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633篇周记,选择“设为星标

前言: 娘亲的631篇周记推出后,有一个交大2021届的校友私信我,分享了她的经历,希望能给现在和未来求职的你,一些借鉴。

各位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交大2021届的毕业生晓涵。

2021年6月我带着上交的毕业证奔赴北京的头部互联网大厂,没能参加原计划的院毕业仪式。支撑不到半年,我就辞职回到了家乡国企。

现在,我作为校招hr,一次又一次面对应届生的疑问时,我也一次又一次质问自己,“这个岗位的未来发展好吗?”“你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

这种质问一直延伸到今年我重回大厂的面试现场。 面试官问我“当时那么好的发展机会,离开你不后悔吗?”

我终于直面了这个关于成长机会和舒适环境之间选择的问题,我不后悔当时的离开,这次也是在成熟思考之后决定再次加入这场很“卷”的职场发展竞赛。

最近正处在秋招和春招的之间,可能有同学在秋招没有拿到满意的offer,有考研不顺,打算加入春招的队伍,又或者是2022届短期毕业就业后被裁,需要重新再社招。鉴于我本人的经历,既有大厂也有国企,也刚好所在岗位是校招hr,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宽慰和有效的建议。

一,就业市场环境

“最难就业季”说了好几年了,个人感受到的实际情况是21届校招,属于最后的辉煌期了。那时候还有教培行业,来学校现场发20w一年的offer。大家不论看不看的上教培行业的发展,都会拿一个作为保底,然后可以安心考研,或者找更满意的公司。

这两年国企基本还维持了提前offer,7-8月份统一入职的习惯。但大厂的“证券化”是客观存在的,有部分岗位会提前让学生实习,最后差额转正。

目前企业的校招需求基本都在收缩。同一个岗位21年能招到的人比20年好,22年的比21年好,以此类推。薪资倒挂是存在的,但是倒挂的程度并没有前几年那么大,而且hc的管控非常严格。以前离职可以多补一个,现在可能离职了岗位就没有了。

在就业难度提高的态势下,企业的选择会比以往更谨慎,他们更希望用有限的成本,挑来一个无限趋近完美的候选人。

所以大家在找工作的时候,需要有耐心拉长战线,多赛道选择,不要仅限于几家。做好自己的笔试、面试时间表管理,从小公司面试开始实战训练自己的面试表现,尽量不要拿梦司做面试实验。工作转换的成本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大家尽量考虑一些中长期的职业规划,去表现出自己对工作的意向度和稳定性。

但退一步,即使做了万全的准备,依旧可能没有满意的工作或者短期被裁,这时候一定牢记一句话“这不是以我个人意志所转移的,这份工作并不能对我整个人的素质做出评价。”

外部的人只能看到你的光鲜,但看不到你背kpi的崩溃,你工作到深夜的身体不适。作为基层工作者,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手上的工作和项目,而高层的变化、业务的转化,背后的因素都是非常复杂的,并不以我们个人意志所转移。

比如业务的大老板6年换5次,这种时候他手下的这个人要升迁发展,就非常难。又或者一个业务能不能赚钱,跟它能获得多少资源肯定相关。但是这个项目能获得多少资源,又跟什么相关呢?突然这个项目组被连锅端了,大家都没有工作了,这时候就各凭本事在内部“活水”了。

很多情况都不属于个人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不要过度谴责自己没有珍惜。保持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只有自己永远可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北京vs长三角城市选择

我临毕业的时候觉得,只要机会好,城市什么的不重要,我可以在一线待几年再跳回去轻轻松松。但实际上,现在的市场并不像之前那么接受从外部回来的人。一个是成本高,另一个则是工作内容的不同。

