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画展现场

50岁开始学画,5年后,就在西安举办了人生第一场“个展”;去年,在60岁生日之际举办了第二场画展,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传递的温暖力量,在圈内被传为美谈。

她,就是刘惠纯。

放下生意,异国学画

遇见恩师Belinda

▲在缅甸

故事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那时,惠纯老师在与合伙人共同创办的公司内,已打拼了十多年,在朋友眼中,她是事业成功的女强人,可面对即将跨入的“50岁门槛”,内心却产生了挣扎:“难道我这辈子只能在生意场上拼搏?人生还有更值得我追寻的目标吗?……”

一遍遍地追问,没有人给她答案,冥冥中她听到了一个声音:“去学画。”

“对于画画,我没有任何基础,只是一次的偶然的机会,陪同法国艺术家外出写生,随手画的素描,被画家们夸了几句,可就是这几句‘夸耀’,让我的心动了起来,再也没有平复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西兰学画

2013年,惠纯老师放下了经营十余年的生意,登上了去新西兰的飞机,打算一边陪女儿读书,一边学画:

“我的老师是新西兰著名的油画家Belinda Wilson。在她的工作室,有一整面墙是世界各国著名艺术家的画册,那是Belinda在旅行中逐渐收集起来的。

因为之前发生过‘有借无回’的事情,为了保证大家共同的学习,她规定‘只看不借’。画册上有Belinda的批注,对我来说,翻阅它们,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倍加珍惜的学习机会。”

▲在课堂上学习

“和别的学生相比,油画,我是0基础,年龄还大,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个‘丑小鸭’,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后,Belinda告诉我,‘Jane,你有画画的天分!’‘天分,我有吗?’我想,这是老师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暗示和力量。

那时,一周上两天课,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回到家,没事时,就思考画、琢磨画,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梦》 ▲ 《舞者》

▲与购画者合影

“2016年,也就是学画三年以后,我的两幅作品入选‘奥克兰艺术节艺术展’,2017,又有两幅作品入选,并被买家收入囊中,Belinda为我感到自豪,她说,我是她见过的最勤奋的学生。”

▲Belinda与惠纯

“临回国时,我去和Belinda道别,她把我拉到工作室那面书墙下,抽出了我最喜欢看的那本画册,说,‘Jane,我知道你喜欢它,就送给你吧,但是‘嘘’,你不要给别人讲啊……’,当时,我太激动了,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融汇中西画法

笔笔皆用心、用情、用爱

▲在富平写生

从新西兰回国后,惠纯老师在西安美院学习一年,2018年初,进入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其实,刚回国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错,可进入西部中心工作以后,结识了很多专家、学者、艺术家,还有退休的领导,我才认识到自己读的书太少。

他们博览群书,有的已经七八十岁,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这对我触动很大,所以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习,不敢有一丝懈怠。

在艺术创作中,我时常会思考中西绘画的异同,将所看、所悟通过笔触、色彩运用到作品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幅画叫《喀拉峻草原—反思》,当时,我们去新疆的喀拉峻草原徒步,同行的有一匹马,负责给大家驮行李。当我们翻过了一座山丘,中午吃饭时,我回头一看,马儿的头就对着树窝,眼睛半睁半闭,连个呵欠也不打,一动不动,谁也不理……

是太累了,还是主人批评它了,感到委屈……这一幕太触动人了,我就赶紧拿起相机拍了下来。”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那些打动心灵的瞬间,都想用画笔去表达……

这幅名为《洋僧》的作品,是那年去缅甸佛教学院参观,到了下午饭点的时候,看到一个僧人从自己住的地方走出来,神情凝重,身上渡了一层晚霞的光,很神圣。

当时,我脑海里出现的,不是人来人往的佛教学院,而是在一片空旷的原野上,僧人独行,坚定地穿过漫长的路,走向自己的信仰。”

“这幅画叫《初见》,是一位老板让我为他妻子画的肖像,作为送给她55岁生日的特殊礼物。几个月前,他拿来了一张妻子上大学时的照片,虽然很旧了,但恬静和秀气清晰可见。

我选用了怀旧色,把照片重新剪裁构图,当他看到完成后的作品,很感动,也很高兴,说仿佛刚认识妻子时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想想看,夫妻几十年,多不容易,难免有拌嘴的时候,生气的时候,当抬头看到这幅画,‘人生若只如初见’,也许,气就会消解一大半……”

我爱看惠纯的画,那么的真诚,用图像的语言真诚地述说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上过美院的画家,在创作过程表达情感时,无法不想着技法,而惠纯每一笔都是用情、用爱来带动技法创作,这技法是新的,是“无法”的,所以显得那么的真,真到让人心动。

——王志平(陕西国画院人物画院执行院长)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有爱的人才能通过。”艺术何尝不是如此,惠纯用生命的高度看待艺术,艺术就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耀眼夺目、光明灿烂的火炬。

——张华(陕西国画院院长)

惠纯用自己的眼光关注着周边事物,用朴素真挚的情愫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笔触间、色彩中展现出自我感受和主张。从她的画面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而全面的她。

