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春节就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好契机。

——萨姐

作者:暖心

知乎有一个问题:过年有哪些现象让你反感?

有网友总结了这样几条:

过年堵车,有小孩不停地乱扔垃圾,还有几张餐巾纸飘在我们车里,那一刻感觉他们真的没有素质。

过年聚餐,亲戚家的小孩将炒年糕全部倒入自己碗中,还将桌子转动得停不下来。

亲戚家小孩指着别人忘记拉的裤子拉链哈哈大笑,别人被羞得无地自容……

过年本来是团圆的日子,却因为孩子的一点“意外行为”破坏氛围,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刻也不能停止。

尤其是过年期间,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会通过一些小小的“摩擦”去放大,这就是教育的契机。

因此,在春节的教育“黄金期”,父母千万别躺平,送孩子这五句箴言,让他受益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遵守规则,是最大的责任心

年前,开车带孩子回娘家,却遇到一件糟心事。

在一条很拥堵的道路上,一个父亲为了节约时间,就想占有非机动车道超车。

结果因为边上的一辆电动车挡道,而剐蹭了我的车。

随后,那位父亲不仅很诚恳地道歉,连车里一个半大的孩子也出来说“对不起”。

虽然父亲的态度非常好,但是他却向孩子传递了一种信号:规则可以不用遵守。

据一项关于学生交通安全的调查报告显示:

小学生单独过有红绿灯的马路时,超过80%的学生能够遵守交通规则;而当小学生身边上有父母等亲人陪伴时,近一半的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

都说孩子是复印件。

漠视规则的父母,很容易让孩子处在危险之中。

网上有一段视频,看得人揪心。

一个3岁女孩在车流不息的马路上来回穿梭,让很多车主都非常惊慌。

在她躲避的过程中,相继逼停了2辆小轿车、数辆电动车。

最终还是被一辆小轿车撞翻,再也爬不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这个女孩的妈妈曾经无数次带着她横穿过马路。

如果父母经常不遵守规则,就无法教育孩子约束感,最终害人害己。

《孩子:挑战》一书说:

孩子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必须体会秩序和规则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不守秩序,所有人的自由都会受到影响。

遵守规则,不仅是约束,也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这个春节如果你要带孩子出门,请告诉他:

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在路上跑和玩;

堵车时,不要占用紧急车道,按交规行驶;

禁止进入的区域,就一定不要进……

看似冷漠无情的规则,实则孩子最有力的保护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礼貌用餐

是最需要的教养

前两天家庭聚会时,亲戚家的孩子因为太饿,她一边敲着碗,一边问“什么时候吃饭”。

她的妈妈几次阻止都无用。

菜上来之后,她又将不喜欢吃的菜都扒到桌子上,弄得一片狼藉。

惹得饭桌上的很多人都很反感她。

有人说:孩子的教养,就藏在一蔬一饭,一言一行之间。

是啊,孩子在饭桌上的表现,不仅藏着他的规矩和教养,更折射着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

学者马未都曾经讲过一个朋友的故事。

有客人来家里吃饭,他的父亲也陪着一起吃饭。

饭后,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

他解释说:你看他夹菜时,先将筷子插在菜里翻一翻,扒拉几下,挑出自己喜欢的菜,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看他这个动作,就知道他很自私。

不要忽视饭桌上的言行,餐桌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的修养与人格。

过年,每家每户都少不了聚餐,我们可以通过“食育”给孩子制定餐桌礼仪,让孩子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郭德纲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制定了很多餐桌规矩:

吃饭不能吧唧嘴;

全家一起用餐时,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

如果来客人了,家里好吃的都要先紧着客人吃;

给客人添饭不能问:“还要饭吗?”而要问:“给您再添点?”

应采儿也曾经在节目中谈到过,她经常告诫儿子:

不要浪费食物;
不可以把菜都转到孩子面前,让孩子先吃;
不能让孩子在饭桌上拥有特权感:家里不是餐厅,有什么就吃什么。

餐桌,是最好的教育课堂,父母千万别忽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心怀感恩

是一个人最高的品德

前两天,遇见邻居家的一对老人的时候,正好看见他们在和儿子视频。

只听见儿子在视频里说:我们不回家过年了,你们照顾好自己。

这时候,孙子插了一句话进来:爷爷奶奶,你们将红包发过来吧,省得我再跑一趟了。

孩子张口就是钱,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一瞬间让两个老人不如何说话。

一个孩子,如果把利益看得比亲情还重,这都是父母的责任。

大儒朱熹曾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

许多父母一味地为孩子付出,而不去孩子“回馈”,孩子习惯了单方面接受和索取,因此不懂得感恩。

所以,我们应该多让孩子真挚“表达孝心”。

网上一位网友说,婆婆不跟他们住在一起,但是每个周末,只要能抽出时间,她就会买上好吃的菜,好吃的当季水果,带着女儿去看婆婆。

每次回去,她都会让女儿陪一陪爷爷和奶奶玩,让孩子和他们两个增进感情。

所以,每到过年过节,女儿都会为爷爷奶奶准备礼物。

女儿现在很懂事,对长辈很尊重,关心。

爱要传达,更要回流。

我们要让孩子有付出感,可以通过过年的契机,引导孩子来一次“感恩行动”。

建议父母这样做:

