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钉下第一根护桩是在2009年年末,距今过去了14年。

14年里,我国坐实了基建狂魔的称号,全国公路桥梁总数从62万增长到了103万,发展可谓迅速。

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先于港珠澳进行讨论的世界级工程却至今没有动工。

从香港富商胡应湘提出修桥算起,当初为了打下港珠澳大桥的护桩,设计师们前后花费了26年时间去反复论证。

而至今仍未动工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讨论时间已过去了3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1年的拉锯

烟台和大连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计划中的连接点。

从地图上看,两座城市相隔并不遥远,只有170公里。

可这段路途一但化作实际,两地的距离便变得遥远了起来。

乘坐火车需要20个小时、开车走高速需要12个小时、乘坐渡轮需要6个小时,短短的一百多公里的直线距离能让两岸相望的人们深切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整整1500多公里的绕道,实在太远了。

1992年的时候,柳新华、戴桂英等前辈便打算抹去这段距离。

可他们的设想一经提出便受到了诸多质疑。

这些质疑声不是凭空而来的,通道建设难度大、修建地理环境复杂等等都是原因。

日本青函海底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在世界海底隧道长度领域位列前二,可它们的长度也仅仅是50多公里的级别。

而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计划里,它的长度将长达125公里,是前两者之和还要多。

同时,渤海地段的复杂地质环境也让开通天堑成为难事。

位于郯庐地震带让此地包含了海底沟谷、风化深槽、活动断裂带等等复杂地质条件,同时平均水深25米,最高水深达到86米的差异也让此处变得险峻。

除开修建难度一事,生态环境也是人们需要考虑的一环。

山东长岛县有一种特产叫海菜包子,当地人肖楠家中便以此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特产的海菜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以至于被称呼为“环保菜”。

谈及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计划时,肖楠说道:“长岛的人可能更希望(跨海通道)建起来,因为交通更加方便,但是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对生态环境肯定有影响,生态环境一旦受影响,岛上的渔民如何维持生计?”

肖楠的担忧并不止于此。

长岛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必经点,可同时,它也是我国三大候鸟迁徙的路线之一,每年从南到北有超过200多万候鸟需要在此休息以图远徙。

当两岸通途打开的时候,这里多出的那些不自然产物将对候鸟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反对质疑的声音在长达31年的时间里从没有断过,可到了最后,国家仍旧在2021年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列入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之中。

这代表着,这个能省去1500多公里的通途是国家在21世纪中叶前必须完成的任务。

通道不只是通道

烟台不只是烟台,当它成为连接两岸的关键节点后,它的名字便代表了许多东西。

这个位于低山丘陵的海滨城市,在山东省这个老鹰轮廓里正在鹰头的位置。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绵延的海岸线将蓬莱阁、养马岛等等风景,2018年的时候,有8001.34万人次前来烟台。

可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人间仙境的地方,却是一个交通末端。

位于山东的东北角的它,需要饶过一整个C字形大湾才能与辽宁、上海相连。

“从烟台出发,想去的大部分地方,都会要求前往济南转乘。”

秦立夫在2013年毕业后便在烟台工作,18年时自己做起公司在当地扎了根。

作为本地的商人,烟台地理带来的阻碍让他极为难受。

创业初期总得跑订单,可这里的交通不便却平白给他添了许多额外差旅成本。

每次他要出去谈生意,都需要先坐三小时车去济南,然后再转乘

常常到了北京或者上海的时候,天色已经晚了下来,只能住宿一晚第二天再去与人商谈。

去路艰难,回途也不易,每次回烟台又得再多花费半天时间。

“这往返之间造成的时间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如果我的公司设在济南,很多业务都能够在当天谈完,并且在当天往返,这就能提升工作的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地职员杨金铎也因这份地理环境而困扰。

在他还是大学生时,便因地理遇见了两难选择。

“深圳有家电子产品公司让我去面试,但因为当时烟台没有高铁,列车票也非常紧张,因此没能赶往深圳进行面试。”

这一次困扰最终让他进入了烟台一家纺织企业外贸部工作。

留在本地的这些年里,他发现这份困扰不是独属于他的。

因为地理困境,杨金铎所在的公司不能利用好对岸东北的优质劳动力资源,在进行纺织生产时难以降低成本,于是只能将生产地搬去济宁、潍坊等山东西部城市。

“东北的劳动力资源非常充足,我们把工厂开过去后也能够为当地带去更多就业岗位,但现在我们把原料运输到那边加工还是要绕一个大弯,运输成本太高。如果烟台和大连之间能够建立起海上通道,这一路程将大大缩短,助力东北劳动力资源的利用。”

烟台的困境也是对岸大连的困境。

易居是许多人对大连的看法。

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曾在《忆江南·大连 其一》中写道:“大连好,浅画自成图。一径绿阴通夹道,万山深处出平湖。”

温带季风气候与沿岸海洋的气温调节让当地冬夏皆宜。

“如今,大连已经被打造成了花园城市,公园特别多,槐花也特别多。”

2017年的时候,大连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便达到了11.3 平方米,森林覆盖率则是41.5%,林木绿化率更是到了50%。

因为是国内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在东北经济发展属于前列,被称为北方香港,然而这个香港却从来名不副实。