一线的工作有所成就往往跟平台息息相关,且划分比较细,然而回到家乡,事情做得没有那么细致那么深,却需要很全面。

城市的转换也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城市中的社交、气候甚至饮食是否适应。

我校的大部分毕业生是在长三角就业,而我毕业的时候选择了去北京,同届只有四五个人。北京城市也很大,彼此之间见面也不太方便。工作疲惫的时候,真的很需要朋友一起出门去疏解,同事跟校园里的同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气候跟饮食方面,北方的口味风格完全不同于南方,建筑风格、城市感受都很不同。我此前有去北京旅游过,但是没有长期生活过。工作的地方在北京的郊区,离市中心的文化生活很远,几乎只有工作和睡觉。空气很干,早上起来嗓子会痛,冬天温度很低,室外头发湿着会结冰。对于我来说,在北京生活需要付出的生活精力远大于在长三角。

我身边好几个朋友最终都离开了北京回家,或者是回到长三角发展。

所以我非常建议大家在做offer选择的时候,充分考虑城市的因素。如果要前往完全没有生活过的城市,要提前多询问生活体验,不要高估自己对环境、社交的忍耐力。

三,大厂vs国企工作选择

从我自己看到的来说,二者各有优劣,如何选择取决于你此时此刻的心态。比起劝人谨慎选择,我会想说,怎么选都会后悔,这非常正常,没人不后悔,又或者人的本性就是反复横跳。

如果要给大厂的工作三个关键词,我会选择主动、速度跟报告。大厂的工作伙伴都各有本领,大部分教育背景都非常厉害,做事有办法很聪明。

在工作任务中,会很注重你的主动性,主动联系同事合作,主动去接触资源。相比于将任务做到完美,更重要的是快速交付,毕业前想象中大公司应该是非常的规整,但实际上恰恰相反,真的是“世界是草台班子”,东西做个百分之七八十delivery太正常了。

最后这个报告就是,大量的日报、周报、季报、年报,项目汇报、早会汇报等等等。好处是你的逻辑会非常清晰,能够对自己做的事情有知觉,坏处显而易见,不善于做汇报的i人地狱,以及占用很多的时间。

国企和大厂的环境非常不同,整体氛围上会轻松不少,但是这种轻松本质上一部分是因为大部分人靠熬资历升迁,另一部分是主动揽事意味着主动担责,避险才是更重要的课题。

国企里的同事也可以说是各有神通,但相较于教育背景,我感受到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汇报依旧是不可忽视的重点,但基本上只有年报跟项目汇报,层级不到的话,一般也不用跟大领导去汇报。整体工作强度比大厂低很多,几乎不会占用私人时间。

如果想在个人能力上快速发展,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来换高工资,大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如果追求稳定性和清闲,对工资没有太高需求,那相对来说国企会更合适。

但正如我在一开始说的,怎么选都可能会后悔,反复横跳是很正常的。我和身边的朋友们基本上都经历过,从闲到忙,或者从忙到闲到转换,有些时候不体验过很难明白那种处境的痛苦。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螺旋中,拼命熬夜奔跑是痛苦没错,但在一个巨大的机械当中,每天负责到点按按钮,仿佛生活停滞不前也是一种痛苦。

我自己临毕业时候,我身边的朋友、见过的应届生,大多很焦虑。毕业论文的录用、跟导师的关系处理、找工作、一线还是家乡甚至个人的感情恋爱问题,都在同一个时刻矛盾突出。

这是因为毕业这个时刻的特殊性,好像我们要一下子搞定所有的事情才对。但人不是一瞬间成长的,而是慢慢走过来的,毕业两三年回头看之前,我会觉得比之前心情坦然很多,也不会再那么焦虑了。

作为女生,我曾经非常焦虑年龄的增加,但现在真的25岁来临的时候,我想说25岁真的很不错。如果有同学在求职的时候,遭遇性别歧视、冒犯隐私的问题,也不要内耗,客观一直存在,但我们站在岗位上的时候或许就有能力可以改变一些。

我工作前后不过两三年时间,可能很多看法并不成熟,也请各位前辈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多多指教。

也祝各位即将就业的学弟学妹们,在工作路上的大家,都一切顺利,宽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