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钤山渝水轶事 展示新余人文精髓
————
文图/刚峰


露树且乌啼,孤舟晨向西。
萧滩千百转,昏暮到罗溪。
古驿屯云密,平沙没日低。
扬帆更前去,月夜不须迷。
这首《赴新喻》诗,是明朝中期复古派“前七子”领袖李梦阳所题。这位出生于庆阳安化(今甘肃庆城),后随父定居开封且被后世称为明代杜甫的大诗人,人生可谓命运坎坷,出仕后便屡遭外戚、阉宦及官僚的迫害与挤陷,一生五次下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诗,是在明正德五年,因大宦官刘瑾被处以凌迟的次年,贬在伊阳县(今河南省汝阳县)的他,被重新启用,派往江西担任按察司副使时,走马上任便马不停蹄到江西各地视察并主持修建书院和学校的背景下,于正德七年(1512)考虑赣西地区坐官船,走水路,从南昌出发至宜春(袁州)由东向西,过丰城,穿破迷雾,从赣(旰)江进袁河,从临江府(樟树市)向着新余逆水而来,沿途所吟《夜行旰江》《舟往临江即事》《赴新喻》《新喻遇薛子送赠二首》《钤山堂歌》等组诗之一。

《赴新喻》诗中所说的罗溪,亦是唐宋时期赣西古驿水道在新喻县(今渝水区)所设立的一个名称罗溪驿的驿站。这个驿站虽然置在今罗坊镇,但却冠以“新喻驿”。为何?因为当年的罗溪驿,不仅仅是从洪都府到袁州府转向长沙中间必经的夜宿水路最大驿站;更是袁河流域,从临江府至袁州府最大的鱼米之乡的粮仓与物集散地,当然,也是我的祖籍地。
罗溪驿,从古驿陆 道来看,它也是处在宋代新喻县城至临江军城的官道中间午饭午息地。据清道光《新喻县志》记载,这条官道从新喻县城东门(今渝水区政府今渝水区政府)出来,一路依次要经过六个铺舍,即石岗铺、顺化铺、阳冈铺、枧头铺、中梆铺和万安铺(此铺今归樟树市境内黄土岗镇)。而中梆铺,就是如今渝水区罗坊镇的清渝公路(又名清萍公路)旁边一个名叫邦甫的行政村(其村委会隔壁的陂上村亦我父亲出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喻驿设于县城东五十里的罗坊墟,因罗坊所在地唐宋时本称罗溪,所以新喻驿又常称为罗溪驿、罗坊驿。据《新喻县志》记载,“罗溪驿初在罗坊市,濒江二十丈,横阔十丈”。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罗溪驿才由新喻知县刘尧诲改置搬迁于县城云津门外,后来又迁到城内胡缑山下(今二中对面原胡氏宗祠边)。
新喻驿的地址,就紧邻罗坊墟的下寸村(古名暇邨,我胡氏北宋中书令迁罗坊始祖澹令公开基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梦阳是明朝十大诗人之首,诗风颇有杜甫遗韵。但他的这首诗,却跳出了杜甫的忧郁,全篇语气通俗易懂。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似乎猜测诗中所述是一年中深秋“树枯乌啼”的时节,诗人晨从南昌启暮抵罗溪驿,却并未在此泊船夜宿,而是穿过迷雾扬帆继续西行。“扬帆更前去,月夜不须迷。”尾联是诗眼,借景咏志抒情表达自己身遭打击心却依然壮志凌云。李大诗人虽没上岸浏览罗溪古镇,但诗中所描述船过罗坊驿下寸村畔的袁河两岸秋色,却让我们看到了500多年前的罗坊纯美的自然与人文风景。好一句“古驿屯云密,平沙没日低。”似乎为我故乡罗坊镇打造美丽乡村提供了原始生态凭证。


其实,罗坊驿作为赣西通往湘东著名驿站,更是文化的一个枢纽站,历史上还留下了许多过往文人墨客的足迹与吟诗作对。比如史志最早记录的是宋代诗人陈藻也曾留下一首《过新喻》诗,诗曰:
四顾茫茫水接天,远山如卧白云边。
马头忽看孤峰起,错喜乡关是目前。

