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亲子关系,赢在真诚、共情与聆听。孩子需要与父母对话,而不是训话;需要回应,而不要过度反应。

——萨姐

作者:暖心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效应叫:霍桑效应。

起源于美国一家叫霍桑的工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工厂对员工进行了“访谈”。

他们让员工不限制内容,对工厂提出意见。

访谈中,工人们大胆地讲出了工作中的不满、以及需求。

没想到,访谈过后的工人们在工作中效率却提高了不少。

询问原因才明白:大家被召见访谈后,他们都认为自己得到了关注,所以变得积极了。

心理专家梅奥由“霍桑效应”得出结论: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关注时,会下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方式。

这就是一种“看见的力量”,通过沟通去关注他人,从而改变对方的行为。

在教育中,我们也该做到经常去和孩子交谈,去关注他,让他会变得积极向上。

那么在亲子沟通中,父母如何去“关注”孩子呢?

坚持做到这“三谈、三避”,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孩子的“兴趣”要谈

在《小小少年》中,一个11岁的男孩殷然有一个特殊的兴趣:养虫子。

为此,大家都把他当“怪人”,同学们都很排斥他,连老师都不重视他。

妈妈却很支持他。

妈妈不仅经常陪着他去山里看虫、找虫,甚至联系了懂昆虫知识的老师让儿子学习、交流。

还经常和儿子谈论他养虫子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说:

孩子专注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眼神是非常迷人的,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给搞没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没趣吗?

是啊!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孩子喜欢看书、打球,也有的孩子喜欢昆虫、爱写小说……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东西。

孩子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就是他最好的自驱力来源,因为他有了兴趣,才会去拼搏。

所以,当有一天孩子和你说他喜欢一样东西时,千万不要“功利”地去否决,而是做这三件事:

1)去观察:

看看孩子是三分钟热度还是内心热爱,从中激发孩子的天性。

2)去尊重:

不要因为“对学习无用”去阻止,给孩子一点热爱,让他充满生命力。

3)去支持

父母从各方面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他的赛道,并且做他身后坚定的支持者。

做“挖掘机”父母,才能充盈孩子的人生。

02

孩子的“烦恼”要谈

一个9岁的小男孩控诉:

“妈妈从来没有尊重、理解过我的想法。”
“有一次考试不理想,一回到家就被妈妈劈头盖脸地训斥了一顿。”
“每次想和妈妈说说心里话的时候,都被她教训,所以很多时候我真的不想和她说一句话。”

男孩的痛苦,让我感触很深。

其实,每个孩子都天生依赖父母,但是这种“依赖”通常会被父母亲手“切断”。

比如:

当孩子向你求助说:“我最近有点失眠、我压力很大”。

这时候,他是有沟通意愿的。

可是,有些父母会这样回应:“小孩子哪里来的失眠、学习能让你有多大压力”。

这话一出,只会让孩子觉得:

我鼓起勇气跟你说这些烦恼,不仅没得到安慰,反倒都是我的问题,说出来也没有用。

被忽视的孩子,会慢慢关闭心门。

在亲子沟通中,父母角色是:倾听者、理解者、共情者、引导者。

一位网友讲过这样的经历。

女儿告诉她班上有两个男生喜欢她,她当时很淡定地和女儿进行了一番沟通:

“有人喜欢你,说明我女儿很优秀呀,但是你要学会去拒绝,不要让自己变得糟糕。”

每个父母都要做孩子的“垃圾桶”,随时可以接纳孩子发泄情绪,倾诉烦恼,给足孩子安全感与方向感。

当孩子遇到一些困惑、挫折、烦恼时,父母要学会大胆接纳,并给彼此一个谈话空间去帮孩子消化。

好的父母,都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引导他走正确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孩子的“人际交往”要谈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一项研究中长期跟踪了四个州的753名学生,从幼儿园时期到25岁。

他们发现:如果一个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交能力,例如与同龄人合作或理解他人的感受 ,他更有可能完成大学学业,并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这足以说明:社交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可以预示他的未来。

但是,很多父母总会在孩子的社交上犯一个错误:指手画脚、粗暴干预。

实际上这样会造成孩子逆反。

比如说:

在选择和谁成为朋友的问题上,父母越阻止,孩子反而越想和对方建立关系;

看到孩子表现出退缩、拘谨,大人就会强迫孩子主动交友,这些行为会让孩子对社交产生恐惧。

教会孩子“正确社交”是父母的必修课。

有教育家总结了几个交友规则,父母应该提早告诉孩子:

别人帮助了你,记得说声“谢谢”
给别人添麻烦及时道歉
没有经过别人允许,不擅自拿别人东西
拒绝那些让你不舒服的请求。
不用讨好的方式结交朋友;
不替坏人保守秘密;
被人“口头攻击”,也要学会还击;
保持自信,去吸引优秀的人。