阻碍大连更进一步的元素便是交通。

哈大高铁、沈大铁路等重要线路连通了大连,可位于交通线尾部的大连却三面环海,只有一处陆地可供进出。

如果一个大连人想要离开当地去北京,那等待他的将是途径山海关绕大弯,先东北,再往西,再南下的复杂轨迹。

虽然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等设施稍微缓解了当地的交通不便,可乘坐飞机往返烟台和大连之间仍旧需要一小时左右。

于是,渡轮成为了另一种选择。

海的另一边

从大连到烟台,渡轮成为了一种更日常的选择,可这种选择仍旧有许多无奈。

“但海上与空中交通经常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

藤希是大连本地居民,父母分居辽阳烟台两地,他说虽然母亲常常坐渡轮、飞机来到这边,可也会常常遇见停航、停船的情况。

“像遇到台风天气,轮渡飞机都停航,最终只能选择乘坐高铁过来,非常耗时。”

老家在山东的王立军也有类似的困扰,他每次回老家都会抱怨当地的交通太差。

“作为一名大连市民,我非常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烟台与大连间的跨海通道建立起来。这不仅是有利于两地人员的往来,更可以辐射并带动东北经济的发展与振兴。”

渡轮是许多大连人去往山东的第一选择,两岸的相连省去了1500公里的绕路,通行时间只需要6小时左右。

可轮渡的运量仍旧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艘轮渡每日在渤海往返,连接起两地的民生与发展,一号渡轮能运载50辆重载铁路货车、62辆55吨重滚装汽车、14辆小汽车和716名旅客,可几乎每天都处在满员状态。

张维升是山东人,但大学毕业后便去了大连工作,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直做到了放射科主任医师。

地位与金钱,他都不缺,可每次过年依旧会觉得困扰。

“因为家中老人都在山东,过年的时候我会把他们接过来,除了节假日,平时也会有往返需求,人和车一同乘船费用还是挺高的,一次要将近2000元。”

除了张维升这样偶尔感叹的人外,日常乘坐渡轮往返两地的卡车司机也觉得很是不便。

“成本较高,实际可获取的利润不多,但可选择的交通方式比较单一,暂时也只能如此。”

交通不便的大背景下,自然灾害也始终对通行两地的人虎视眈眈。

渤海海峡有一个别称是“中国百慕大”, 大舜号海难在1999年惊起的惊涛骇浪也在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潜藏的危险。

每到冬季,只要遇见大风天气,轮渡便只能停航,台风、风暴潮等极端天气更是让通行者不敢越雷池一步。

两地的困境切实影响着当地甚至全国的发展,跨海通道便是破局点。

在国家计划中,渤海湾跨海通道全长约125km,横跨两岸的路途将让曾需奔波1500多公里的出关之旅变为仅需1小时的坦途。

在跨海通道带来的也绝非只是时间上的节省,根据两地通行量计算,在通道建成后,我国每年将在地区交通上节油100多万吨,相当于节省了一个中型油田的产油量。

同时,在打通两地阻塞后,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将被彻底盘活。

环渤海地区占据了我国原煤产量的5成,其余原油钢铁也接近4成,可谓我国的心脏,地区物流量十分庞大,但因为缺少了东北直达山东的路途,即便有京沈、京通等铁路线路,如今北面出入关负担依旧过大。

振兴东北一事将在渤海海湾跨海通道建成后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1850年英国在苏格兰福思湾建起铁路轮渡至今,人类修建跨海工程已有了173年的历史。

杭州湾大桥、胶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跨海工程的成功都让世界目睹了中国的实力。

可从修建渤海通道依旧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

当初日本在修建青函隧道前一共进行了80余年的反复调研论证,绝对安全是修建跨海工程的必要要求。

在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规划中,“三个阶段”和 “四个方案”已经成文。

前期的“烟大”公铁轮渡与中期阶段的蓬莱至长岛段跨海试验工程都已经在实行,长期阶段的通道总体建设阶段则是未来国家重点关注方向。

如何修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四个方案给出了不同的建设方向。

全桥梁、南桥北隧、全隧道、真空管道,四个方向各有优劣,不过南桥北隧方案在技术、成本、效益等角度占据优势,是目前计划中的主流方案。

南桥北隧即在南部依托庙岛群岛作为链接点,依靠建设岛链来完成前期工作。

前期修建蓬莱—长岛跨海大桥连通烟台与群岛,之后再以砣矶岛、大钦岛或北隍城岛等地作为桥隧节点,一路修建海底隧道至大连老铁山西角。

因为该方案以基岩岛为桥墩,所以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较低,而且分阶段的修建,可以阶段性回收成本,对海洋地震、地层失稳等自然灾害也有更好的抵御作用。

在2019年2月的时候,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便已纳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多个国家地方文件之中。

之后5月,更是借着港珠澳大桥去年的通车将此提上日程。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以93岁高龄在上海发表演讲。

在第八届国际桥梁与隧道技术大会上,老院士表示课题组现已完成渤海湾跨海通道方案的战略性规划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初步预算约为3000亿元。

2022年,烟台海事局发布了《关于划定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钻探施工临时安全作业区的航行通告》,该通告表明,政府已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区进行了钻探勘探检测。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渤海海峡通道便会打下第一根护柱,正如港珠澳当年那般。

信息来源:

中国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尚有难题待破》

财经网《渤海湾跨海通道项目已报批 初步预算3000亿》

澎湃新闻《记录中国|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烟大相连的盼望与期待》

举报

评论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