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1995年3月10日,距离香港回归还有844天。就在这一天,大导演谢晋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他将在民间集资1亿元,拍摄历史巨片《鸦片战争》。消息一出,海内外立刻引起轰动。当年是一片荒山秃岭的浙江横店影视城,在短短5个月的时间中,就为这部电影建造了“清代广州一条街”。这部电影拍摄幕后有哪些动人的故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剧本与对白

虽然谢晋导演的发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是,《鸦片战争》没剧本,缺资金的客观现实也摆在面前。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出一个历史性、民族性、国际性相结合的剧本是一个大难题。

为此,谢晋邀请了好友朱苏进、麦天枢、倪震,分头写剧本。大家先按照自己擅长的题目和优势进行写作,最后融合各家之长组合成一个新剧本。后来谢晋又邀请了上海著名话剧家宗福加入创作团队,对剧本、台词进行加工和润色。

“言为心声”,电影中几乎每个人的出场人物的特征都做到了个性化、立体化、鲜明化。

在电影中,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气腔调、话语习惯,

或朴实率直,或巧舌如簧,

或庄重典雅,或爽朗俚俗。

林则徐在电影中的台词,文白夹杂,散韵互见,义正言辞,刚正不阿。体现出一代名臣的远见卓识,一个封疆大吏的气度风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则徐在审判何敬荣等不法商人说道:我命你传谕洋商,告诉颠地的男人,我清朝皇帝恩彼四海,怀柔天下,因此才恩准他们与我通商,那么感恩当知守法,利己不可害人。

同样是朝廷命官,同样是钦差大臣,反面人物琦善的台词同样令人过目不忘。

在紫禁城众大臣商讨时,琦善道:

那英人的战船,为奴才生平所未见,那战船航行海上竟比烈马还快,那舰炮分为上下三层,发炮时如雷霆万钧。

这个人物在讲述自己的见闻时极尽夸张之能事,一个虚伪矫饰,色厉内荏的昏官也成了我国影史上最经典的反派之一。

整部电影台词具备了“骈四俪六,锦心绣口”的艺术特点,声韵和谐,句式整饬,平仄协调。不但带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有着深邃的历史感、时代感。

二、两广总督府

如果要再现150多年前的历史原貌,就必须拍摄到19世纪广州南粤的城市面貌。只可惜,辉煌一时的“广州十三行”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剧组跑遍了广东各地也找不到合适的老街和民居。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谢晋忽然想起当年筹拍电影《桃花扇》时,曾经在浙江东阳参观过一座我国保存最好的明清大型建筑--卢宅。这座修建于明朝景泰到万历年间的建筑群,鳞次栉比,青瓦黛顶,星罗棋布,亭台楼阁,美不胜收。

特别是卢氏家族在明清两代出过8名进士、2名解元、29名举人的历史积淀,使得整体建筑风格既具有南方民居华贵典雅,精雕细琢的艺术特点,完全符合导演心目中的景象。因此,卢宅在电影中就成了“两广总督府”,林则徐的禁烟大业就从这里开始。

据著名摄影家侯咏在纪念谢晋导演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鸦片战争》场景众多,涉及广东虎门、佛山、番禺,浙江舟山、东阳,英国伦敦等地。

拍摄外景时,导演一般会带上摄像、美术、制片等几个主创人员。唯独在广东选景时,谢晋导演将灯光、置景、道具等职能部门全部敲定之后,就把主要演员鲍国安(林则徐)、林连昆(琦善)、关天培(姜华)、何敬荣(郎雄),等人全部叫到现场开始“走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才得知,谢导早就在“北京人艺”的排练场中跟演员们排演过多次。这次“现场走戏”,就是为了让演员在选景过程中就感受真实环境,触碰历史真实,寻找历史人物的感觉。这是就是老一辈艺术家常用的“体验生活”。

在“走戏”的过程中,谢晋总能及时、敏锐的发现演员的“反映问题”。侯咏坦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经历演员在选景现场走戏的情景,给我上了一堂实战导演课”。

三、横店奇迹

禁烟“两广总督府”已经有了,“广州十三行”还遥遥无期。此时,剧组为了寻找光是为了寻找合适的取景地就已经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彼时,享有“中国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还是默默无闻的山区小镇。