给孩子建立正确交友规则,是他人生的“助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避免和孩子“翻旧账”

刷到一个视频。

一个父亲一边用棒棍殴打儿子,翻旧账:
“小的时候,你把别人家的车刮花,我赔了不少钱吧?”
“有一次,你还把班上的女同学打伤了……”
“每次都说,次次犯同样的错,从小到大,给我惹了多少祸?”
被数落的儿子,在父亲的棒棍下一声不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父母一教训孩子就会“旧事重提”,以为这是教育。

其实给孩子的是:不信任、挑剔、否定,眼里只能看到孩子的错误,根本顾及不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

曾有心理学家调查发现,不停翻旧账会让孩子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

当父母总是把孩子定义成一个不好的形象,“懒”、“不努力”、“总犯错”……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朝着被定义的形象靠拢,逐渐变成一个这样的人。

“翻旧账”就是批评,会让孩子感觉“不被爱”,最终形成性格缺陷。

有一个女孩,每次考试考不好都会被妈妈翻旧账,然后训斥。

长此以往,这个小女孩心里形成了一种压抑,自卑的性格。

一旦被别人批评和拒绝,就会特别敏感,不仅特别害怕犯错误,还特别不喜欢与人打交道。

莎士比亚说:

“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错误的过来人;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点小的缺点,将来会变得更好。”

优秀的孩子,都是从犯错当中成长起来的。

我们没必要和孩子计较过去,应该将目光放在眼前。

引导孩子向前看,别让他停留在“过去”。

05

避免和孩子谈“隐私”

前几天,小区一位妈妈说,她无意间翻看了儿子的日记,还将日记内容拿到了家庭聚会上当众说了出来。

当时儿子就大发脾气,还因为这件事和她冷战了好多天,现在出门还会将房间锁上。

为什么孩子的反应如此大呢?

因为,妈妈当众暴露孩子的隐私,是对他自尊的羞辱。

很多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忽略孩子的隐私:偷看日记、安监控、查手机等。

殊不知,这些行为是对孩子莫大的伤害。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教授认为:

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对隐私权的重视,超过他一生中的任何一个时期,包括成年期,如果你觉得隐私对自己很重要,那么它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父母。

如果父母随意与孩子谈论隐私,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心理:

  1. 恐惧:缺失独立空间,变得没有安全感;
  2. 信任感缺失,变得不容易相信父母,不愿与父母沟通;
  3. 自尊感降低:在众人面前谈论孩子隐私,降低孩子自尊感,让他变得自卑、敏感。

不管孩子几岁,他们都有保护自己隐私的需求,这是孩子的安全感与独立性的起点。

每个父母都要学会尊重:

在进入孩子房间之前,要得到他的允许再进入;
不要随意翻阅孩子的书包、日记、抽屉;
无意间发现孩子的秘密时,不要随意质问,等到孩子愿意和你说,否则就去无视。

父母要充分地给孩子信任感,把孩子当成“大人”去看待,给予他们处事与成长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避免和孩子谈“压力”

知乎一位网友说:

从小到大,只要家里发生一点不好的事,妈妈就会在她的面前抱怨。

工作压力大,就抱怨她不争气;太劳累了,埋怨爸爸没用,拖累她……

无辜的她,每次都要接受妈妈的唠叨、牢骚,就像妈妈的“情绪垃圾桶”。

以至于她的心态也变得特别消极,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习惯了抱怨。

有人说过:父母对世界的态度,就是孩子对世界的态度。

负能量的父母,给孩子的就是一场精神绞杀。

一旦父母将压力传递给孩子,就不断在消耗孩子的能量,让孩子变得:焦虑、抑郁、强迫、躁郁等情绪。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有钱、有权、社会地位和温暖的家四个选项中,孩子选择最多的就是有温度的家。

不抱怨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的起点,也才能让孩子快乐和自信。

《麦兜-我和我妈妈》里,麦兜从小没有爸爸,但是麦兜却过得非常幸福。

因为妈妈从不会在麦兜面前诉苦。

麦兜一直吵着要去马尔代夫度假,妈妈就带着他坐公交车到廉价酒店,假装在韩国和日本,唱歌跳舞吃美食。

乐观的麦兜妈妈,用行动教会了麦兜乐观坚强。

养育一个孩子,或许没有谁比谁更容易,区别只是在于有些父母选择自己说出来,而有些父母,选择了让孩子变好。

所以,千万别和孩子抱怨,每个孩子都需要正能量去爱这个世界。

07

每个父母都该成为孩子成长的依靠,我们就要给孩子他需要的关爱与关注,而不要用自以为是去伤害他。

好的亲子关系,赢在真诚、共情与聆听。

孩子需要与父母对话,而不是训话;需要回应,而不要过度反应

《亲子沟通密码》一书中有一句话:

你要相信,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其实是你人生的一道光芒。

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

而父母就是他的唯一“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