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用力”,孩子越差劲。铁一样的教育,落在孩子身上,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萨姐

作者:暖心

前段时间,被儿子气得差点崩溃。

那天放学回家,我像往常一样催他去写作业,一连催了三遍,他却无动于衷。

看见他不听话的那一刻,我怒了,当时就把他狠狠骂了一顿,

随后“命令”他去写作业。

没想到,他用两只眼睛恨恨地瞪着我,在玄关处站了半个小时没动一下。

当时我一下泄了气,觉得管孩子太累了,于是我开始了“摆烂”。

我不想再催他写作业,因为我已经催烦了。

就这样,不管他回家第一件事做什么,我都忍着怒气不再去管教他。

没想到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变得自觉了,回家不仅能主动写作业,还会要求我去帮他检查作业并“打卡”。

我说:“不弄了,太麻烦”。

他立马急了,说“不行,必须弄”。

我发现,当我不再“操心”他的学习之后,他却更努力了,考试前还知道复习了。

前两天,语文还考了一百分,特别高兴地在我面前来邀功。

那一刻,我特别欣慰。

当了妈之后,我们总觉得教育孩子太难,那是因为我们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就如孩子的学习:我们总是去催他,把学习变成了父母的事,不仅会消耗掉孩子所有的能量,还让他失去学习的欲望。

父母“越用力”,孩子越差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每个孩子的逆反,都从“听不见”开始

当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做不好一件事,然后唠叨个没完:

都说几遍了,你怎么还在磨蹭,能不能快点?
这个问题说了这么多遍,为什么还犯错?
这件事你能不能往心里去......

但是你会发现:我们说得越多,孩子反而像“听不见”似的,对父母的话毫无反应。

为什么这么多的孩子都“不长耳朵”?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太久,容易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孩子从6岁以后开始,自我意识逐渐提高,会出现两大心理特点:反抗心理和情绪敏感。

尤其是父母的唠叨、说教,对孩子来讲就像一种“噪音”,让孩子特别反感。

不仅让孩子出现反抗心理,也让他敏感地认为“我不够好”。

“听不见”就是他们对抗的初始行为。

知乎上有人提问:“最反感父母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有网友说:父母唠叨的时候最让人反感。

“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但是他们却要不停地说,真的就像苍蝇的声音一样,让人觉得烦躁,只想捂住耳朵。”
“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有时候为了气他们,我只有对着干......”

太“操心”的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因为“操心”的背后隐藏着对孩子的价值贬低,似乎在说“你什么都做不好”。

有这样一个新闻:一个男孩为了对抗唠叨的父母,竟然吞下了6枚硬币。

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明明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他们却一直在“鄙视”我,管那么多,真的让我很累。

有教育学家说过:孩子13岁之前,父母可以管教他,但是13岁之后,家长应该从一个控制者转变为指导者,将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用最简洁的话语直奔主题,而不是啰嗦一堆惹人烦;把握好话语的主导权,要让孩子听进去,而不是让自己陷入被动。

如果做不到这些,就算父母再用力,教育也是徒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当孩子失去“掌控感”

他就失去了“价值感”

一位心理咨询师接待过这样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以前成绩很好,可是上了高中之后就出现了厌学症。

当妈妈求助心理医生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在父母身上。

他的父亲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不管他做什么,都会干涉。

小到选择兴趣班、交朋友,大到报考哪所学校,都是父亲说了算。

每天该怎么学,做什么都被安排得仔仔细细的。

没有一点自由的他觉得人生特别没有意义,上了高中,他越发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

后来,他迷上了游戏之后,才慢慢觉得生活有了一点意义。

有人说过: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被“第三只手”束缚的孩子没有自由,没有动力,也难以靠自己站立。

很多父母总喜欢“捆绑”孩子,时刻安排、监督着孩子,让他们没有做自己的机会。

然而,每个孩子都希望能拥有“掌控感”,让他们可以管理自己,而不是被约束:

不希望父母全方位地监督,给他们自由;
不想要被安排得像傀儡,而是可以让他们自己做主。

就像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指出:

