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次分享孩子学习的文章,留言区妈妈们都说我情绪稳定,其实也不总是这样的,比如前几天,我就“爆发”了一次。

起因是敲门了(自以为做到了尊重),然后推开房门发现小叶子没按约定学习而是在玩,就去问了问(自以为语气和善),再然后,孩子居然——露出那种很不耐烦的表情,还白了我一眼……

这,当下我的火蹭蹭冒啊,主要是心想,我咋的你了,你就给我摆臭脸?我这还没催呢啊!啥意思,非让我来点颜色瞧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面确实凶她了,暂时用大人的“权威”把她“批评修理”了一番,但我也是难受的,因为知道这种粗暴的老方法,伤感情,并不是真的解决问题。

而且那一刻我其实也不是个大人、而是变成了要和自己孩子争个对错的小孩子。

好吧,我的成人自我回来了,需要安静一会儿,也修复下关系,未来两天,我都尽量注意克制自己,不要看到啥不满意的就去提醒、就去催。

可没想到啊,这个“退出”的做“观察者”的过程,竟然让我有了新发现,我好像,找到了孩子有情绪、有压力、会对抗的隐性原因

听我慢慢道来哈~

晚上一般是爷爷骑电瓶车去接小叶子,他俩一进门,我首先听到的是,爷爷严肃地说了句,“叶子,书包不要乱扔,放好。”

不一会儿,奶奶出来了,对着正在翻课外书的叶子说,“你明天要穿什么衣服?先准备好,别等到晚上了,容易忘。”过了一会儿又说,“听到没有啊?叶——子——,回答我,忘了我可不提醒你了啊!” 语调明显严厉了些……

老公倒是没说啥,坐在沙发上看起来慈祥又安定,等时间到了8点半,他一进孩子房间,情绪无缝衔接、直接高了八度,“我刚才一直没有催你对不对?!你告诉我,你现在做啥了?”

还好他没有再借题发挥,说了这几句就停了,但我已经看明白了,如果此时此刻,我推开房门、温和地再问一小句作业的事儿,孩子只会送我更灿烂的白眼、浑身写满反感……

——因为我们家每个大人,都在和孩子“提要求”啊!

我仔细捋了捋我们这4个大人哈,我、老公、爷爷、奶奶,平时我们相处还是挺融洽的,基本没啥矛盾,也很感恩对方的付出。

但这里面有个前提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们的内在信念系统里,都有一个相似的价值观,就是“人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

爷爷主要是接送啊,贼勤快,家里卫生也搞;奶奶是收纳高手,东西能归拢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我和老公也是该自己做好的事儿,一般不撂挑子、不推脱给他人、也不给他人添麻烦。

可这些在一个人身上看似很“正确”、也很“美好”的品质,加在一起,就,有点“恐怖”了……

因为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认为理所当然、“我做到了你也应该做到”的“高标准”,也内化给孩子。

守时、有时间观念、做好收纳整理、保持干净整洁、生活自律、学习自觉……这不知不觉,就是N座大山、四大金刚“满汉全席”般的高标准严要求,在时不时暗戳戳地传导给孩子。

如果爷爷奶奶偶尔还掺和掺和催作业,我和老公时不时地还叨咕两句生活习惯……那,真是灾难片了……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和老公分别和公公婆婆做了沟通,邀请他们在系统的角度看看这个事儿,确实是这样。

有时候家人也是在相互照镜子,自己“凶”的时候不觉得,看别人“凶”的时候更明显,哈哈。

那么共识主要就是:

明确分工

我和老公没有出差时,爷爷奶奶都不过问学习,我和老公也会克制,需要时,带着轻松好奇的能量提问、提醒。

怎么提醒对孩子来说是舒服的、有效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睡前和小叶子的聊天里她提到过,就是轻松欢快地语气问,“宝贝,今天有啥作业吗?”她还惟妙惟肖地说,“然后我就会,‘哦对对对对’……”

也就是,真的是问,而不是质问

言行一致,注意自己的“非语言信息”和“潜台词”

不要觉得自己语言上没有批评、态度温和,就是真的和善了。

我通过观察家人,还有自己“照镜子”意识到,前面说的推门的那一刹那,我其实是看到孩子在玩、内心就开始不爽了,语言是克制了,但表情早已暴露了我的愤怒……

而且仔细一琢磨,推门前的一瞬间,我在想些什么呢?有没有点“要看看你到底在干嘛”的“潜台词”?

最近我有学习“戏剧表演艺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老师讲到了要去妙用“潜台词”,因为怀揣着什么样的潜台词,你的表情、动作、身体语言,都会传递相应的信息。

所以准备和孩子对话前,可以停一停,想象用正向的“潜台词”灌满全身。

比如“无论做什么都是可以的、欢迎的、是有道理的”,“我是真正的好奇、关心、爱她”……等等等等。

不然,带着“抓包”“我就知道你在玩”的潜台词,孩子才不傻呢,能敏锐地觉察到咱们的能量:)

平时多给“亲情账户”存款

没有一个家庭,能保证一直好脾气、没有发火的时候,但为什么有的哪怕发了脾气,也还是不伤害关系、在这些事情上可以一家人有商有量呢?

那是因为我们的关系和情感,都是有“账户”的,就像银行一样,批评、生气、发脾气的时候就像取钱,而平时,要多多存钱呀,才不至于取空了。

平时一起玩玩桌游、聊天、拥抱、互动游戏,周末一起看个电影、演出展览、去大自然走走、吃顿大餐,这都是在创造连接时刻、一笔又一笔地存钱呢。

好啦,今天就写到这儿了,希望能够创造一个小觉察,也不要忘记了,除了家庭成员多、可能带给孩子的压力,其实孩子自己对自己、以及老师对孩子,也是有要求的。

我们需要的,就是去平衡这个度,可以提要求,但也要让家里有出口、给到孩子涵容和表达的空间,不然,就真的透不过气啦!

今晚回家,就试着和家人一起,照照镜子吧,玩玩“闭嘴”的小游戏,看谁最先“忍不住”。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