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谷曾经学过“苏字”,而且写得很相似。这一点,宋朝以后的书家都忽略了。若不相信,可以看看他四十余岁写的楷书《王纯中墓志》、行书《致赵景道书札并诗帖》,便知消息。

文献中也有证据。苏轼说:“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东坡题跋》卷五)如此说来,黄山谷书名的鹊起,是沾了“苏字”的光。杨万里也说:“予每见山谷自言学书于东坡。”(《诚斋集》卷九十九)可是,在黄山谷的文集中,见不到他“自言学书于东坡”的记录。是他自己隐晦,还是后人编文集时把这类言论删削了?但不管怎么说,书家谈及黄山谷的学书经历,不曾说他学东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黄庭坚楷书《王纯中墓志》(1087,43岁)

黄山谷结识苏东坡,大约在元祐初年入京任职秘书省之际,正当四十一二岁许。他学苏字或在说受到苏字的影响,应在此时。

黄山谷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并不看齐苏东坡。东坡是李太白之流,黄山谷却走向杜甫,而且是最早学杜甫诗法的。他写字却受了苏东坡的影响,四十余岁的几年间步趋苏字。大概人的心灵与诗更近一些,而书法上完成自我的路程漫长得多。

凡带有苏字痕迹的黄字,我以为都是黄庭坚谪居黔州(1095)之前,即51岁以前的书迹。对于自己中年的书作,山谷自评道:“自元祐末(1093)所作书帖,差可观,然用笔不知起倒,亦自蜀中归后书少近古人耳。”(《山谷题跋》卷七)元祐年间,正是他学苏字阶段,自称“差可观”,表明他学苏字有所成。黄庭坚习书也如米芾一样转移多家,但他不像米芾那样学到晋人贬唐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黄庭坚行书《赠张大同卷》(1100,56岁)

黄山谷写字最终要走自己的路,一如他写诗不蹈袭东坡的风格,才能显示自己的价值。所以他又说,元祐时期的字,“似非我笔墨”。(《山谷题跋》卷九)促使他自新的因素有大有小,有些小的细节不容忽视,比如他与苏东坡的执笔法不同,山谷双钩,东坡单钩;山谷高提笔,东坡捉笔低而腕著纸;山谷善于用笔锋,东坡习惯卧笔;山谷运笔的速度偏慢似涩,东坡运笔的速度快,如流水下注,自然天真。这些差别,由他们的书法形态就可以“破译”出来。

黄山谷的书法,开始称得起自家笔墨的作品,不论行书草书,大字小字,出现在谪居黔州之后到迁居戎州的三年间。可以说,在黔州的三年(1095-1098)是黄氏书法的转型期,在戎州的三年(1098-1100)是完成期。徽宗即位,他“蒙恩东归”,已57岁,按他享年61而言,已风烛残年,书艺却处于辉煌期。这时的黄字,与苏字大不一样了,以行书为例,东坡善作小字,山谷以大字见胜;苏字扁阔,黄字紧峭;苏字丰润,黄字清瘦。此是外观模样。其字的自家特点所在,是字势团聚,辅之以纵展的长笔画,今人多名之曰“放射状”。启功说黄山谷“用笔尽笔心之力,结字聚字心之势”(《论书绝句》六七),道出了黄山谷书法的妙处。

山谷的“自成一家”的经验是,离开时人,走近古人。写行书,离苏轼而取意《瘗鹤铭》;写草书,弃周越而师法张旭、怀素。黄字中长笔画的运用,还得益于观察物象、妙悟物理所获的启示,他说:“在黔中时,字多随意曲折,意到笔不到,及在僰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则能用笔。”(《山谷题跋》卷九“跋唐道人编余草稿”条)

虽然黄山谷改弦更张,但他论诗评书都推崇东坡,终生不渝。学苏字阶段,他在给宗室赵景道的信中说:“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软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为能择术也。”有人讥评东坡作书“著腕而笔卧”,“左秀而右枯”,“作戈多成病笔”,山谷辩护,此论“不识大体,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去世前五个月,他在宜州看到欧阳佃夫带来的东坡墨迹,书名已盛的黄山谷赞道,“东坡先生不解世俗书而翰墨满世”,“虽有笔不到处,亦韵胜也”。

黄山谷说,“二王”的变法精神,唐朝有颜真卿传其衣钵,接续颜氏者是五代的杨凝式,杨氏之后,是苏东坡传“二王”的心法。

以上文字录自刘涛《古今同观》。题目编者所加。

刘涛|1953年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中央美术学院,主要从事书法技法教学、书法史研究。著有《古今同观》《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版、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书法谈丛》(中华书局版)、《中国书法史图录解说》(与唐吟方合作)、《极简中国书法史》等。

编辑:兰风书社。

原文不代表书兰风书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兰风书社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