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9月7日讯(通讯员 杨雄春)初秋时节,蓝山县云冰山五号哨所,秋风阵阵,雾气蒙蒙。一位老兵在新兵搀扶下步履蹒跚地爬上哨所,满目沧桑。

“老班长,哨所和50年前一样吗?”

“变化可大喽!”老兵抚摸着山顶哨所的墙壁,饱含深情。

老兵名叫张文彪,今年69岁,来自广东佛山。50年前,张文彪还是毛头小伙,意气风发,向往军旅生活。入伍后来到蓝山,成为五号哨所的一名守哨战士。

50年后,张文彪和10余名当年守卫五号哨所的老兵相约再聚首,重返哨所,畅叙当年守哨战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兵为蓝山县武警中队的战士讲述当年守哨故事。

哨所锻炼吃苦精神

云冰山五号哨所位于南岭山脉葫芦岭,海拔1200多米。为巩固湘南地区防空力量,1962年,五号哨所应运而生。

50年前,山上没有通公路。张文彪和战友每次上哨所,需走挑盐古道,翻过东边岭、葫芦岭两座大山,一守就是半年。

“这里是当年一号营房的位置。”张文彪指着哨所附近一处开阔地介绍,“营房用剖开的竹子做瓦,竹排当墙,点的是煤油灯。夜里风大,冻得要命,只能用炭火取暖。”

取水,是守哨战士每天的必修课。从哨所往山下方向100来米,半山腰处有一处泉眼。张文彪和战友们每天沿着陡峭的山路来回穿梭,用木桶挑水。

一名刚到哨所的新兵生得黝黑壮实,自告奋勇要去半山腰挑水,称一口气能挑上来。挑着水刚走了不到一半路程,立马头晕脸青。跟在后面的张文彪马上上前接过水桶。

艰苦的生活能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质。在哨所翻山越岭挑水、挑米、挑柴、挑菜,张文彪练出了一副结实的身板。同战友下山接力挑生活物资,张文彪硬是没掉过队。

高寒地带苦中有乐

在五号哨所,除了守哨外,烧炭是战士们的另一项任务。

地处葫芦岭高寒地带,五号哨所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往往立秋过后,哨所的夜晚就开启了寒冷模式。12月中旬,山下还没看到雪的影子,哨所上早已是冰天雪地。

战士们需要每年春夏烧制2000公斤木炭,作为哨所上的御寒物资。71岁的杨定国是当年较早上五号哨所的老兵之一。

“1971年6月的一天,我们在山上搭建炭窑,突然窑体坍塌,我和一名战友被困在里面,动不了。战友们用手扒,把我们从窑洞里救出来。”站在哨所旁,望着眼前连绵的群山,杨定国的思绪飞回到52年前,心中波涛汹涌。

“当年哨所上的生活,会不会很枯燥?”蓝山县武警中队的00后新兵陈志洋好奇地问。

“哨所能听收音机、打篮球,还能看上电影。”杨定国介绍,52年前的8月,哨所有一次在操场上放电影,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把银幕刮到了山下。战友们把电影机转移到营房,用白墙当银幕,才把电影看完。

军民携手亲如一家

云冰山五号哨所二号营房,室内外修葺一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几年,蓝山县修通了上五号哨所的旅游公路和游步道,每天上哨所研学、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推开营房大门,68岁的老兵李显昌眼里回忆满满。

“这里当年有一台手摇电话,墙上挂着记录本。这边有台带天线的收音机,可以收到很远的广播电台。营房后面有半个篮球场,我们经常在那里打球。”李显昌比划着,思绪回到了那个巡逻守哨的热血年代。

云冰山五号哨所,海拔高,气温低,山上种菜困难。哨所的生活物资,大部分需要从县城挑上来。下山挑菜、挑米,成了李显昌和战友们的生活日常。

从蓝山县城到五号哨所,近40公里山路。蓝山中队的战友先把干茄子、干竹笋、剁辣椒、猪肉、大米等物资备好,送到浆洞瑶族乡附近的箭岭一带。李显昌和战友们下山接物资,挑到小牛皮河村,再由另一班战友接力挑上山。

上山下山、巡逻走访,守哨的战士们和茶源坪村老百姓逐渐熟络。

每次下山,战士们带上理发剪,上门帮村民理发、挑水、打扫院子,农忙时节下地插田助农。村民们则煮好香喷喷的腊肉,邀请战士到家里吃饭。每年收了新稻,村民们不忘给战士们留出几担,碾成米送上哨所。战友和村民,越走越亲。

1975年11月,随着国家防空能力增强,五号哨所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撤销。近年来,蓝山县成功申报五号哨所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州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点,着力打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

“在这些老兵身上,我们看到了当年革命军人在恶劣环境下能吃苦、勇奋斗、敢拼搏,捍卫国家安全、守护万家灯火的奉献和担当。”蓝山县人武部干部吴令军在准新兵即将启程奔赴军营之际,组织新兵参观五号哨所,开展入伍宣誓,引导新兵继承和发扬老兵守哨精神,立志成为新一代保家卫国的栋梁之材。

“老兵在五号哨所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产,值得我们永久学习。”蓝山县武警中队指导员辛雨泽组织新兵同老兵重访五号哨所,开展“一个哨所两代兵,共聚蓝山话强军”观摩活动,听老兵讲述五号哨所红色故事,推动守哨精神在武警官兵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