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至2005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在山西绛县横水一带发现发掘了1299座古墓葬,时代从西周早期延至春秋中期。这批墓葬中有三座特别引人注目,编号分别为1号、2号和2158号。1号墓出土青铜器25件,2号墓出土青铜器16件,2158号墓出土青铜器 902 件(组)。

让考古人员诧异的是,这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大都带有“倗”字,如“倗仲鼎”“倗伯簋”“倗卣”“倗尊”等。另外,还有传世的“倗生簋”“倗季鸟尊”等,然而在中国古代史籍中,从没有出现过带有“倗”字的宗族或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世的“倗生簋”及其铭文拓本

《孟子·万章下》记载,西周时期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六等爵称;《礼记·王制》所记同《孟子·万章下》大同小异,只是将天子除外,其余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称和顺序没变。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居于最高等级的卿和诸侯国国君,一般是“公”爵,如周公、召公、祭公、郑庄公、郑武公等;处在第二等级的诸侯国国君是“侯”爵,如晋文侯、楚侯等;处在第三等级的诸侯国国君是“伯”爵,如吴伯、毛伯、过伯等。

学者大多认为,绛县横水墓葬所出青铜器铭文“倗”字和“倗伯”频频现身,意味着这里可能是一个叫作“倗”的宗族活动所在地,而且至少还应该是西周的一个诸侯国,发掘者因此称之为“倗国”。

综合墓葬各种遗存,基本上可以确定,1号是倗伯夫人墓,2号是倗伯墓。两座墓所在年代是西周中期,再具体一些,就是约当于周穆王后期或稍晚。2158号的年代在西周中期偏早阶段,比1号、2号两墓所在时代早了不少。

1号出土的青铜盘、青铜簋、青铜甗,都刻有“倗伯作毕姬宝旅鼎”这样的铭文,大意是说,倗伯为他的夫人毕姬做了用来祭祀或宴礼的宝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号倗伯夫人墓铜礼器、陶器、漆器出土情况

根据西周的礼制,铭文中“毕姬”的称谓是采用了“父氏+(父家)族姓”的组合,由此可以判断,倗伯夫人出身于姬姓毕氏家族。毕氏的始祖是西周初期赫赫有名的毕公高,乃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十五弟姬高。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封至毕地,就是今陕西咸阳一带(另一说认为是在今西安市长安区一带),建立了毕国。

“毕姬”血统高贵,屈身嫁到一个三流小国,对倗国来说应该是个很大的荣耀。“毕姬”生前在倗国中的地位,可以从其墓葬规格上略窥一二。

相比于2号倗伯墓,“毕姬”墓墓道较长,墓圹大而深,棺室用材讲究,外棺内布置华丽,外棺外还覆盖有红色的荒帷,也就是棺罩。随葬品丰厚而且等级较高。“毕姬”墓还随葬有5件青铜鼎,而倗伯墓只有3件。另外,两座墓各出土5枚铜甬钟。女性墓随葬5枚铜甬钟现象比较罕见,像在晋侯墓地,只有男性的晋侯墓才能拥有。两座墓还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都有殉人现象。倗伯墓中有4个,夫人“毕姬” 墓中有3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号倗伯夫人墓出土的荒帷(北面一侧)

一般而言,周人的埋葬方式是南北向、仰身直肢;而商人则是东西向、俯身直肢。但奇怪的是,这两座墓葬都是东西向,倗伯夫人虽为仰身直肢葬,而倗伯却是俯身直肢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件同出于绛县横水墓地的青铜器——倗仲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倗仲鼎就是倗仲为“毕媿”所作媵器,年代为西周中期,上面刻有铭文:“倗仲作毕媿賸(媵)鼎 ,其万年宝用。”

