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月开真馆,宸游薄太霄。
躬行原庙礼,更作蕊宫朝。
——宋·宋庠
中国古代有“三元节”的说法,分别是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以及下元节(十月十五)。上元节和中元节至今仍是比较有活力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更是与春节、清明节等并列,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相比较而言,同样位居三元节的下元节,如今却已经少有人知道,只在少部分乡间里聚中还保留着一缕余绪。
一、道教的三官信仰
要说下元节或者三元节,首先要讲到的便是道教的三官信仰。三官,也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天、地和水,这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三种环境要素。在远古人类的认知当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着神灵的主宰,而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天、地和水,其主宰神灵自然也是无比强大的。所以远在道教产生之前,远古人类就已经产生了对天、地、水的原始神灵崇拜。这些原始的信仰在国家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相应的正式制度,成为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像周礼当中,就有正式的祭天、祭地、祭水的仪式,都是周天子参与的重大仪式。祭天仪式要点燃篝火,要让木材燃烧的烟气上达天空;祭地的仪式往往就要宰杀牺牲,然后将牺牲埋到地里,让大地之神能够享受到血食的供奉;而祭水的仪式往往就是将供品沉入水中,供奉给水神。
三官的信仰从原始的全民的自然崇拜,经过了国家意志的加强,自然在民众的心中有了更普遍而深刻的印象。早期道教产生之后,就利用了民众当中已经广泛存在的这种认识基础,构建自己的宗教理论。道教将天、地、水三种自然环境要素进行了人格化的改造,并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给予了极高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天官、地官和水官。既然是宗教理论,要吸引信众自然要将三官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三官就有了各自的执掌,天官主管赐福,地官主管赦罪,水官主管解厄,这都是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诉求。此外,三官也渗透到道教的宗教仪式当中,比如早期道教中治病禳灾的仪式就叫“三官手书”,也就是把信众的姓名以及请托、认罪等诉求一式三份写在纸上,分别投入山上、地下以及水中,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天、地、水的祈祷。
再后来北魏时期的道士寇谦之,提出了三元的概念,把三官祭祀的时间固定下来。所谓三元,就是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这三天被认为是天、地、水三官的生辰。三元本来是道士们的节日,后来逐渐扩展到一般信众,再后来到唐玄宗时期,玄宗笃信道教,遂下令三元节都内禁屠三日,并展开大规模的斋醮活动。三官各有庞大的曹属,每年对应的三元节,三官都会分遣各曹属吏巡行天下,记录人们的言行,然后上天汇报。所以人们对三官的祭祀,也包含着希望三官能够多言好事,能解厄赐福的诉求在里面。
二、下元节的节日习俗
下元节是道教三官中水官的诞辰之日,水官主管解厄,也就是生活中各种灾病、不顺遂的困难。所以传统上来说下元节的主要习俗便是道教主持的斋醮仪式,以及民间祭祀水官,祈求解厄,后来还发展出了祭祀亡灵、祖先的习俗。另外,民间也有水官为道德天君即太上老君的说法,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非常有名,于是后来就被附会成了炉神,被所有与炉有关的行业,比如铁匠,尊为了祖师爷。所以下元节这一天,也是一些行业祭祀炉神的日子。
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道教都是官方认可的重要本土宗教,下元节也是官方认定的法定节日,像宋代还有三天的假期,以及都内禁屠等规定。但到了近代以来,随着道教本身的式微,以及现代科技对这种原始的自然崇拜的消解,三元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上元节、中元节除了对天、地这些自然神灵的崇拜之外,还有儒家、佛家信仰的加持,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社会伦理方面的内涵,比如上元节的团圆,中元节的孝顺等等。相比较而言,下元节除了道教的水官信仰之外,其它内涵就比较薄弱,所以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现在,还能偶然在乡间得见的下元节习俗,大致有这么几种。
首先是传统的祭水习俗。这种习俗在现在福建的莆田一带还有遗存。当地人民一般会选在下元节这天的傍晚,在田头上摆上贡桌,上面摆上贡品,然后还要在田头上插上香,祈祷水神保佑。
其次是祭祀亡灵、祖先的习俗,这一习俗留存稍广一些,在福建莆仙地区、山东邹县、湖南宁远等地方还能零星见到。比如福建莆仙地区,有些人家会在下元节这天,在房前的空地上支上贡桌,摆上锡箔纸做的银元宝等贡品,还要让小孩子把香插成稻田的样子,称为“布田”,这是当地祭祀亡灵的一种仪式。
再次,在浙江温州一带留存着十月十五祭祀“杨府爷”的习俗,在当地的林家塔村有杨府爷刀轿巡安活动。杨府爷的身份来历颇为复杂,当地石刻文字可以追溯到唐朝,但也有民间传说附会到宋代杨家将身上的。温州一带靠水,不论是水田还是捕鱼,当地居民靠水为生,杨府爷逐渐就具备了当地水神的身份。杨府爷本为武将,而温州一带历史上也曾多次遭遇兵祸,比如嘉靖年间的倭寇,在抗倭的过程中,当地逐渐形成了杨府爷显灵的传说。再加上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本就是祭祀水官的节日,这两者就逐渐地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当地比较有特色的一种下元节习俗。
最后,最近这些年随着道教组织的复兴,道教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身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道教组织也开始着手梳理、复兴传统的道教节日,下元节是其中之一。像1994年的时候,香港的道教联合会就曾经在下元节举办过“解厄消灾祈祷世界和平万缘盛会”,内地北京的白云观也曾应邀赴港祈福诵经。
文史君说:下元节的传承
同样都是传统节日,上元节至今仍然是非常热闹的元宵节,而下元节已经成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下元节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道教本身的衰落,以及下元节的文化诉求比较单一。从传承和保护的角度说,下元节中还有哪些元素能够发掘一下,让它被今天的人所接受呢?我觉得有这样几点:
首先就是下元节解厄的诉求。解厄,也就是祈求神灵解除灾厄、厄运等生活中不好的事情。传统的下元节主要是祈求水官来解厄,对于今天的人来说,不管是不是信奉道教,水官的信仰可以先放在一边,解厄的文化诉求可以演化为一种祈福或祝愿。生活当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幸,不管是自己还是身边的亲朋,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送上一份祝福,表达一份祝愿和善意,应当说也是一份美德。
其次就是慎终追远,祭祀亡人。咱们中国传统上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悼亡的节日,包括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等等。有些人会把祭祀祖先、亡人当做是一种封建迷信,我觉得有些过于武断了。对于死亡的态度,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生命体验,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祭祀仪式,在特定的时刻表达对亡者的思念。
最后,下元节是传统的道教节日。道教作为咱们国家的本土宗教,其理念、理论还是有值得今人继承和学习的地方的。道教的思想、仪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利用下元节这样一个契机,也可以将其做成一个对道教文化的感受日。
参考资料
林亦修:《三官文化与杨府信仰: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范式》,《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9月。
李一鸣:《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中国友谊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一鸣老师)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