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科

文天祥在《雷州十贤堂记》中称赞雷州人有“敬贤如师,嫉恶如仇”的品质,身为一名正宗的雷州人,郑科授亦如此。在新闻作品选《天地良心》中,“嫉恶如仇”的郑科授用文字表达了对时代的关注和对现实社会的关切,以及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

“天地良心”意为:天知地知,自己也问得过良心,确实没有说假话、做坏事。郑科授正是肩负着大众的苦乐倾诉报道真相,干的是一种良心的活。由南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地良心》收录作者近几年在《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山日报》《湛江晚报》、新浪网等报刊、网站公开发表的文章106篇,涉及反贪、教育、刑事、民事、经济案等题材,篇篇文章如《皇帝的新装》中的孩子那样说真话。

郑科授厉兵秣马、冲锋陷阵,向强权与暴力宣战。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闻记者就是历史的记录者,是广义上的史官。王禹稱有诗云:“謇谔无一言,岂得为直士?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郑科授就是贪官与黑势力惧怕的“直士“、“良史”。他在《谁制造了血案背后的谎言》中还原雷州第二中学三宗血案的真相,在《椒农拷问:欺行霸市何日了?》中揭露了雷州南兴“椒霸”的罪恶,在《八名农家学子无缘中考》中曝光了打压学子的黑幕。郑科授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职业态度、正义良知和责任感使他具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无论面对谩骂、利诱还是威胁,他都不停止正义的脚步,始终将打击和批判的锋芒直指邪恶。

郑科授非常注重新闻的跟踪报道。他明显意识到跟踪报道是强化新闻舆论监督力度的一种有效方式,他带有总体策划思路积极地推进新闻事件所反映的社会“焦点”向好的方面发展,直至取得满意的结局。比如《土角村官挪用公款三十万》,《谁为诉讼保全说了算》,《是谁害死了腹中胎儿》,《一座山为何有四个“身份证”》等发表时都注明“本报将继续关注此案的进展”的字样。而雷州一教师强奸女生案就有三篇跟踪报道,《问古镇名校,谁主沉浮?》的系列报道更有四篇。郑科授的跟踪报道就如同章回体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样令人欲罢而不能,强烈激起读者了解结果的欲望,并引导着广大读者密切关注后续报道,甚至让读者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调查发展中,达到加强新闻监督的目的。

郑科授十分注重深入现场发生地采访,挖掘重大新闻,再现现场。他甚至是什么时间去,怎样去,走何种路线去都在作品中交代得一清二楚,如:“8月23日上午,记者驱车到了雷州市松竹镇”(《雷州市川东村:村官公然集体违法乱纪》,“2003年3月1日,记者到了鸭步岭”(《尖山西村200亩林地缘何被占?》),“2009年3月6日下午3时35分,记者来到了唐杏的住处”(《镇委书记竟为违法下属说情》),“记者等人特意沿着李立川回忆的当天他们的行走路线,重走了他们从补习班到出事地点的路程”(《谁该为三名花季少年的死负责?》)。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新闻采访更是如此。作者在现场可以获取直接感受,获取第一手材料,使新闻报道具有可信性和深刻性。这样的报道往往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受众,感染受众,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仿佛亲临新闻现场一般,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情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科授在新闻报道中喜欢用数字说话,没有什么比真实的数字更有说服力。因为新闻是具象的,数字是抽象的,数字背后有故事,数字能让新闻更准确。比如:《反贪局长非法拘禁城管科长153天》、《凶手打落村民9颗牙齿》、《13岁女生校长屋里一丝不挂》,《腐败村官7万元卖了100亩虾塘》、《4000温州人在古镇4年创办灯饰企业400家》等作品,标题中有一个数字,两个数字,甚至三个数字。而在《腐败村官7万元卖了100亩虾塘》这篇新闻作品,从标题、导语到正文,全文出现不重复的数字就30余处,简直是一条用数字说话的好新闻,可见作者力争用数字说话的匠心。用数字说话的可贵之处,在于向读者传达信息,而不是做数字游戏,让读者从数字中嚼出真相。

郑科授敢于捅破窗户纸为民请命,为受害者摇旗呐喊。郑科授如“警犬”一样探明、揭露被个人或集体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真相,使受害者重新获得前行的勇气。比如,《一条人命5万元?》发表后,使受害者家属获得了13万元的赔偿;《“咸湿”校长涉嫌强奸小学女学生》发表后,当事校长受到应有的惩罚;《未婚青年被镇计生办关押7天》的采访,营救出被非法拘留的未婚青年;《镇委书记竟为违法下属说情》报道后,当事人被当地纪委、监察局做出“双开”处分。郑科授为遭遇不公、身陷苦难的民众请命,穿越一层又一层的迷雾披露真相,陈述公理,做出评判,以求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进行舆论监督、新闻调查,最需要的是职责和勇气。郑科授的文章,最重要的不是文字,更不是批评,而是在职业的职责和做人的勇气。郑科授生性桀骜不驯,不屈服于现实,他小时候以拳为武器自卫,长大了以笔为武器捍卫弱势群体的利益。他小时候受到欺负时打出自卫之拳和长大后他不畏强权的勇气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他面对人身攻击和谩骂,甚至恐吓时还一往直前的原因。正如他在《直面无耻者的攻击》中说的那样:“作为一个坚持做人的良知与新闻人的从业原则的中国公民,恐怕也很有必要深入基层参与其中的调查,报道更多的黑幕了。”在谎言大行其道,真相被遮蔽的时候,面对种种劫难和箝制,郑科授毅然行使新闻记者的职责,勇往直前地去寻找真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