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先民创制并使用卦象符号痕迹,不只发现在贾湖遗址,在距 今 9000~8500 年的浙江义乌桥头上山遗址中也有发现,不同的是,上山卦象符号为彩绘的长、短横两种符号,六个一组 ,与《周易》的阴 阳爻卦画和数字卦象符号相类。或许是传承中扬弃所致,在继之而后 起的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中,只发现了数字卦象符号一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桥头遗址所出带有卦象符号的陶罐

上山文化桥头卦象符号和贾湖龟卜应该说都属于八卦类的数卜大传统,桥头、跨湖桥先人是以符号记录卦象,而贾湖先人是以符号记录卜辞; 桥头、跨湖桥先人是以算筹计数,贾湖先人则是以石子计数,细节方面略有差别,但基本原理相同。

很有意思的是,在上山文化桥头遗址中也同样发现了酒的痕迹。 考古人员在桥头遗址所出 7 件陶制器皿中,发现有啤酒的残留物,而这些啤酒是一种由大米、薏米和不能确定的块茎制成的发酵饮料。 从 酒的原料中都有大米和块茎植物来看,贾湖和上山两地,有异曲同工之妙。

迄今为止,贾湖和上山两支文化尚未发现有密切交流的直接证据, 但八卦符号和酒在两地同时出现,暗示两支文化上层统治者之间有过 不同寻常的亲密接触,甚至不排除上山部分主体人群是贾湖先人南下 后的“变种”。八卦符号反映的是华夏先人所独具的宇宙观、世界观以 及与之相关的原始宗教信仰观念,往往属于某个环境的特定产物,不具有普遍性。酒的概念和酿制等技术信息由于需要传承和学习,也相对私密、保守,是一文化系统中较为稳定的因素,不会轻易传播,所 以,这种相对稳定的技术背后,体现的应该是该文化系统人群承载主 体的文化坚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和石子

一般说来,先进文化会影响落后文化,强势文化会取代弱势文化, 贾湖遗址面积达 5 万平方米,而上山文化桥头遗址遗址面积只有 2 000多平方米。另外, 在所出器物数量、等次和其他方面,前者都远远高于后者。两支文化所在区域相距也仅 1000 公里左右,对于逐水草而居、擅长迁徙的原始 先民来说,并不足以构成障碍和威胁。

距今 8500 年前后,地球进入全新世大暖期,东亚大陆人居环境优良,原始先民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选择,由此,人类开始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第一次迁徙浪潮。上山桥头先民也趁机四下散开,去寻找更适合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栖息之地,其中一支经过四五百年时间的辗转迁徙,最后到达杭州萧山跨湖桥一带,形成了以跨湖桥遗址为代表的跨湖桥文化。时间为距今 8000~7000 年。

地球在进入全新世大暖期后,曾在距今 8200 年、5200 年和 4200 年,三次出现世界范围的气候突变。每次突变干冷气候都会持续数百年甚至更久,从而给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极大影响。距今 8200 年时,在大西洋北部和北美洲、非洲、亚洲突然爆发了干旱和降温现象。中东地区的干旱竟然持续了 200 年之久,结果是地中海东部的黎凡特和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地区的农业聚落纷纷废弃,但随之而来的暖湿 期则促进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地区早期灌溉农业的发展。

这次气 候突变对中国各地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寻找适合生存 的栖息之地,原始先民不得不向异地迁徙,中原大地因此出现了新石 器时代以来第一次的迁徙分流场景。

贾湖先人一支主力向北迁徙,在河北武安一带,同迎面而来的保定北福地一期文化遭遇,两支文化得以融合,形成以混合为特色的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以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而名,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南部,影 响向北到达燕山南麓一带。较重要的遗址除了磁山遗址外,还有三河孟各庄等遗址,距今绝对年代为 8032~7750 年。

距今 10000~4600 年,黄河是取道河北平原注入渤海的 ,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无形中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廊道,而贾湖先人的北上,事实上成为中原族群向北开拓、融合北方族群的肇始。

贾湖先人在向北开拓过程中,发现了比黄河与太行山之间狭长廊道更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那就是嵩山以南的近山丘陵和近水台地。这片辽阔的土地更适宜多元化的生存方式。但让贾湖先人始料未 及的是,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不长时间,刚在河北武安一带安营扎寨 的磁山文化势力,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其中一支返身南下,直抵嵩山以南郑州地区,同贾湖先人迎面撞了个 满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乳钉纹红陶鼎

贾湖人多势众,文化水平比对方也要高出很多,两支人马在经过短时间的碰撞、摩擦后,贾湖先人吸取了磁山文化先进因素,并同对方有机融合后,文化面貌摇身一变而成为裴李岗类型,进入裴李岗文化后期。裴李岗文化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钵形陶鼎、石铲、石锛、石 凿等器物。尤其是鼎,乃迄今所见最早的陶鼎。之后数千年的岁月, 鼎在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中代代相传,直至进入夏、商、周王国时代及之后的帝国时代,成为华夏历代王朝的“精 神载体”,“具有了‘问鼎中原’的文化认同意义”。

裴李岗文化后期重要遗址中大都开辟有专门墓地,墓地划分为 若干区域,墓葬排列整齐,墓坑较深,墓主装殓齐整,体现出对死者的敬重,说明彼时的裴李岗先人已萌生祖先崇拜观念。墓葬分区分组 而设,可能对应着裴李岗文化社会的家族、氏族等不同层级组织。墓葬排列整齐,或许与辈分和等级有关,表明裴李岗社会已出现族葬 或“族坟墓”一类习俗。所谓“族坟墓”,郑玄注云:“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体现了现实社会中人伦亲情和社会秩序 观念。

裴李岗文化后期聚落面积呈现出大小不一的情况,如新郑唐户遗 址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但贾湖遗址面积只有约 5 万平方米,而一般遗 址则仅数千平方米。

另外,这个时期墓葬中的随葬品也出现了数量和 质量等次上的差别,如随葬龟甲、骨规形器和骨笛等特殊器类的基本上是比较大的墓葬,而且墓主人大多为成年男性,说明裴李岗文化后期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男性地位相对比较高。当然,这种分化 只是初步的,可能只发生在宗教文化中心和普通聚落之间、宗教领袖 和普通人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新郑裴李岗遗址所出石磨盘、石磨棒

可以说,裴李岗文化后期社会中,不管是聚落布局中的房屋建筑、 墓地规划,还是所出器物的组合、形制特征等,都充分显示出其内部 的高度一致性,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早期中原文化在时空框架上的聚合力。

概言之,裴李岗文化后期已经形成了领先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和 知识体系,包括先进的宇宙观、宗教观、伦理观、历史观以及相关的 天文、数学、符号、音乐知识等。而这些较为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的形成,无疑是建立在其较为先进的农业、家畜饲养业以及吸取其他先进文化为我所用的基础上的。

贾湖先人蜕变为全新的裴李岗先人后,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开始全力向外拓展,由此引发了史前中国族群的第一次大融合,对彼时中国文化格局的改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华”文化 得以广泛传播,伏羲氏因而成为整个“华”系族群共同认可的始祖符号。

——摘自李琳之:《何以华夏:从传说时代到西周》(研究出版社,2023年11月),为读者阅读方便,删去了注释,有需要者可参看原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以华夏:从传说时代到西周》,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