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关注“辅导员娘亲”

这是第628篇周记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第一学历”时候,我以为是基础教育的小学学历,后面也在网上陆续听到第一学历(本科学历)的“歧视”,当我与硕士生小A深入交流时,我才意识到所谓的“第一学历歧视”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影响深远。

小A是北方一个高校985的硕士生,读研期间成绩很好,同时还参与了很多社会实践,科研成果也可圈可点,是比较全方面发展的学生。所以去年九月找实习的时候,想着简历优秀,再加上名校高校硕士的金字招牌,找个好实习应该不难。然而,现实却像是一盆冷水,泼得小A措手不及。

她投递的简历仿佛沉入海底,杳无音信。经历了几十次的尝试后,小A开始自我怀疑。一次电话面试揭露了问题的关键:她的第一学历。她的本科是一所不知名的二本院校。

小A说她知道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但没想到连实习都如此“卷”。

类似学生小A的碰壁,不仅仅实习就业,还有升学。学生小B的情况跟小A类似,他也是老牌985的硕士生,只是他硕士毕业想继续求学,读博士。本以为研究生是名校,加之读研期间的专业成绩和科研成绩也很优异,读博希望很大。然而在博士申请的过程中,也因为第一学历的原因而异常艰难。

甚至有博导给他回复邮件时直接说明:本科不是名校的不会被我们学校录取。

说实话,第一学历的现象,很多人能理解,又不理解。

理解的是,目前现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对于用人方来说,第一学历是最简单和便捷的筛选方式,毕竟高考是人生第一次大考。

但是不理解的是,这样“一刀切”的形式真的公平吗?

人民日报曾报道一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逆袭故事()。他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从中职起步,读到大专、本科、硕士,如今更是踏足麻省理工大学的学术殿堂。这样的例子虽然鼓舞人心,却只是幸存者偏差,事实上,更多更多的是第一学历的挣扎和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关于“第一学历”的讨论中,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重要事实: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不存在所谓的“第一学历”。这个规定,对于那些来自高考大省、因为晚熟而在高中时期未能充分意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但是规定按规定,很多时候就业岗和升学岗的第一学历“歧视”仍然是一潜移默化的共识。

所以,我只想呼吁,能不能给第一学历双非的同学更多的机会,而不是一刀切,给他们有适当的发展空间。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小A同学在投了50多份实习简历后,终于得到了一个大型企业的实习机会。虽然面试时,面试官直接说他们看了简历确实在犹豫,但是实习三个月后,小A用自己能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得到了留用的机会。

小B还正在考博中,联系了十多个导师,也有两个导师跟他说他们并不在乎他的第一学历,而是更在乎他是否有科研能力。小B的硕士科研经历让他们觉得小B有可以继续进行学术研究的潜质。

当然对于“第一学历”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不同学科的现实情况也不尽相同。

但是学习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在这条长跑道上,每个人的起点或许不同,但终点却是开放的。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潜能,而非简单地以一张纸上的成绩来划分高下。我们应当鼓励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进步,而不是被一次考试或一段经历所永久定义。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