拜访老人: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拜年,送礼,表达着孝心;
孩子为长辈准备礼物,可以更好地联络感情;
盘点一年的感恩事情,问一问孩子,曾经得到谁的帮助,曾经收获谁的善意,曾经被谁深深地感动。

在这样的回忆中,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习惯了享受的孩子,很难懂得去爱身边的人;只有让他付出,才能让他学会爱身边的人。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双向奔赴,才能让爱赋予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学会分享

你才会懂得拒绝

经济学家恩斯特·费尔做过一个实验:

他邀请229名3-8岁儿童参加,实验共有三轮,在每一轮中给每个孩子糖果,观察他们是分享给指定的小伙伴一半糖果,还是全部留给自己。

结果发现,7岁以上的儿童中有80%会与他人分享,而3、4岁儿童只有9%会与他人分享。

这就说明,孩子是天生“自私”的。

尤其是6岁以前的孩子,他不会懂得真正无私的分享”这种概念,都是需要父母引导的。

教会孩子分享,不是让他把东西“给出去”,而是教会他:

学会取舍,分清楚自己的意愿,培养主见;
让孩子懂得心疼他人,能够为他人思考;
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世界,学会为他人考虑。

我们不能去强迫孩子分享,而要在不剥夺他的选择情况下,让他学会舍得与拒绝。

1)2-6岁,让他“拥有”选择,培养主见

3—4岁是孩子最自私的年龄,这时候的孩子普遍显现出“物权意识”,存在着利己主义。

平常时候,我们要给孩子一些属于他的东西,可以让他自己做主的东西由他决定去留,当孩子“物权”被充分尊重,才教会学习分享。

2)建立正确分享观念,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我们要给孩子传递的思想是:分享是自愿,而不是委屈。

我们可以给孩子一定的好奇心和占有欲,然后通过轮流玩耍、或者交换等方式,让孩子通过与人合作来唤起更大的兴趣。

3)用榜样去激励孩子,摒弃孩子的自我中心

孩子的分享行为也需要榜样。

因此,我们要主动在孩子面前去分享,让孩子把分享这样的概念潜入在脑海里。

同时要多表扬孩子的分享行为,正面强化孩子的分享意愿。

只有让孩子明白:付出和索取是同等的价值,他才会愿意丢掉“自我中心”,做一个为他人考虑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不当众嘲笑

是对他人的尊重

有网友说,过年最讨厌不尊重人的孩子。

比如:

有些孩子看到别人个子矮,就嘲笑别人“小短腿”;
听到别人唱歌难听,会嘲笑“和苍蝇一样烦死了”;
别人皮肤黑,就嘲笑她是“黑天鹅”……

虽然孩子的这些话并没有恶意,但听在别人的耳朵里,就会变成一种羞辱和伤害。

无论是大人,孩子孩子都应该掌握一点语言上的“分寸感”。

不要拿别人开玩笑,更不要随意嘲讽他人的缺点,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有一个小男生长得比较胖,便有两个小男孩,经常跟在他后面喊:胖墩!胖墩!惹得小男生都不敢和他们玩了。

后来,小男生的家长和那两个男孩的父母反映了几次,可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笑着说:“孩子这么小,说出来的话没有恶意,童言无忌嘛。”

但是,语言的伤害不分年龄。

一个经常嘲讽、揶揄别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

有一句话这样说:看破不说破,是给别人的善意,也是维护自己的人际。

因此,社交的规则是父母不可避免地教育。

我们要告诫孩子,学会管好自己的嘴巴:

不要在背后说他人的坏话,

不要在人前嘲笑他人;

不要诋毁别人……

让他知道“自尊”的重要性,让他学会尊重别人。

有人说过:再纯的黄金也达不到100%的纯度,同样,也没有100%完美的人。

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缺点和不足,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缺点。

说话给人留余地是孩子也应该要明白的道理。

不戳穿别人的面子,是对人的最大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每一个教育的契机,都渗透在生活的细节里。

就如陶行知先生所说:

“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

生活就是教育。

春节是归途、是团圆,但是也是对父母教育的考验。

用生活的“摩擦”去改变孩子:

用榜样去约束孩子,让他变得有责任感;
用行动去感化孩子,让他懂得孝顺;
用叮嘱去教育孩子,让他变得有教养;
用尊重去引导孩子,让他变得落落大方;
用分寸去敲醒孩子,让他懂得尊重。

把生活当成教育,才能实现亲子关系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