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现在把一个会说好听话漂亮话的人叫高情商,但我记得以前这叫拍马屁。向来人们是鄙视的,如今一旦吹捧,那就连鄙视本身都懒得鄙视他们了。

此类人连舔狗都算不上,仅有摇尾乞怜的架子罢了。

会听话——能认真且仔细听懂别人话的人,才是高情商。

会听话和会说话,是两个级别的人。

会说话的人,处于被动,因为需要讨好,需要周旋,需要表现,不得已而说违心之言。要找补,才不得已说漂亮话。

会听话的人则不一样,他掌握着主动,他看透了说话人的心,听懂了说话人的话。则接下来他无论说与不说,都处于主动位置。

听懂了,看透了,他可以不屑一顾,不说话。

听懂了,看透了,他也可以简洁回应,而给说话者以知己的愉悦感受。

万事随他,不需要违心讨好,也不需要漂亮话找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最会听话的人,是汉高祖刘邦。没错,他最后当了皇帝,开创了唯一一个超过四百年的王朝,把我们定义为汉人。

最初,他一介布衣,是个小混混。

然而,短短五六年时间,他干到了皇帝的位置。

毛主席说刘邦是封建帝王中最厉害的一个。

刘邦是典型的不会说话的,用现在的标准,别说高情商,连有没有情商都是一个问题。

他动辄满口脏话,对人完全不尊重。大汉的庆功大会上,刘邦让大家总结成功的经验,大臣们竟然张口就说刘邦人不咋样,项羽人好——“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刘邦说话,张口闭口老子老子的,《史记》中,他对别人说话,“而公”“乃公”的字眼经常出现。“而”“乃”,都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公”,就是爹。

这不就是现在自称老子的做派么?

对部下如此。

别说骂脏话了,刘邦把人家的帽子都拿来撒尿。几乎所有人都说刘邦“慢而侮人”,既傲慢又粗言秽语让人下不了台。但绝大部分觉得这没什么,也有因此而离开他的,比如魏王豹,但很快就死了。

对老婆如此。

吕后请他御驾亲征,别派儿子去打仗,刘邦生气了,说早知道你们都是白眼狼靠不住,老子自己去(而公自行之《留侯世家》)。

对亲戚也是如此。

刘邦经过赵地,去自己的女婿兼赵王的张敖那里做客,蹲在地上骂过世的亲家已故的赵王张耳,导致张耳的门客要刺杀他。

即便如此,可是很多人都愿意跟着他。刘邦的很多人才是从彬彬有礼的项羽那里跑到刘邦处的。

比如张良。

张良最初是韩王的人。韩王跟随楚(即项梁项羽一派),张良就要去找项梁。

机缘巧合,他遇见了刘邦。

张良与人相交,不看对方能不能嘚吧,专看人家能不能听懂他的话。他曾经跟很多人高谈阔论,那些人都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就不搭理那些人。

张良跟刘邦说天书,《太公兵法》之类,刘邦听完,都说一个字,“好”!然后照办。

张良服了,说这是天才呀。就一直跟着刘邦,谁也不去找了。

再比如韩信,原本跟着项羽。上班没几天,跑了。因为项羽根本不听他说什么。

他去找刘邦,历经波折,终于和刘邦面对面坐下了。

韩信发问:勇猛、强悍、仁德、实力,这四方面,您跟项王比,谁厉害?

这话很傲,很扎心,也很没礼貌。

刘邦想了一会儿,说,我都比不了人家。

韩信大喜,一通分析说教,出谋划策,甚至还说了一句,我也知道你比不上,我也知道不咋样。

刘邦认真听完,竟然大喜。说按照你说的办。韩信从此为刘邦打了半辈子工,连最有机会当王而三足鼎立的时候,他都不愿意背叛刘邦,谁都劝不回去。

这还罢了,因为大家话都说得比较直接明白。

对于打哑语一样的话,刘邦也能听懂。

听完就说“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邦最重要的一个谋士郦食其(yi ji),本来是隐居河南不出的,来来往往几十波军队从他家乡过去,他都躲起来。

因为他打听了一下,知道那些将领都不会听话——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陆贾列传》)

即这些人老爱讲琐碎的礼节,你跟他谈论大事,他动不动说你态度不好,不懂礼貌之类;你跟他说实话,他就不高兴。因为他们爱听“高情商”的漂亮话。

直到刘邦到了陈留(在现在河南开封),郦食其屁颠屁颠的要见刘邦,因为他听说刘邦傲慢无礼,但能听懂人话。

人家劝他,说沛公(刘邦)不喜欢儒生,常对他们说脏话、大骂,还拿他们的帽子撒尿。

郦食其还是要见。

刘邦接见郦食其时很不用心,他找了两个姑娘捏脚,躺平了享受。

郦食其也不在意,只问了一句话:你是准备灭秦呢,还是帮着秦灭诸侯呢?

刘邦开骂了:看你个呆鸟穷酸奴才样,瞎了眼了?全天下都在反秦,你看不见?说的这什么屁话?