也许是机缘巧合,横店的大队支部书记徐文荣亲自赶到卢宅,盛情邀请谢晋到横店拍摄。一场酣畅淋漓的酒宴,双方就敲定了在横店建设影视拍摄基地的宏伟蓝图。

等到影片开机前夕,剧组跟随谢晋来到横店。站在高低起伏的山丘上,听着徐老先生指着连一片水洼都看不到的空地说:我们会把这里变成珠江,沿岸会建起一排外国领事馆的楼房,沿街都是商铺、酒楼。。。

望着一大片光秃秃的荒山野岭,几位主创们的脸都是木的,嘴角直抽抽,大家都觉得这个乡镇企业家太能“忽悠”,导演这顿酒喝的也太“上头”了。

要知道:《鸦片战争》的计划是1996年5月开机,10月份到横店拍外景。所有人都不相信,短短5个月就能造出一个“广州城”。

横店人用事实证明,他们真的可以做到。当摄制组10月份赶到横店时:一大片硕大的人工湖“凭空出现”,一座座洋楼、领馆、银行、邮局拔地而起。

更牛逼的是,“广州街”的石板路更是直接用一块块老旧的真石板铺就而成。

后来大家才知道,为了体现最好的效果,争取最短的时间,地面上的老旧石材都是在周围地区征集而来,不少路面都是古老的石碑或者墓碑。

就这样,《鸦片战争》所拍摄的广州街景,成了横店影视城的“开山第一景”。为了留念,谢晋代表剧组在景区内种下了第一颗纪念树。自此,每个剧组在拍摄完成之后,都要种一棵树,现在已经成了中国导演的默认的传统。

四、现实意义

很多人都知道,谢晋导演当年为了拍摄《鸦片战争》,把自己家的房子都抵押给了银行,甚至差点收不回成本。

这部电影搭建外景200多处,改造大小船只47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英国战舰“金枪鱼号”到“威里士尼”号,

从道光皇帝的“龙袍”到维多利亚女王的“蓬蓬裙”,

从大清士兵的“兵勇”布褂到英国士兵的“红白”制服,

光是衣服就达到了两万多套,道具多达20000多件,电影胶片长达16万尺以上。

动用群众演员5万多人次,外籍演员达到3000多人次。

《鸦片战争》在影片中为我们展开了一副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帝王将相,商人牧师,士兵水手,乐师歌姬,各色人物粉墨登场,

从大清帝国的紫禁城到英国女王的温莎城堡,

从清代广州的十三行到英伦的威斯敏斯特宫;

一场场朝堂争斗惊心动魄,一场场军事斗争荡气回肠。

整部影片站在时代的高度,用现代人的意识和现代的目光,重新审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整部影片始终萦绕着一股悲壮、大气的反思精神。

既写林则徐成为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开放胸襟,也用辩证、清醒的眼光去看待道光、琦善之流。

既痛斥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愚昧落后,又揭露了英帝的狡诈蛮横与浪子野心。

表面上看,林则徐力行禁毒销烟,驱逐英商,义律唆使英商回国告状、托密信煽动国会宣战,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偶然性蕴涵在必然性中。

试想,彼时鸦片泛滥成灾,祸国驶民,百姓怨声载道,而英商以邻为壑,不会发慈悲停止贩毒,贩毒与禁烟的矛盾必然尖锐激化,迟早会爆发一场战争。

影片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英国士兵在中国烧杀抢掠,而琦善之流却押运着猪羊和舞姬,恬不知耻地去敌营犒劳。清王朝甚至命令官兵不抵抗,且严惩抗英有功将士和乡勇,真叫人痛心疾首。

影片启迪我们:没有林则徐、义律,、颠地,即便没有鸦片,战争的魔爪依然会伸向中华,因为当时的中华富而不强,落后必遭欺凌,外强岘舰已久,诠释了“落后就要挨打”。

电影《鸦片战争》最牛的地方在于: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英国在鸦片战争中逼迫中国割地赔银,捞到了巨大好处,但从长远来看,英帝得不偿失,在国内失去民心,在国际失去声誉,正常贸易、外交都受挫。

时至今日,各国都把英国叫做“鸦片贩子”或“鸦片战争贩子”,将英国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真是败亦国耻,胜亦国耻!

这样,影片不仅会震撼炎黄子孙的心灵,也会征服国际观众。在香港回归的1997年,

播《鸦片战争》可让炎黄子孙知国耻,图富强,思和平,求大同;

观《鸦片战争》,使国际观众以痛史为镜,以战争为训,以异邦为鉴,获得情感顿悟、心灵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