陈藻是北宋末年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是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弟子理学“红泉学派”始祖被尊为“南夫子”林光朝的再传弟子,也是朱熹的师叔。他一生不仕,授徒不足自给,靠妻子耕织以为生。查不到他是何年何月坐船抵罗溪驿,估计也是应邀讲学,从福建进江西赴新喻讲学,有感而发吟下的诗句。“四顾茫茫水接天,远山如卧白云边。”此句,堪称古诗中描绘罗坊风光的金句。

新余是宋明朝理学的重镇,出了一批名震江湖的理学大师,如比朱熹成名早的谢谔。出现了两座思想高峰(谢谔与刘清之)、三大朱子门人(严时享、欧阳希逊、宋斌)和五位开馆导师(谢谔、刘清之、黎立武、梁寅、张春)与八宗理学流派的形成天下闻名的“理学旧名邦”。
我想,这份荣誉,应该与新喻驿的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系。

当然,这份誉称还有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的功劳,因为他数次路过新余并在罗坊驿留下了诗句和人文足迹。
那是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成名前的他,赴长沙讲课完后返故乡福建走水路过江西,从宜春坐船一路由西向东,过分宜,进新喻县城,探望同门师兄谢谔后,又在罗坊驿夜宿时,用一首七绝《宿新喻驿夜闻风铎》诗,记下了他夜宿罗坊的体会。诗曰:
倦枕欹眠到五更,却嫌风铎久悲鸣。
恍疑絺绤南邻夜,寒铁丁东客梦惊。

看来,那一晚,朱圣人好像并没有休息好。夜晚的寒风呼啸、风铎悲鸣,让还没壮志凌云的大学者的心里,总在梦呓中恍惚惊醒。

然而,《新喻县志》上却记载了他夜抵罗溪驿下船时吟的一首诗。诗名《题野人家》,诗云:
茅檐竹落野人家,只麽悠悠阅岁华。
田没把犁寒雨足,牧儿吹笛晚风斜。

此诗,可谓是朱圣人描写罗坊风景的最佳古诗。你看,在驿站的渡口边上不远处,有一户搭着茅草屋的人家。大人赶牛犁田,孩童田梗吹笛,好一句“田没把犁寒雨足,牧儿吹笛晚风斜”,朱子留在罗坊驿的田园诗,不输陶翁。

太多的人文轶事,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陨落在历史的硝烟里,隐匿在古驿站袁河两岸村落的姓氏族谱中。

如罗坊首姓我胡氏始祖村暇邨古村始于北宋乾德年间,历经37代105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由同一位始迁祖繁衍30余个村,人口超万人的胡氏聚居村落群。历史上人才辈出,一族"四进士、十举人、百秀才"。这里蕴藏深厚的建筑、农耕、乡贤、商业、民俗文化,建筑多系单体建筑,砖木结构,其间多为小巷或小街道相隔,明清建筑风格,祠堂式建筑结构,即两面夹马头形叠落山墙(风火墙)或四面封护墙,藻井、天花、花窗、门楣雕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考古价值。

可惜今年七月份我返乡,因时间匆忙来不去考察罗坊古驿道。期待着有朝一日,故乡的文旅与相关单位,能够邀请我重返故里,去做一次文化梳理。为家乡历史文化挖掘与人文宣传,尽一点晚年的义务与责任。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可以在罗溪古驿的下寸村,将散落在河边村中这些明清老宅,置换出来,打造成为一个4a的驿站古村,将历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源泉与动力!
————
刚峰:全国知名人文旅游作家,学者,网络大V。曾任《乡缘》杂志总编辑,撰写并发表过有关海南历史文化随笔二百多万字。著有:《琼北故事》《印象三亚》《天涯横呤》《心之旅》《我的台商朋友》《古塔密语》等书籍。擅长撰写城市地域文化随笔,欢迎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