郦食其说:如果你的目的是聚合义兵诛灭无道之秦,不应当这傲慢的鸟样对待长者。

郦食其当时六十多岁了,刘邦四十多。

从年龄上说,也是老大哥,刘邦确实不对。

但最打动刘邦的是前半句。

诛秦,那就需要人才,还要立人设。至少你的人设是“义兵”,以“义”为旗帜,聚合人马灭无道秦。就像水泊梁山要打“替天行道”的旗子一样。

人设立不住,没人跟你干。

刘邦一个鲤鱼打挺就坐了起来,整理衣裳请郦食其上座。

他也不说话,就听郦食其跟他说。但凡郦食其说的,他都说好。当然,郦食其确实很有本事,见识极高。

郦食其一生为刘邦奔波,还把自己的家人都给刘邦当兵。自己最终为刘邦死在了齐国的油锅里。

另一个把全家人贡献给刘邦的是萧何。

他说话也打哑谜。

韩信没见到刘邦的时候,熬不住了,跑了。萧何去追他,所谓萧何月下追韩信。

刘邦生气了。但听说萧何又回来了。

刘邦一边笑一边骂,像是父母见到了在外游荡而归来的孩子那样。

萧何就解释,说我不敢跑呀,我是追跑了的韩信。

刘邦又骂人了,说扯淡,那么多跑的人,你谁都不追,追这个什么韩信?骗鬼呢?

萧何也很有意思,他不忙着解释。

他说:大王如果就想呆在汉中一辈子当个汉中王,韩信不重要;大王如果想争天下,韩信还得用。您看看,选哪条路?

刘邦不骂了,不笑了,很正经,却很含糊地说,我也想向东。

这其实是表明态度,而且已经在问办法了。

意思是,你有啥办法?

刘邦听完萧何的话,立即就追问到解决办法了。

萧何的却不说办法,意思是自己没办法,他说:用韩信,不然他还得跑。

意思是,韩信才有办法帮你东出争天下。但他也不直说。

刘邦说:看你的面子,让他为将。

萧何:怕是留不住。

刘邦立即决定:那就让他当大将,当总司令。你叫他进来,我现在就任命。

你看,这就是听懂了,明白人不说片汤话,直接就给你吃现实的定心丸。

萧何却不干,他说,这又不是过家家,你叫你儿子呢?就是因为你这态度,韩信才跑了。赶紧选良辰吉日,斋戒沐浴,筑坛拜将,礼数周到才行。

刘邦说,好!立马照办。即便他心里或许不太赞成,但面子已经给了,索性给到底。他绝不会说,萧何你这小子怎么蹬鼻子上脸呢!

再看看,萧何也没啥情商,前面遮遮掩掩,后面直言不讳,话说得其实挺难听的。

但刘邦不在乎你有没有情商,他只听话背后的意思,是不是与自己的志向、目的相同。

其余一概不扯!

一直扯情商,扯态度的人,轮到实际做事,都跟过家家差不多。

刘邦当了皇帝后,也是如此。人家骂他,他还笑。

刘邦有个老乡,还是个结巴,一直跟着刘邦。

这人从不拍马屁,完全没情商。

刘邦召开御前会议,想要换太子,其他人说话还搂着藏着,不敢过分。

周昌可不管,当着那么多人,面红脖子粗,唾沫乱飞,结结巴巴地顶撞,说你爱咋说咋说,我说不过你,但陛下要换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期期,是形容结巴说话的语气词,三国时邓艾也结巴,说到自己的名字,总“艾”“艾”的艾不下去了,所以形容口吃的成语是“期期艾艾”。)

连圣旨都不奉,当朝盛怒顶撞反对!这还了得?

刘邦却笑了,说看你那个死样。

周昌有次直接闯进去奏事,刘邦正在休息,怀里抱着戚夫人。周昌一看不对,转身就跑。

刘邦追上去,周昌跪下了,刘邦骑在人家脖子里,说,你看我是怎样的皇帝?

周昌脖子一挺,差点把刘邦放翻,嘴里骂:你他妈就是夏桀、纣王一样的暴君。

刘邦大笑。

当然不追究周昌。

因为,刘邦听懂了话后面的话。意思是,你如果沉溺酒色,不把臣子当臣子,灭国亡种就在眼前,不是桀、纣之主是什么?

周昌与刘邦的感情很好,他最后为刘邦的嘱托死了。

刘邦似乎不那么能嘚吧,不会高谈阔论,粗言秽语的,毫无情商可言。但与人相处,主动权总是在他手里。他自己没情商,他也不在乎别人有情商。他可以骂人,臣子骂他似乎问题也不大。因为那有何妨?他的目的不是计较漂亮话和情商高低。

生活里,领导高情商,说话滴水不漏,漂亮话很多,那大概率你的日子不好过。身边的人,高情商,漂亮话哄得你开心,那大概率你要失去除了听漂亮话带来的假愉悦之外的很多东西。

刘邦做的是大事,但平时生活里的事,道理也是相同的。

按:《世说新语·言语篇》中有一则关于邓艾口吃的故事,邓艾有口吃,每次说话提到自己时老是“艾、艾”连呼,司马昭故意戏弄他,便问:“你老是‘艾、艾’,究竟有几个‘艾’啊?”邓艾回答:“所谓‘凤兮凤兮’,还是只有一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