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的现在,印度与中国在西藏地区的空中对抗形势来到了越来越对我国占据上风的情况,许多军事评论家的对其的描述变为了“中印空军在西藏地区的实力水平发生了逆转”。

所谓“有逆转”,就有“原状态”——是的,在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在西藏地区的空中对抗中其实仍然是落于下风的。

中印冲突的背景

早在19世纪,尚是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就一直对中印边境地区垂涎三尺,意图借由此处为突破口,进一步侵占我国西藏地区并在未来徐徐图之以更大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似乎并不明白“推己及人”的行事方式,在蒙巴顿的一手操作下,新生的印度延续和继承了英国的霸权主义思想殖民主义理念,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所提出的所谓中印边境线,并一直伺机对我国边境进行侵略和扩张,进而对我国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行动。

20世纪50年代时期,印度方面一边在国际上打造其“不结盟运动领袖”形象,一边继续暗中准备继续侵吞我国西藏地区领土,同时积极寻求机会在靠近边境的地区修建军事基地并试图修建空军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遭到拒绝后,恼羞成怒的印度方面派出了军队越过边境,并唆使藏独分子打出所谓“西藏独立”的旗号,以求得到境外势力的帮助。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与印度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中印之间关于西藏的归属问题不断发生摩擦冲突,从未从根源上解决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形带来的幻痛

由于青藏高原的海拔太高,气候寒冷地形复杂,面对外人易守难攻的同时,也导致了物资与资源进出的困难——这也就导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该地区的基础建设远远落后于低海拔的东南地区。

这也就客观导致了在1962年的中印冲突中,双方的整体情况都非常“克制”——诚然,这确实与双方不想将冲突扩大化有关,但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实际条件不允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限制,在该地区设置机场不论是对印度方面还是对我国方面,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也导致了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时,位于西藏地区的中印冲突中,很少会听到双方空军上的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形势在80年代前后开始发生了变化——在这一时期,印度不惜耗费重金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印方一侧修建了10多个空军基地和前线机场。

机场的修建让印度在此处具备了较强的可投入空军力量,将印度在40年代开始就客观存在的战机技术优势转换成了战斗力上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之印度在当时的国际上颇有“左右逢源”之势,花费重金从北约与华约军事集团中购买了大量米格-29战斗机、“美洲虎”攻击机、“幻影”2000战斗机等新锐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并大量购买米格-21战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由于坚持“独立自主”的策略,但在这一时期由于工业水平的不足,国内的主力制空战斗机仍然是基于苏制米格-19仿制改造的歼-6战斗机与基于苏制米格-21仿制改造的歼-7战斗机。

从技术上我国在这一时期落入了下风,这迫使我国空军唯一可用的办法是利用地面雷达站引导战斗机群对印军进行拦截,同时配合地面防空火力,对印度空军进行恐吓与驱赶,颇有“攻不了,守不住”的态势。

从劣势到均势:双引工程带来的一线均衡

印度在西藏地区的猖狂并未持续太久,随着中国基于自身力量开始脚踏实地地开启了“双引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90年代时,我国采用引进原机+技术自产的形式,逐渐拥有了一支具备第三代战机技术水平的苏-27SK战斗机,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疆藏地区军用机场建设完工,让这些新锐的战斗机可以被部署在西藏地区与耀武扬威的印度空军对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一时期,双方的位于西藏地区的战机质量开始呈现出了诡异的均势——我军苏-27SK拥有单机性能上的优势,而印军的各类第三代中型战斗机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也远强于我军其他部署于该地区的第二代战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反而让常年处于技术优势的“印军”对于这种状况倍感压力——根据其自建国以来就有的经验,当印军无法同时满足数量与质量的双优势时,就很难完成其预定的“夺取制空权”的任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不难理解印度军队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期间,为什么会颇为焦虑地大量购买新式战斗机了。

被打破的均势——优势从不是买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得知均势被打破后,印度在21世纪初进行了一波堪称疯狂的军购——从针对我军采购苏-27SK战斗机与苏-30MKK战斗机而从俄罗斯购买的苏-30MKI,到为了替换米格-21战斗机而从法国购买的“阵风”战斗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目的自然是十分明显——由于印度自身技术研发能力的羸弱,导致其对战斗机的技术升级十分困难,若是想要重新扳回在90年代之前长达40年的技术优势,在他们看来“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就是唯一的办法

然而遗憾的是,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我国在这一时期已经从一贯的“自力更生”作风中获得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的技术人员与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对于战机的研发与升级也是信手拈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随着以歼-20为代表的新一代战斗机出现,让我国跻身“五代机俱乐部”的同时,也对印度的“采购优势”理论下达了死刑判决——放眼全球,除美国外已不存在能买到“第五代战斗机”的任何途径,而这唯一的途径也由于其研发的特殊性,需要优先供应参与研发的国家。

遗憾的是,印度并不在此列

总结:

在20世纪时,拜印度在国际上的“凯子”形象,其军事装备的升级可以依赖采购进行升级,对积贫积弱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技术优势。

但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推进“双引工程”开始,坚持“独立自主”建设军事力量的同时,并不选择固步自封,对国外先进军事经验进行了大量的学习与改进,就能很轻松地扳平只知购买,不知发展的印度空军。

这样的路线之差,最终让我军在新世纪时完成了对印度空军技术水平的压制与反超,且产能与产量也变得更加稳定与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1962年中印之战:解放军横扫印军,打出五十年和平!》

【2】中国当代研究所《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3】中国国防报《空战英豪搏击长空——从阅兵看改革开放以来空军装备发展成就》

【4】新华社《印度航空工业的坎坷之路:核心技术缺位 未来发展扑朔迷离》

【5】人民网《解读印度空军历史与发展战略:已建航空航天大队》

【6】澎湃新闻《详解印度空军现代化最新进展:决策慢,先进战机或被拖“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