媵器是指古代宗庙青铜祭器中用于送嫁的礼器。“仲者”,老二也,所以,倗仲的意思就是倗伯之大弟,或者说是倗氏家族中仅次于倗伯的小宗。“毕媿”的意思是倗仲氏所嫁之女,换句话说就是,倗仲氏将女儿嫁给了毕氏宗族,所以称为“毕媿”。这里毕是“毕媿”夫家姓氏,而“媿”则表明倗氏出自媿姓之族。媿,又写作隗、鬼、怀,“怀姓九宗”就是出自鬼方的九个宗族。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公东征取得胜利后,为防止殷商和其他亡国遗民沉渣泛起,实施了新的封建制度。这一制度的本质在于,将原来殷商和其他亡国遗民化整为零,按族或群分配到各地新建的封国中,如分给鲁国“殷民六族”,分给卫国“殷民七族”,分给晋国的则是“怀姓九宗”。这些“殷民”“怀姓”,在鲁、卫和晋三国中,都被给予很高的礼遇,他们除了可以享有贵族身份外,还享受到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样“一国两制”的特殊政策。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周王朝针对晋国当时特殊情况而制定的特殊政策。晋国最初在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是由北面的唐国徙封而来。唐国就是唐尧古国,其都邑就是今天的襄汾陶寺遗址。夏商时期,唐国大致转到了附近的今临汾尧都、浮山地区,这一带曾经发掘出浮山桥北、尧都庞杜等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的遗址、遗物,其中浮山桥北还发现带有“先”字铭文的青铜器。这个“先”一般认为是先族的族徽或地名,出自附近陶寺遗址主人陶唐氏。

晚商时期,晋国所在的晋南地区是商王朝和以鬼方为代表的羌戎集团交锋的前沿阵地,聚集了大量的羌戎族人。“怀姓九宗”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长时间受殷商文化的熏陶,甚至有的羌戎部族还归附到商王的麾下,所以在精神信仰和习俗方面逐渐被商人同化。上述倗伯墓东西向、俯身直肢埋葬方式,以及两座墓中都有殉人现象,应该就是他们被商人同化的具体表现。而倗伯夫人“毕姬”出身于姬周,又嫁给“怀姓九宗”之一的倗伯为妻,所以她的墓葬中既有东西向和殉人的夫家习俗,也保留了仰身直肢葬的周人风俗。

但这样一来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倗氏宗族既然是“怀姓九宗”之一,那就不可能是一个单独的诸侯国,因为他们是周王室分配给晋国的殷商外姓遗民。事实上,这个结论也得到了考古学的证实。

考古调查发现,横水墓地周边有周家庄、横东、拱北、大河口等多处周代遗址。横东遗址位于绛县横水镇东北,西距横水墓地约700米,面积近40万平方米。遗址四周为冲沟环绕,发现有灰坑、房屋、陶窑等遗迹。拱北遗址位于横水墓地东北500米处,面积约7万平方米,周围也有冲沟环绕,地势险要。

这两处遗址周代遗存均为西周早期至春秋初年,与倗伯墓地的使用时间和文化面貌较为一致,可以肯定是属倗氏遗存。横东遗址乃横水墓地周边面积最大的遗址,应当是倗氏一族中心居址聚落。它北距晋国都邑曲沃天马-曲村遗址38公里,如果步行,也就一天的行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南地区横水墓地周边西周遗址分布图

1.天马-曲村遗址 2.苇沟-北寿城遗址 3.大河口墓地 4.故城遗址 5.横水墓地 6.拱北遗址 7.横东遗址 8.周家庄遗址 9.盖家沟遗址 10.雎村墓地 11.上郭村遗址

以横东遗址作为中心,向四周巡视,其西面和南面10公里内都不见有西周遗址存在的痕迹。北部仅拱北遗址一处,东部则只有周家庄遗址一处。周家庄与横东遗址相距仅1.8公里。这意味着,所谓“倗国”所控制的范围,就是以横东遗址为中心,向北约1.5公里、向东约1.8公里的范围,总面积还不足400万平方米,总共有3处聚落、1处墓地。如此狭小的范围,显然达不到成为诸侯国的条件。因为《礼记·王制》有明文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然而,问题在于横水西周墓地所出众多青铜器铭文中都出现有“倗伯”,显示其有极高的地位,应该属于方圆“七十里”的三流诸侯国这一等级。何况,出土于该墓地的倗伯爯簋铭文还显示,周王室重臣益公有考察并赏赐倗伯事功的记录,说明“倗伯”还直接受中央政府领导。这又该做如何解释?

