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的故事背景是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随后核物理学家开始利用中子撞击原子核进而发现了链式反应的核裂变,这也宣告了人类打开了一个新的“潘多拉魔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类正在进行的一个事件就是:日本向大海排放核污水,某种程度上,排污事件恰巧呼应了《奥本海默》这部电影的现实指向:当初的核能利用,从道德层面、政治层面、精神层面都在重塑整个人类的进程,但是却没人能够肯定,这个进程是否一定具有正面意义!

“潘多拉魔盒”当然只是一个比喻,就跟一把菜刀同理,它可以成为厨房的一个便利工具,同时可以成为凶器,端看如何使用。

多维度、丰度浓缩以及临界点,这些核物理学术上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与诺兰构思电影的思维与手法完美对应,最后也产生了一场当量奇大的爆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奥本海默而言,“原子弹之父”成为名片,被怀疑、被审判则是他的命。

电影选取了好莱坞的传统艺能【打官司】作为讲述模式,造原子弹的过程相当于重要的客观证据,证明奥本海默的一生虽然相当纠结糟烂,但他是一位对人类和自己内心极其坦诚的“普罗米修斯”。

沿着这个故事主线往前行进,主要的人物交锋必然会围绕【保密】vs【泄密】递进式展开,然而诺兰的高明之处在于:人类的自私才是世界的真相,自私早就毁灭了这个世界,这就比单纯地讲“奥本海默究竟有没有泄密”更触及灵魂。

当我们已知一些确定的历史事实时——比如原子弹一定会爆炸、泰坦尼克号一定会沉、武王一定会伐纣成功,如何在这个既定事实之外,为人物赋予更动人、更震撼、更意想不到的新目标,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

电影的前三十分钟与冗长的听证会以及巨量的对白、台词形成强烈反差,相信会有人不适应,然而你永远可以相信诺兰,只要他没有尝试政治正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电影,我们同样可以相信:正在发生的日本核污水排放,可以说无关政治立场,它关乎的是人类文明、关乎的是人性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