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到现在,经历了六十年左右。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就业去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六十年前,上山下乡,到农村去。

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初高中毕业生是主体,毕业后,基本上都是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大约二十年之后,去农村的人纷纷回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三十年前,经商创业,下海挣钱。

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管经商办企业,还是打工干个体,都能挣大钱。不管是高中、中专毕业,还是大专、大学毕业,甚至是在职职工都纷纷下海挣钱。尽管下海又苦又累,但看在钱的份上,下海的人还是乐此不疲。呈现了体制外人员收入髙于体制内人员收入的情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现在,考公考编,端铁饭碗。

进入本世纪,铁饭碗几乎都打破了,就只剩下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还是铁饭碗。体制内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平均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了体制外,加上经商创业挣钱不容易了。铁饭碗加上高收入、高福利,对年轻人吸引力很大,有门路的体制外人员也回归体制内。这时候,大学连续扩招,大多数年轻人都是高校毕业生了。毕业后的首选就业方向就是考公考编,出现了“人生的尽头是编制”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时代的人,毕业后去哪里,与那个时代的特点、导向以及财富的分配办法等息息相关,似乎有一支无形的指针在指引着,这与当时的形势是相符的。时代在变,去向也在变,而且变化还很大。

三十年后,怎么变,很难说。六十年前的人想不到三十年前的变化,三十年前的人想不到现在的变化。同样的,现在的人也预测不到三十年后的变化,这可能就是俗话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现在能做的就是把握好当下。

以上是个人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