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持续是一个好词,英文叫Sustainability ,从语义学来看,这个词很好地中国化了。
其最初源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指的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当然,我国古人有更为恰当表达:不要竭泽而渔。
如今,在时代的大潮下,路跑赛事也无比重视可持续与环保工作,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先讲一个故事。周末在家,点个外卖,标注不要餐具,但送过来的外卖里还是有两双筷子。与骑手聊了下,道理很简单,一天送100单,有一单忘了餐具,会遭到投诉,一天白干,索性不管备注如何,全拿就行了,甚至还要“多拿”。

之前看过一项调查,目前全国城市按照无需餐具执行的比例不超过三成。为什么一项“好”的制度,执行起来会出现这样偏差?环保已经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如何让环保工作真正有效率有效果,还需要一定水平。
很多人吐槽,每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参赛包里的服装都用不上,堆在家里特别浪费,这看似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但却涉及很多利益主体。
确实有一些赛事做了大胆尝试,之前汶川马拉松就曾明确不再提供参赛服和参赛包,只提供一些给需要者自行购买,但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都交了一样的报名费,凭什么不给我衣服?
如果报名费设置不要衣服的选项,相应缩减一定报名费,但服装都是赞助商提供的,涉及品牌的曝光,又会导致赞助权益下降。因此,服装是马拉松环保的一个痛点,但难点却又不止于服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保还是漂绿?
使用环保材料、用回收的废物制作衣服和奖牌已经是常规操作,但这类措施是否是有效率的环保举措,我觉得值得推敲。
去年广马,两大知名品牌鞋子出现跑掉鞋底现象,到底是因为天气炎热,还是环保材料导致,还无定论。但我知道,正所谓“无醛不成胶”,环保一定是有代价的,究竟是一件耐用多年的传统材料服装,还是三件寿命短暂的环保衣物更环保?
环保和节约的区别在哪?环保可能更多的是从道义的角度出发,而节约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而真正好的制度,一定是在经济上可行的,因为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人性。
在服装领域有个时髦的词,叫漂绿(Green Washing),指的是虚假或夸大宣传环保举措,从而作为一种标榜。

如果参赛包不提供服装,那么再收取同样的报名费就一定会招致吐槽,因为我可以节约,但你不能替我“环保”。
在酒店行业,一次性用品带来的浪费很严重,对此也国家推行了限塑令,不提供一次性用品。但结果是,工作人员和自动送货机器人更加忙碌了,在环保与投诉之间,难以取舍,市场和用户的环保教育成本仍然较高。
近年来国内外的马拉松赛事有很多创新的环保举措,泰国邦盛半马可食用的水杯、英国威尔士马拉松废弃香蕉皮发电等等。东京马拉松作为六大满贯,在可持续方面一直是赛事典范,尤其在赛道垃圾回收的细节上,不仅数量多,而且很多都安排在正好吃完补给的距离,方便垃圾丢弃。
东京马的服装自然也都是环保材料制成,但今年却出现了插曲。纪念T上将终点Finish印成了Funnish,这虽然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失误,但也不得不让我再一次联想到东京奥运会废物回收制成的奖牌掉漆一事,那这算不算是一种体育漂绿呢?

内卷还是节约?
可以很负责地说,中国的马拉松是全世界跑者“服务”最好的。
赛前,跑友都喜欢晒参赛包,比的就是哪家赛事的物资丰富。赛前到博览会上“薅羊毛”,参与各种赞助商活动,也是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必备项目。这样的市场环境,造就了盲目攀比的风气,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种内耗。
物资的内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参赛物资。例如去年济南马参赛包含了参赛服、盐丸、能量胶、泡面、酸奶、椰子水、饮料,甚至是白酒和啤酒。很多跟比赛并不相关,单纯是文旅部门为了推广本地特产;
第二,完赛物资。所有赛事都在力求做到独特甚至完美,不仅奖牌设计要高大上,完赛装备一定要齐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赛道补给。有的赛事大摆流水席,搞大排档,能量胶、水果等补给铺张浪费。很多比赛提供能量胶,选手一抓一大把带回家,也吃不完,反倒助长薅羊毛的心理,对于运动补给产业的发展也很不利。实际上国际专业马拉松赛事的补给是极为简单的,连运动饮料都不是必需品,最多就是提供个香蕉,用于快速补充电解质。
当然,食品类补给的浪费可能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毕竟我们有数量庞大的大爷大妈。过往的赛事中,市民偷拿补给点食品的案例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人进入赛道,在选手到来之前用水桶接取喷淋点的水,这样的环保举措,怎能不令人感动!
缓解内卷现状,不仅需要处理好服务与节约之间的关系,更要在管理上做到“精细化”。2021年,温州马拉松曾出现因水不够导致选手掀桌子事件,并不是因为饮用水准备得少,而是由于杯子不够,前面的选手把整瓶水都拿走,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当前国内路跑赛事的可持续管理,并不在于环保,而在于如何节约,在于赛事本身的精细化管理和跑者观念的转变,如果内卷导致赛事经济上的不可持续,环境的可持续根本无从谈起。(六斤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