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究教学相长,就教的一面而言,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孔子又注重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灌输。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如果学生不是经过冥思苦想却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给学生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鼓励学生学习时先学会独立思考,老师启发开导学生,一定要把握时机,当他努力思考,将要想通却还未能想通时,才是启发的最好时机。当他努力思考,似有所得,却不能简要明白地表述出来时,才是开导他的最佳时机。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一定是对所讲知识掌握还不够纯熟,不能融会贯通,这个时候就不能贪多求快,而是要停下来,让学生有足够多时间巩固已有知识,基础只有打牢固了,才能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学习就应当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就学生学的方面而言,孔子特别强调学习者自身能动性。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由此,他反对把学习当作装饰自己的手段,反对为取悦别人而学,而强调学习应当有自主性,学习的目标是为了提升自己道德与学问。一句话,“学习不是为了在人前夸耀自己,获得他人的赞誉,而是为了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实用”。

学生学习还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求知学习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学习者树立持久学习的恒心和信心的。孔子讲:“学而不厌”,荀子讲:“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学者应当有进无止,永不停下追求知识德业精进的脚步。

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志于学习的人,就像挖井一样,一定持之以恒,如果井挖到九仞还没有挖出井水,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停下来,井水可能就在脚下。但如果要是停下来,即使挖了九仞深,这井还是一口废井,就是前功尽弃了。

学者贵有诚,不可自欺,更不可欺人。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要老老实实地承认。一个人知道自己无知,才能更虚心地学习新知。一个人如果把无知当已知,自欺欺人,就只能固步自封,虚伪自大。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也。” 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有才能却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我以前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这些都是强调学习应当虚心。

儒家认为,教与学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然后更虚心地学习。教授了,才能发现自己有哪些不同之处,然后努力增强业务能力。老师授业解惑,帮助学生成长,增进知识,提升道德境界。老师常常启发学生,学生也可以反过来启发老师。老师教授学生的过程,也可以促使自己不断精进完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教学相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学习新知识后,不断地练习,努力实践运用,这是快乐的。有朋友不远千里而来,只为探讨道德学问,也是快乐的。学而为己,学而成仁,学而成君子,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赢得学生们的尊敬爱戴,也以求学问道为乐。教与学都能使人感受到快乐。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启示着教学相长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