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棕制品,只要是腾冲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源街道的大宽邑。大宽邑素有“棕制品源头”的称谓,在腾冲的一首古民谣中,“一出西门西,望见大宽邑,小的搓棕绳,老的缝蓑衣”这句话中就有体现。

从前,腾冲的棕制品市场很是繁荣,棕绳、棕扫帚、棕盖、棕脚踏、蓑衣等用品一直十分畅销。特别是蓑衣,因具有防雨、隔潮、保暖的功能,几乎每户农家都会有好几件。后来,市场上又兴起棕褥子,因此,直到21世纪初,大宽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棕活,棕制品也一直是大宽邑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可近年来,腾冲棕制品市场逐渐低迷,大宽邑社区现在从事缝制棕制品的人家大约只有16户左右,今年67岁的李学芹家便是其中之一。

笔者见到李学芹时,她正在家里二楼的阳台上忙着做棕活。在她身后的楼板上,成捆的棕片堆成一列高垛,制作好的各式大小棕扫帚整齐排放着。李学芹介绍,她出身于大宽邑李家巷的棕活人家。早年,大宽邑棕制品加工技术只传男不传女,只传儿媳不传闺女,但到了她们这一辈,就不再有不传女的讲究了。因天生双脚带残疾,她从小便跟着母亲学搓棕线、做棕扫帚。她的父亲去世早,她和姐姐十几岁就到村里的棕活厂做活挣工分。后来,她嫁进另一户棕活人家,在棕活厂干到厂子解体后,她回婆家继续做棕活。在李学芹家二楼有一台蓑衣板,两代人几十年就在上面缝蓑衣和棕褥子,这台蓑衣板已被磨出了数道凹痕。

经几十年磨炼,李学芹动作麻利,娴熟掌握了各项棕活技巧,成了村子里唯一一个棕活守艺人。她一直坚持以质量和诚信赢得顾客信赖,比如有不少人会用稻草做棕制品的填充物,但她一直坚持用棕片或棕丝,从不掺假;有人图省事会用尼龙绳替代棕绳缝制棕制品,但她不怕费时费事,还是一直坚持用手搓的棕绳缝制;有人会省去原先传承下来的部分工序,但她不会——正因如此,尽管她做的成品价格略高于市场价,但还是有很好的口碑和不少老主顾。2015年,李学芹被认定为腾冲市市级棕制品工艺代表性传承人。

当天,我们还走访了大宽邑的另外几户棕活人家,几乎都是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在家做棕活的情况。明正龙夫妇都出身于棕活世家,如今年纪大了,老两口也是每天在家做棕活。大妈告诉笔者,虽然现在棕制品市场不景气,但他们家几代人都有人做棕活,也还有一些盈江、龙陵或周边的老主顾,每年除了零星赶集售卖外,也会不时收到几笔上千把棕扫帚的大订单。若是客户等着要货,他们就会把订单分一些给村里的其他人家做,反正几乎都是老人,大家一起赚点零花钱就好。

56岁的孟艳菊是村里目前最年轻的一个棕活手艺人,她缝制扫帚的技艺非常娴熟,是一把做棕活的行家里手。她的手艺都是跟寨子里的邻居学的,她曾因为脚受伤而后一直在家做棕活,丈夫农闲之余也会帮着她一起做。如今的棕活人家,大部分都只做棕扫帚了,孟艳菊每个街天赶集可销售五六十把扫帚,最少也能赚个百多两百元钱。

小小的棕编,承载着手艺人的全部心血。在这些手艺人的坚守下,大宽邑棕制品工艺才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李学芹说,她们不仅要把家乡的棕编技艺传承下去,还要在传承中创新,将其融入现代生活。她坚信,只要能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肯动脑,今后,这项传统手工艺肯定还会发扬光大。

来源:保山日报

最怀旧的老保山人文风俗,最正宗的保山小吃和各种美食,你不知道老保山的那些事儿……

老保山·老情怀!

长按·识别·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