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小张总陷进纠结,左右为难的时候,老李找上门来了。

年底合计,他发现这几个月的订单有问题。

四下打听了一番。都不是铜墙铁壁,仔细一清理,到处都是漏风的墙。没多久,他就发现老前辈的动作了。要说,为啥没早点发现,也不能全怪到哪个人的头上。

自家干活的人,多数抱着打工人心态。——人家也的确是职场打工人,这话没错。看看往来账,也没出什么大问题。就算感觉到有些不对劲,又有几个人,肯再花心思去较真?一份工作而已。说不定,还会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老板都没说话呢,自己干嘛不乐得轻松?

老李自己,一是觉得这块比较成熟了,问题不大;二是觉得上下游都是信得过的老朋友,也不需要多担心。一年多来,都在忙别的,没在这里放多少心思。等到年底看账,才发现出了纰漏。

他找小张总,与其说是兴师问罪,不如说是探口风。

三人当中,自己是比较晚结识小张总。论交情,比不上那两位。老前辈做的这事儿,小张总知道多少,参与多少,他得有个数。而且,后面想要补救,假如可以的话,小张总是能出力的。

老前辈,老李,小张总,他们仨做的,差不多是供应链上的前后环节。

老李比较靠上游。他是渠道商,有自己的工厂和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老前辈比较靠近下游。他的业务比较杂,但有很大一块业务,是跟老李合作。小张总则是在比较新的渠道上发力,跟其他两位业务有所交叉。

最有可能产生矛盾的,要么是小张总跟老李,要么是小张总跟老前辈。但目前发展下来,或许是因为小张总的体量还不够大,或许是因为客户群体不太一样,他跟两位前辈,目前都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反而是老前辈跟老李,业务上原本是相互配合的,现在却闹了这一出。芥菜树下看,交情,事情,再怎么理不清,也总得理一理。

回到原点,就事论事,在商言商。

Q:老前辈这种操作,有没有违反了最低限度的运行规则?

A:——在没有更多的事实拿出来之前,似乎还无法证明他有。

Q:但是,有没有坏了规矩?

A:——多少一定有。

Q:他知不知道自己坏了规矩?

A:——老前辈,老行尊,能够支棱到现在,这么多年的路可不是白走的,能不知道吗?

Q:后续?自己?

A:——眼下这个情况,争出一个是非好歹,意义并不大。

小张总要面对的两件事。

一件,是处理好交情。跟老前辈的交情,还没有到要坏掉的地步。他并没有得罪自己,既然他本人没有提,那么这事儿就可以不提。跟老李的交情,不关门,也不随意开大门,且走且看。

另一件,是处理好事情。自己没有掺和,但看到了各方表演。那么在今后的合作中,自己可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无脑信任交出去。得费脑子,一边按计算器,一边扎篱笆了。

至于他们两个之间,自己管不着。断人财路,如同XXXX。这事儿一时半会过不去,他俩现在也好不了。自己没必要强行做好人。以后的事,谁也说不清。人家要好,也自然会有条件好,用不着自己去拉。

放下心底结,刹那天地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