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佛教修心的原则与步骤

我们再来看佛教的修心步骤和方法。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后观察到,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被妄想、颠倒、执着所遮蔽而不证得罢了。意思是说,佛性乃人心本有,也就是说,其实人人都可以通过觉悟而成佛的,只不是凡夫众人的心灵被妄想、颠倒、执着遮蔽着,不能如实呈现。众生觉悟成佛的智慧,不从外来,就在自己的心中,所以佛法的目的是要使众生去除遮蔽本心的妄想、颠倒和执着,还原和恢复自己本来的面目。归根究底,佛法也是修治人们心灵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教认为,人心之所以被妄想、颠倒和执着遮蔽,是因为人有贪、嗔、痴三心,又称为“三毒”。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人心中贪、嗔、痴三毒。所谓的贪,指贪爱。具体指众生对物质多欲望,贪得无厌。见到自己喜爱、顺情的事物或境界便生起贪爱欲得之心,迷恋不舍尘世间的一切。嗔,指嗔怒、怨恨。具体指众生对于人世间违背自己心意,不能顺情的事物或事件产生恼怒、怨恨、嗔怪之心。痴,就是无明,事理不明,没有理智和智慧,导致邪正不辨、善恶不分,认假作真、以是为非的结果。

为了对治众生的贪、嗔、痴三心,佛教创立了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就是持戒,即严格遵守戒律。比如,我们常听说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乱、不饮酒。戒律是约束自己言行的规则,治理众生的贪心。

所谓的定学,是指禅定、坐禅。禅定的目的就是让众生的心灵平静安定让我们把那些怨恨的嗔心平静下来,对治嗔心。佛教将人们的心念由粗到细分为散心、定心、清静心、智慧心几个阶段。散心,指散乱而没有定力的心。这其实是指凡夫之心。凡夫之心,心随物转,没有一定。在散心状态下,人就不能够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为外物所累,烦恼、痛苦不断。

定心,有定力的心。有定心的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心,可以将自己的心力集中到某一处。这样的经过了一定的禅修,欲念少,所以比散心要细些。清静心,是指禅修者已经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遮蔽本心妄想、颠倒、执着很少出现。心中清静,没有欲望,没有贪着、心如明镜,智慧就多。智慧多了,无明就少。贪、嗔、痴三心亦少。这是禅修的较高境界。智慧心,这是指禅修者,修行到了最高的境界,觉悟到了万物和人生的真相,看破世间皆空的本质,彻底消灭了贪、嗔、痴三心,使自己的本心重新呈现,修得大智慧,此时就己经修成佛果了。

第三学是慧,也就是智慧,它是佛教的智慧、般若的智慧,不是我们通常的智慧。用这种般若的智慧消除种种差别去克服我们的痴,对治无明

因此佛教里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用戒、定、慧三学去消除人的贪、嗔、痴三心,把贪、嗔、痴心消除了,人的本心、佛性可就可以重新显现了。在佛教里,本心重现,也就意味着修成佛了。

何谓佛心?就是指涅槃。涅槃是一个音读,它的本义是寂静。也就是内心安静,不为物所迁面对作保境遇心中不起贪念。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外界物欲的东西不起心、不动念。佛教修心的目标就是:寂静、涅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期佛教还有八正道的修行方法,所谓”八正道“是指八种通向解脱、抵达涅槃之境的正确的修行方法和途径。也称“八圣道”、“八正”。具体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正见,又称“谛见”。众生要理解佛法,不用世间知见来套佛法教义。要求人们正确理解佛理,遵从佛理。类似于格物、穷理、致知。

正思维,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谛觉”。远离邪妄贪欲、嗔恨嫉妒,对人对事,都应该从好的方面思考, 要与人为善。通过修行克服自己贪、嗔、痴三心,使自己的心思纯正,不产生邪念。类似于诚意、正心。

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就是要远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不阿谀,不奉承,做一个正派、正直的人。正业,又作“正行”、“谛行”。要远离杀生和偷盗,遵守国家法律法令,严持佛教律仪。正语、正业,规范自己的言行,待人接物有规矩、有礼貌。类似于修身。

正命,又作“谛受”。正命,又作“谛受”。要舍弃术等邪命。应该如法求得衣服、饮食、床塌、汤药等生活之具。也就是说,不能用邪门歪道的手段和方法谋取钱财,而应该以正当的职业来维持生计。

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也就是说,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不能消极怠惰,而是要勇猛精进。要发誓立愿,已生之恶令断绝,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法令增上,未生之善法令其速生,不断精勤上进。

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照身、受、心、法。也就是说,要记住“缘起性空”、“诸法空相”等真理,而永不忘失。只有如此,才能在生活中无论面对怎样的际遇,都 能做到善念主生起,一心不乱,才能不被环境所引诱。

正定,又作“谛定”。就是要心不散乱地修行,并由此而进入禅定。也就是说,要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从而开发出真理的智慧。通过禅定、使自己的内心平静而获得涅槃、寂静状态,呈现最高的智慧,看破世间万物与人生的真相,证悟佛果。

佛教修心的学问主要包括戒、定、慧三学,以及八正道,但也并不是仅仅关注个人解脱。佛教中菩萨不仅要自利,也要利他,当他证悟了佛果,修得了涅槃,还要将自己修习的成果推己及人,利济人群,普度众生。还立下誓言说:“如果众生有一人未得度,我便一日不成佛。” 菩萨的这种自利兼利他的精神,正是《大学》中“亲民”纲领所体现的内容。佛教普度众生,其终极目标无非也是通过个体自净其心而实现天下治平的目标。所以,佛经上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意思是说,和谐社会的创建,需要人人都能做到自净其心,当每个人的心都得以净化,天下自然也就安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