。

多说一句,以我性格,没有利益驱动情况下,做事三分钟热度,99%概率完成不了这个小目标,大家也别监督了~

管他呢,KPI先定下,能完成多少算多少~

进入3月,股市进入平稳期,又在3000点不上不下。

目前没有大牛市启动迹象,券商股一直没爆发。

券商大涨也可能是骗炮行情,更别说涨不动的情况下,更要降低预期。

前天还出现罕见走势,500跌,1000涨,上证跌,300涨,说明目前市场连大小盘轮动都做不到,资金就在各行业板块间穿来穿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

说白了,重要会议落幕,一切都中规中矩,没有让市场眼睛一亮出人意料的重大利好。

市场还是没信心。

但有年初政府强力救市经验,哪怕还是3000点,未来9个月,市场向上莫400点的概率,还是要大于再次向下探索400点的概率。

今年赚钱机会,大概率还在波动上。

虽然离回到21年高点还有很长的路,但当年的当红辣子鸡,白酒消费、光伏半导体新能源、中概股……多少都有点起色,只有医药医疗还躺着没动。

不少人期待,躺尸那么久的医药,啥时候也来一波行情?

总之,没必要太悲观,当然也别太乐观。

总体上,现阶段市场太悲观,我们更多要预防悲观情绪过度,影响理性决策。

近期金价屡创新高,后台问我黄金的人也多起来了。

关于黄金,我在讲得很清楚了。

多说一句我个人操作。

当年涨到1900刀时,我就清仓了。

现在我不可能追高,就算涨到3000刀,踏空也认了。

现在这波黄金比特币大宗商品行情,就是在赌美联储降息,无论预期落空还是落地,可能都要大回调,时间大概率就在今年二季度。

将来如果跌回1700刀以下,我会重新开启定投。

跌回1500刀以下,我会调集更多资金入场。

不跌到我心动,黄金这种鸡肋资产,我不会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