——杨小阳(著名画家,华清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5年时间 两次举办画展

婆媳两代成佳话

▲(右)曾琳轩

2023年6月24日,在西安力邦艺术港,惠纯老师携手同为画家的儿媳曾琳轩,共同举办“风起云舒”画展。

▲ 2018年画展与家人、朋友合影

“每五年举办一次画展,是我对自己的承诺,也是激励自己必须不断地画,认真地画,另外生活需要仪式感,上一次办画展是2018年6月。

那次画展,不仅获得了朋友、家人的祝福和专家们的鼓励,更让我有了一个意外的收获——遇见自己未来的儿媳。”

▲2018年画展现场

“当时,琳轩受朋友之邀来到了现场,她自幼学画,曾在海外留学八年,现在西安美术学院攻读博士。

2020年11月,琳轩和我儿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是艺术搭桥让他们建立美好的姻缘。我们经常在一起画画,相互探讨,坦诚的艺术交流,让我们彼此促进、彼此启发……”

▲2023画展参展作品:《2021年隔离的日子》

▲2023画展参展作品:《灵性之爱》

“五年匆匆,到了2022年年底,‘办画展’就成了我2023年的头等大事,其中三年遭遇疫情,当时的情况,也不知是否能办成?

但为了实现对自己的承诺,就必须采取行动,否则我会感到不安,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从挑选画作、拍照、印画册、选场地……事无巨细,好在一切顺利。”

▲2023年画展现场

“婆媳两代共办画展,听起来有些戏剧性,也有些梦幻,但它却真实地出现了,是艺术让我的生活充满惊喜。”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副院长郭北平看完画展后说,两位女士,一个画油画,一个画中国画,风貌迥异,风起是惠纯,云舒是琳轩,她们都为爱而画,为传播爱而画,这应该是艺术永久的主题。

“成长不是年轻人专利,

艺术让我更勇敢”

▲《绿水无弦万古琴》

“回顾十年路,对艺术的求索当然很不容易:

过去,表现色块时,我会画的相对独立,现在更注重‘融合与流动’……对细部的‘雕琢’通常是画作打动人的关键,但现在我觉得‘朴’也是一种追求,是‘雕’、是‘朴’,还是‘半朴半雕’,这就需要在探索中自己领悟,这大概也正是艺术的魅力。”

▲《小安瑶》

▲《守候家园》

“自从我学画以来,影响了身边不少朋友:

雪梅大姐之前在政府工作,退休之后,两年前拿起了画笔,之前没有任何画画的基础,但学的很用心,进步很大,去年,有两幅作品特邀参加了我的‘画展’。

还有一个画友,之前在中学教书,自从参观了我2018年的画展,了解我的故事后,就开始专心学画,现在她的水彩画已经参加了几次专业画展……”

▲《寻寻觅觅》

“讲这些,不是让人抛弃工作,都去画画,而是说,人不要受限于年龄,成长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画油画,我需要进步的空间还很大,但艺术教会了我勇敢,只要不断地投入学习,‘丑小鸭’也会一步步蜕变,而我们的生命个性,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绽放。”

▲《手足》

“苏格拉底说过:一个人若是漫不经心地变老, 而未能看到自己将身体力量与美发展到极致之后,可能成为的样子, 那是一种遗憾。

这句话很触动我,人生太短暂,如果我们没有通过自身的力量,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然后莫名地,就衰老了,残缺了……这真的是太遗憾了。”

▲《日照金山》

“绘画充盈了我整个生命,带给我、家人、朋友很多快乐和幸福,我会一直画下去,也期待自己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我的恩师Belinda,每当看到我发给她的作品,都会鼓舞我,给我支持和力量……

真心希望我的作品能打动你,也希望身边每一个朋友,都能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刘惠纯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新西兰Mt Eden艺术家协会会员

艺术参展活动

2016年、17年:作品连续两年被选参加奥克林艺术节“Kohai Terrance Exhibition contemporary Art艺术展”

2018年6月:举行“慧风淳艺—刘惠纯油画作品展”

2018年10月:《雅丹丝路风情》被选参加“高原·高原第七届中国西部美术展—油画雕塑年度展”

2019年10月:《山城》参加“法国巴黎2019秋季沙龙展”

2021年2月:《山城》参加“2021长安精神中国展艺术鉴赏展”

2023年5月:《守候家园》《等候归来》被选参加“山高水长 生态秦岭 陕西大型油画作品展”

2023年6月:举行“风起云舒”作品展

为让更多朋友分享刘惠纯艺术作品,朴里媒体平台联合“慧风淳艺艺术工作室”联合推出“刘惠纯艺术作品限时销售”活动,时间为2024年2月21日至4月21日。这些作品,都是惠纯老师用真挚和汗水哺育的“孩子”,愿能给你带来欢喜

旅居在留坝,令人心动的民宿合集

从澳洲回来,他在秦岭400万盖木屋,自己动手心满意足

这是一份属于西安人的“喝茶地图”,请收好

秦岭山下,这个全中国最长的食堂,值得去看看

他用一亩地,盖出三进宅院,还有14间房和一个大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