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带着《开国大典》、《七七事变》等国产主旋律电影赴香港参加“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活动时,受到了香港各界的热烈欢迎。《开国大典》被评选为“亚洲十大名片”之一,原计划在香港放映110天,应观众要求,又加映了30多天。在《七七事变》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前宽的回答获得了满堂喝彩。今天白羽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八年创作

1987年,当游人还在兴致勃勃地数着卢沟桥的狮子,有人吹起了唢呐,抬着结婚的轿子,桥头竖着“古渡千秋”的牌子。这和睦的景象,却惹怒了一个年轻人--尤建华。

从那天开始,尤建华心里就憋着一口气,他暗自下了决心:为了让国人记住7月7日这一天,他一定要把“七七事变”写出来。

尤建华并不是专栏作家,更不职业编剧。因此,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采访和创作。

当时,尤建华的工资只有87元,他骑着自行车,装一壶茶水,带一袋干粮,蹬着自行车跑遍了卢沟桥、长辛店、南苑、团河、通县等“七七事变”的战场。

在实地考察的同时,他还到抗战馆、军事博物馆、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甚至还采访了许多国民党将领的子女,其中就有何基沣的两个女儿,张克侠的儿子,赵登禹的女儿、宋哲元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搞清了历史的脉络,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只是创作的第一步。

尤建华坦言,当时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剧本创作”,经常壮着胆子跑到电影学院,请老师和“大咖”们指点一下。

作者呕心沥血,历时8年时间,才完成了“七七事变”的剧本创作。

二、电影拍摄

1994年,大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刚刚结束《重庆谈判》的拍摄任务,马上就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马上筹拍电影《七七事变》,为抗日战争胜利献礼。

一见到编剧,李导演就来了个“下马威”:剧本不成熟,应该怎么,怎么写。年轻气盛的尤建华立马就急了:您到底拍不拍?李前宽笑骂:“你这个书呆子,不拍,我费那么多话干嘛”。

剧本在李前宽、肖桂云夫妇的手中很快就修改成型。选取外景地又成了难题,当年作为主战场的卢沟桥,如今每半分钟就要过一趟火车,总不能让“交通大动脉”停下来专门拍电影吧?

此外,宛平、南苑,早已物是人非,大红门遗址更是荡然无存。无可奈何之际,导演直接在长春郊外的青纱帐里建起了一座“大红门”。长春附近的一座废弃大铁桥,也进行了一比一还原改装。

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青纱帐“南苑血战”和“大铁桥争夺战”,其实都是在长春拍摄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建华回忆:李前宽、肖桂云当时已经年过半百,却依然对电影事业热情不减。

李前宽发高烧,一边打着点滴,一边指挥拍戏。

肖桂云腿部骨折,让组里的同志背着上楼,也不离开摄影棚。

最有意思的就是编剧尤建华,在电影中也客串了一个角色。

当时正值隆冬,一说话嘴里就会冒白气。“七七事变”故事发生在7月,演员说台词之前,都要含一会冰棍。当拍摄到“张自忠忍辱负重离京城”一场戏时,有个群众演员受不了,临阵脱逃了。

副导演一看到尤建华来了,立马让他客串。尤建华只能穿上“将军服”,秒变“国民党中将”。别看官很大,实则“一言不发”。

《七七事变》在国内上映后,反映很强烈。

一位观众曾经为剧组写信:剧场的灯亮了,观众还不见走动,整整静场了3分钟左右。就像何基沣旅长和士兵们奉命撤离北平时那样,不愿移动脚步。

三、香港上映

古老的卢沟桥畔,巍峨的宛平城下,惊天动地的枪炮声,二十九军将士前赴后继,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这就是电影《七七事变》所呈现出了大无畏民族精神。

1995年,李前宽夫妇带着一批影片,赴香港参加“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活动。香港评论界称《开国大典》非常真实,场面宏伟、壮观,大陆演员阵容强大,大陆导演很有才华。

在记者招待会上,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对答如流,妙语如珠,展示了他们的个人魅力和风采。

一位记者问肖桂云:“您的先生身边一定美女如云,您怎么看待这件事?”肖桂云看了一眼李前宽,风趣地答道:“那好呀,有姑娘替我关心老公,我很开心。”

肖导妙语,引发全场轰堂大笑。

次日,香港报纸即刊发文章写道:《大陆名导肖桂云称年轻姑娘在老公身边不影响夫妻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并不是每个记者的提问都充满友好与善意。

当时,一位美国首席记者问李前宽:“您和太太拍了那么多共产党打国民党的电影,今天您带着这部国民党打日本人的电影在香港搞首映,您如何解释?”

这位记者的提问,带有明显的挑衅意味。

李前宽略一思忖,严肃地说:“作为一名中国导演,我要把镜头聚焦在中华民族真实的历史上。我们民族把那些抗击外寇、战死疆场的人都视为民族英雄,从不以党派论高下,只以民族情怀为原则。北京有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一直以战死疆场的国民党将领的名字命名至今。凡是同仇敌忾、抗御外寇而血洒疆场的民族英雄,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中国的电影也不会忘记。”

紧接着,肖桂云俏皮地头一歪,问:XX先生,不知道你对我先生的回答满不满意?

那位美国首席记者被驳得哑口无言,好一会才悻悻地问了一句:“李导演,你的下一部电影是什么?”

李前宽答道:“拍打美国鬼子”。

对方愕然。

李前宽哈哈一笑:“《抗美援朝》不就是打美国鬼子吗?”

第二天,香港几大报社争相报道,通栏标题为《李前宽答“美国记者问”:打完日本鬼子打美国鬼子》。

消息传遍香港,社会各界无不拍手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