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利率调降频繁。先是各大银行调降存款利率,现在央行也开始行动了。6月14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9%,比前期中标利率调降10个基点;6月15日,央行以2370亿元超量对冲2000亿元一年期MLF到期,中标利率为2.65%,同样较此前的2.75%调降10个基点。

很显然,5月份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在恢复之中,但复苏力度尚欠强劲,所以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应当理所当然。但是不是有了降息就足够了?这是个大问题。

有人认为,货币政策是短期政策,尤其是在经济下行过程中,企业投资动力较弱,所以货币政策的积极很难起到效果。这就是所谓货币政策“软绳子”理论,用这根“软绳子”拉住经济过热,一拉就灵。但用这根“软绳子”去推动经济,推而不动。如果M2持续较高增长而依然无法拉动经济、挺高物价,那这样的情况甚至会被定义为“流动性陷阱”。

这样的观点理论上说没错。但也必须意识到:恰恰是因为这一特点,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它不再是短期政策,而应当是中期政策。换个角度就是说: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必须体现得坚定不移,让市场充分意识央行扭转经济预期的坚定意志和信念。

实际上,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在其近期出版的《21世纪货币政策》一书中就讲述了一个深刻道理。利率不是利率,QE也不是QE,它们至少不能被简单定义为所谓货币政策工具,而是“市场预期管理工具”。该书从头到尾都在论述一个事实:央行应当如何看待和利用货币工具,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如何坚定不移的坚持货币政策方向,以彻底扭转市场预期,直至各项经济数据充分显示出积极变化。

应当说,2019年之前,美联储货币政策是成功的。大量注入长期基础货币的结果是M2增长率不断下降,以致美国并未出现恶性通胀。但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美国出现了“流动性陷阱”,因为长期、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并未引发通胀,也未使经济增长出现较大改观。但是,从2009年到2019年,10年看下来,美国的经济增长状况如何?就业率如何?数据已经摆在那里。

为什么没有发生通胀?因为长期基础货币注入压低了M2增速,M2增长适度当然不会发生通胀;为什么美国经济增长修复?因为长期基础货币注入后,股市获得充裕的长期资金支持,而海量的股权资本融资修复了美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而充裕的股权资本又焕发出企业巨大的创新活力。与此同时,企业创新活力又很好地支撑了企业股价,消除了股市泡沫。这是何等重要的良性循环。

美国这个过程,中国央行是否应当认真研究?如果货币政策总是“见好就收或蜻蜓点水式”的短期行为,那市场又如何充分摆脱不良预期?以民间资本投资增长为代表的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又如何获得提升?所以,对中国而言,货币政策恐怕不是降点息那么简单,而是要从转变思想观念上入手,以长时间、不断、定量投放长期基础货币、同时压低货币乘数的方法,即保持M2合理增长并抑制通胀,又能以长期资金充裕让实体经济真真切切感到金融宽松。而绝不是把眼睛盯着金融机构,只关注银行流动性是否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