还不仅如此,西周中期偏早阶段的2158号墓还出土了几件带有“芮伯”字样铭文的青铜器,如:“内(芮)白(伯)作倗姬宝媵簋四”,大意是说芮伯为其夫人倗姬做了4件青铜簋。同时,在绛县横水西周墓地还出土了两件铭文相同的“倗伯作芮姬簋”,说明某代倗伯曾娶了芮国的贵族女子为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倗伯作芮姬簋”铭文拓本

芮公同芮国有关,应该是芮国的国君,同时又是在朝内兼任掌握大权的公卿一类人物。我在《文献记载有错:两处遗址改写芮国史》一文中已述及,芮国的始封君是周武王、成王时期的卿士芮伯良,最初的封地应该在今陕西宝鸡陇县一带。周成王死前,安排重臣辅佐后继位的康王,在这些托孤辅臣中,芮伯是仅次于召公奭的重臣。不久之后,芮国迁徙到今山西芮城一带,后来又迁徙到陕西韩城东北7公里处的梁带村和渭南澄城刘家洼村一带。梁带村和刘家洼村墓地就分别是倒数第三、第四代芮侯和最后两代芮侯的墓园。不管是山西芮城,还是陕西韩城梁带村、渭南澄城刘家洼村,都距离绛县横水墓地很近。芮伯的夫人是倗姬,说明芮国同倗氏结有姻亲关系,也再一次表明倗氏一族具有诸侯国一样的地位。

另外,20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曾从香港购回一件西周铜鼎,鼎上有铭文92字,其中前边一段是:“隹(惟)七月初吉丙申,晋侯令□追于倗,休,又(有)禽(擒)……”大意是说,七月丙申日这天,晋侯命某将追击敌人,结果追到倗地时,却停止不前。为什么停止不前?因为倗地是倗氏的势力范围,晋国武装力量不能随意出入。这意味着倗氏势力可能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不仅仅是晋国的附庸。

再联系到周成王告诫唐叔虞对待夏商遗民和“怀姓九族”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来看,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人群,实施“一国两制”,区别对待,所以,倗地应该像现在中国的香港和澳门一样,是晋国代管的一个特别行政区,虽是弹丸之地,却享有独立的人事、财政大权,还特别被周王朝授予“伯”这样高级别的爵位。

1号倗伯夫人墓还出土了1件倗伯爯簋,其铭文记录了周王室重臣益公考察并赏赐倗伯事功的经过,说明倗伯同益公有业务上的上下级关系,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部门管理。

西周晚期的毕鲜簋銘文有“毕鲜作皇祖益公勝(尊)殷(簋)”的记载,显示益公不仅在王朝担任着重要职位,而且还是毕氏家族一个重要成员,甚至不能排除益公是毕国的某一代国君。周王朝这种同时兼职中央和地方的现象比比皆是,譬如郑庄公、郑武公父子,就既是周王室最为倚重的公卿,又是郑国的国君。“益”可能是周王为他加赐的名号,有“益仲”之称。益后来衍生为一贵族族氏。西周青铜器休盘铭文显示,益公生活在周共王时代——他在共王册命仪式上担任“右者”一职。所谓“右者”,一般是被册命人的上级,要站在册命人的右方,负责对他的引导和介绍。能担任“右者”的大臣,在西周王朝大都是举足轻重的显赫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西绛县横水墓地航拍图

倗氏一族同姬周毕氏有这么密切的关系,或许同当初毕氏始祖毕公高在康王十二年接替周公次子君陈主政成周有关。成周政治中心在洛阳,倗氏所在区域恰好夹杂在周人都城镐京和东都洛邑之间的偏北地区,属周人防控北方戎狄部族的重要力量。倗氏周边区域盘踞着晋、贾、霍等诸侯国和很多戎狄部族小国,政治情况错综复杂。这一区域在西周早期对周王室的安全是个比较大的威胁,可能从那个时候起,倗氏一族就成了毕公高用来平衡晋国、虞国和芮国等西周诸侯并消除戎狄隐患所依仗的心腹力量之一。而成就心腹最重要的一个办法就是彼此结为姻亲,所以毕氏不但将宗女“毕姬”嫁给了倗伯,还将倗仲氏之女“毕媿”娶了回来。

倗氏一族消失于春秋中期,很可能是被晋国所灭。进入春秋以后,尤其是在晋武公、晋献公时期,晋国先后吞并了虞、虢、焦、滑、霍、扬、韩、魏20多个诸侯小国,国土面积增加了十多倍,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说:“当此时,晋强,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狄,东至河内。”

虞、虢、焦、滑、霍、扬、韩、魏等国都同晋国一样,出自姬姓。对于自己的同胞手足,晋国尚且不留丝毫情面,对于卧榻之侧的一个异族“附庸”,又岂会心慈手软!

——摘自李琳之:《史无记载:考古发现的中国史》(研究出版社,2024年1月),为读者阅读方便,删去了注释,有需要者可参看原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无记载:考古发现的中国史》,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4年1月

《史无记载:考古发现的中国史》入选了《2024年开年值得关注的人文社科新书50种》(《中华读书报》2024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