“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给孩子“掌控感”,让他自己做主,他的潜能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

刘翀曾被美国权威期刊评为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大家都是大家眼中优秀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他父母在教育他时却非常“摆烂”。

上一年级,他的学习成绩很差,父母却毫不在意。好几次,妈妈答应帮他检查作业,却都敷衍了事。

刘翀因为作业错误太多而多次被老师批评。

那时候,他觉得妈妈完全靠不住,学习上的事,只能靠自己。

学不懂的地方,只好自己去钻研,考砸了就自己去研究错题。

也正是妈妈的“摆烂”逼得他不得不独立思考,没想到这样却成就了他。

养孩子就像端着水走路,要是一路上紧盯着它,高度紧张,水就容易泼洒,最后连怎么走路都不知道。

教育最需要的是“松弛感”,让孩子去找他的价值,而不是父母去帮他塑造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聪明的父母,要学会“摆烂”

作家陈丹青曾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好的教育,并不是靠蛮力,有时候父母太勤奋不一定是好事。

父母要学着“摆烂”一点,有些事让孩子自己做主。

1)眼睛“摆烂”,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父母总习惯去“盯”着孩子:

有一点缺点,父母就成倍地放大;

作业错了一点,就在一旁急吼吼地批评……

这些行为在孩子眼里就成了:“管得多,太挑剔”,所以越管,孩子越不听。

父母不要过分去挑孩子的小毛病,只要问题不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前儿子写作业,我也会在一旁盯着他,一旦出错就要求他必须改正。

后来开始摆烂之后,连他的作业都不想检查了,更没有纠正错题的习惯。

有好几次,他的作业被老师批评,我也不怎么在意,没想到,几次之后,儿子自己写作业就不再马虎了。

不害怕孩子犯错,不盯着孩子缺点,有时候父母“捂住眼睛”,反而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和跌倒中成长起来。

2)嘴巴“摆烂”,学会“闭上嘴”

有些父母在教育中,最大的弱点就是:说太多。

孩子考得不好,唠叨;做错题,批评;早上起床也要催……

“急促”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更缺爱。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决策能力、自己的自主性,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有些事要学会“闭嘴”。

主持人敬一丹,她对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自己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从来不会过分地去唠叨、批评孩子。

小时候女儿爱美,她就让女儿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

长大了,上学、出国、结婚,都是女儿自己做的决定。

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受挫、再尝试的过程。

有时候,孩子做不好的事,尤他去,闭上嘴,让孩子在错误中才能学会独立思考,有自主决策能力。

3)手要“摆烂”,做事“懒一点”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提出过一个观点:“妈妈是超人”会害了孩子一生。

她说,在她的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分工合作的。

老公主要负责陪伴,学习让孩子自己负责,她会承担有限的家务。

有时候她特别“懒”:

比如,吃完饭她不擦桌子,而是让儿子去;

她把三明治撒到地上了,儿子看到了第一时间就会过来收拾。

教育孩子,千万不能踏入“保姆式”育儿的误区。

事无巨细地为孩子操心,累的是自己,苦的是孩子。

最终孩子会变成:依赖父母,独立能力差,懒惰散漫、缺乏责任感。

蒙台梭利博士曾经说:

“永远不要帮助孩子,完成他认为能够成功的任务。”

孩子3岁之后,父母应该学会放手,开始训练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

生活上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做,不管做得好不好,都是孩子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看过一段话:

“铁一样的教育,落在孩子身上,会跟水一样绵软无力;柔一样的教育,最后落在孩子身上,都会跟铁一样刚劲有力。”

好的教育是:柔中带刚。

不是盯着孩子的错处“逼”他改正,而是给他主动权,让他在错误中成长。

尊重孩子的差异性和天性,而不是“逼”他从优。

摆烂,不是完全放手不管,也不是紧抓不放,而是学会留白,给孩子机会,让他去创造人生。

养育孩子,父母要学会及时“退出”:

退出对孩子的说教,让他自己去发现问题;

退出对孩子的包办,让他自己去独立。

教育审视的不仅是孩子,也是给孩子提供自我承担的成长机会。

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