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过年风俗,寓意团圆、丰收和吉祥。在我的家乡黄陂,进入冬至后,村里每家每户都会打糍粑。说起糍粑,大家都爱吃,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吃起来笑得合不拢嘴,心里满是欢喜和愉悦。

因此,各家各户多多少少都会种点糥谷,只待时日一到,加工成糥米,就可以打糍粑了。之所以叫糍粑,是因为糥米蒸熟后,软糯可口,香味四溢,有黏性、有弹性,可切成各种形状,是一道美味佳肴。

糍粑好不好吃,工艺是关键,那就是农村人说的“打糍粑”了。打糍粑前一定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精挑优质的糥米,确保是当年产的,这样打出来的糍粑才新鲜软糯,糥米准备好后,反复用水洗几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洗完后,将糯米浸泡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从早上到晚饭前,也有的是浸泡一晚上,一般来说七八小时就够了,这样更容易蒸熟。蒸糥米时,先将浸泡好的糥米沥干,然后倒入饭甑,甑的底部须铺一层纱布,防止糥米掉入锅中,也便于蒸熟后倒入石臼中。

糥米倒入饭甑,扒平整后,用秤杆从上至下杵上许多窟窿,方便通气排气,蒸熟的糥米也熟得均匀彻底。蒸糥米的灶,是烧柴火的土灶,上面一口大锅,锅里倒入可以淹没饭甑底部的水,饭甑最上面盖上盖子就可以开始蒸糥米了。

糥米蒸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差不多行了,等待的过程中,人们一边谈笑一边往灶堂里加柴火,火焰飘过灶堂口,预示红红火火、幸运吉祥。蒸熟的糥米香气四溢,烟雾缭绕,仿佛人间仙境。

这时,需要揭开饭甑顶部的盖子,用筷子夹一点糥米饭尝尝,看看熟了没有,如果熟了,就可以开始打糍粑。首先把饭甑端到清洗干净的石臼中,大头朝下,小头正直朝上,然后把底部的隔板和纱布取走,再向上轻轻拉起木桶。

烟雾中,像饭甑形状的糥米饭就展现在面前,这时,几个手拿圆木棍的年轻人反复用力往石臼里杵,一上一下,一边杵一边绕石臼微微挪动,直到把糥米捣成糊状为止。打糍粑过程中,时不时需换下人,杵下容易,往上拉就有些费力了。

因为糥米饭打成糊状后,黏性越来越强,人也会越来越累,上面看似好了,但石臼的底部可能还有少许饭粒,需要调面翻动,让整个石臼的糍粑均匀,这时几个打糍粑的人得用各自手里的棍子杵到底部,相互交叉着,朝一个方向转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几根木棍把整个石臼的糍粑挑起时,然后进行调面,接着又开始打翻过来的那一面,完成这一过程往往要几个有力气的人轮流操作,由于制作过程太费力气,所以叫“打糍粑”,这是纯手工艺,原汁原味,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糍粑打好后,旁边招呼的人会顺手从石臼里趁热揪几坨放在一旁的小碗中,撒上红砂糖,让看热闹的孩子们尝尝鲜。一切准备就绪,几个人同时挑一整团的糍粑,旁边的人立马拿出准备的簸箕或木板放在石臼上,簸箕或木板上面要撒些糥米粉,防止粘连。

糍粑团放到簸箕或木板中央后,得立马用干净的毛巾在热水里拧干,握住每根圆棍向上勒,不让打好的糍粑粘在圆棍上,完成后,这时又得把毛巾放在热水中搓一下,趁热按压打好的糍粑,使之成为簸箕一样的形状。

按压时薄厚要均匀,一般一指前两关节的厚度最好,反复按压好后,放在家里通风的地方等待冷却,预计隔一天的时间就要用菜刀切成方块状了,这样方便储存,送人也好看,一块块雪白雪白的糍粑就这样打好了。

从我记事起,村里到了过年的时候就会打糍粑,现在打糍粑的风俗仍在继续,这也是一种传承。或许,地方不同,打糍粑的方法也不同,但传统文化是相同的,承载着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执着,对未来的期待,我们也衷心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甜蜜和团圆。

本文作者杨响涛授权新集旧事发布,杨响涛,1980年7月出生,黄陂区李集人,专科学历,曾在新疆武警部队服过兵役,现任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道作京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