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钤山渝水轶事 展示新余人文精髓
————
文/图 刚峰

题记:上期说到,南宋淳熙年间大儒朱熹在乡贤谢谔陪同上登上虎瞰山,面对正南方向的鼎山,仰天俯地,发出了:新喻有“五星奠位,必有贤者出”的谶语。详情解读了,位于县城文庙魁星角五十里开外的鼎山,是士子们读书登科摘魁的朝山秘闻。古人所言的“鼎山”亦是现在的良山。本期将带大家走进良山,来探秘一下,隐匿在山中的黄虎村、天柱峰、鹊桥村等古村名山名桥的人文轶事,来解读一下,陨落在山坳中风水堪舆与故事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良山本名叫周宇,爬车进山成回忆
少小的时候尚不知,古人书本中的鼎山,就是我们孩堤时经常去砍柴的良山。那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尾与70年代初,我跟着表哥们,爬上新余开往周宇的小火车,登上穷山僻壤的良山砍上一些柴火,背在肩上,然后又爬着火车回到县城。

那是一个物质极为贫瘠的年代,我和长我几岁的表哥和他的同学们,将砍来的沉重柴火搁在周宇火车站等待小火车来的时候,望着江西钢厂那高耸的铁炉与热闹喧嚣的周宇墟市,一个10岁左右的少年对前途的渴望与饥饿难熬的迥迫,迅速浮在我的眼帘,一愰半个世纪至今难以忘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与良山的缘分,不仅仅止于我少年的回忆。依稀还记得在我读高一的时候,父亲在寒假时,就把我送进了罗坊民工队,放在江钢做民工,推土方。记得寒假结束后,我将回县城时便与同住在工棚里的几位民工大哥们一起,在周宇的一家相馆合了一张影,这张照片我保存至今,见证了我与江钢半个世纪的缘分。

少年的我,尚不知道父亲与江钢的缘分,长大后才得知,原来父亲参与了新余至周宇小铁路的建设。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父亲是江口大坝(今仙女湖)民工团的政委,大坝合拢后父亲率领上万人的民工队伍,又浩浩荡荡修筑起了新余至周瑜铁路。这条“新周铁路”,始建于1961年,系江西钢厂和良山铁矿专用线。北接浙赣铁路,长22公里,沿着一条古驿道,途经沙土、珠珊、良山三个乡镇,小火车从新钢站直达周宇的江钢厂部。因周宇又是良山镇所住地,故,周宇一名,一直在我少小的记忆里铭刻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鼎山,一直是渝南五十里山峦的官名,史志有载,族谱有记。名称的更改,是因1957年,江西209地质队在此勘探出了丰富的铁矿储量,并随后在此设立铁矿厂。因此山含锰铁且品质非常良好,故,以“良山”命名。“良山铁矿”与江西钢厂就此诞生,“良山”便替代了“鼎山”。

然而,周宇,是当时良山镇所在地,也是古时鼎山丛中最大的圩市,又作为江西钢厂厂部,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繁花似锦,竟能有“小上海”之称。
此地为何叫周宇?名称有何来历?折射着什么人文背景?
半月前,我在渝水区委宣传部的同志陪同下,驱车来到良山镇采风。在镇干部的协助下,通过查族谱,访老人,考古迹,终于弄清楚了名称含义与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周宇圩是因周宇村而发迹的,可周宇村却不姓周而姓李。
周姓不只是古邑新喻县的名门望族也是渝南六十里的大姓。清道光年间的《新余县志》清清楚楚记载,良山镇历史上所出的三个进士都姓周为同一门,且都出在天柱峰下的周家村。进士及第时期,兄周三省为南宋开庆元年(1250),弟周三异为南宋咸淳四年(1268)特奏状元。三异之子周自强,为元朝泰定年间出仕,任江州路总管。

天柱峰为县志所载的天柱冈,属于现在的白沙村委会管辖。我请镇上小曾特意赶到周家村去拍了几张照片。可惜,时过境迁,此时的周家村早已没有宋朝时的书声朗朗,作为天然文峰塔的天柱峰下的周家祠堂,再也找不到周氏先贤的人文古迹了,处在古驿道边的周家村,许多先贤早已远迁他乡。只有让小曾从村长保存的周氏族谱里,依然可拍到周家昔日的辉煌!

(天柱峰下的周家村)
名门望族的天柱峰下周家村的周氏先贤门到哪里去了?跟周宇圩没有关系吗?我请小曾赶到周宇村,拍下村中大姓李氏族谱,果然没关联。
从《周围李氏族谱》得知“周宇”一名,是李氏一位人称“国纲公”的祖公,从寨里迁至于此而得的名。时间大约在清朝。这位开基立村的祖公,见此山坡四周被山峦所围,风景秀美,且有条环绕小溪乃风水宝地,便在此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并以“周围”命名。因此地正处古驿道交通要地,南来北往的人们纷纷在此交易,久而久之便衍生为“周圩”(圩为闹上,俗称当闹,指非常热闹的地方)。后来,“周圩”一名又改为了“周宇”,至此,“周宇”一名一直沿用至今。

李氏族谱记载的很清楚,但我却有一些生疑。若周宇圩只发迹于清朝,那宋明时期的圩市在哪里?因为古时的鼎山当今的良山所辖的山区,是新余,宜春、通往吉安和峡江与新干等五县交界地。早在唐朝时就有大姓迁入居住。如我手头上掌握的最早迁入此境地的胡氏而立的界头村,乃唐朝从长沙迁新余最早的胡氏村,谱称“界头胡氏”。其胡氏祠堂被誉为喻南第一祠。

其“界头”一词指的就是新余的头部。可惜这个村的胡氏在宋朝时又陆续迁回长沙和各地。我曾特意去此村看祠堂,虽然,小村早已没有胡氏首村的繁景,但胡氏祖先耕读传家,不可能不参加集市贸易。有村就有集市,从这点可以肯定,良山的圩市肯定早于清朝。
特别是作为良山大姓的周氏,南宋就出过进士,其先祖也是北宋从吉安泥田迁入,但乃供奉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为先祖,“周喻”与“周宇”,虽字不一,但音相同,两者有何关联?待考。
二,鼎山乃为朝山地,名贤齐集黄虎
朝山就是文人心中的文山,从古代的堪舆学来看,几乎每一座城市的学宫都背有靠山正南面对着朝山。朝山,就是一块地域龙脉的少祖山,是文人心中上对魁星,下嵌文脉之祥瑞文山。故,一般在朝山下面都建有书院。

位于新喻古邑孔庙和学宫,正南面五十里的鼎山,从古至今都是新喻读书人的朝山,史志有载,朱熹有言。既然到了良山来采风,那必须的,就要去看一看,良山名称的前世鼎山。

鼎山在哪里?《新喻县志》康熙版记载曰:“鼎山,县南五十里,尖耸干宵,邑以之为天马,复为火星。南一面为峡江境,顶有泉,常不竭,泉之伴寺,曰鼎泉寺,之伴有田数亩,山腰瀑布如练,宋尚书谢谔曾读书其中,有猴王听讲之异。”而道光版的《新喻县志》就记载更详细,说:“鼎山,在县南五十里,高耸峻拔,取象余火,因以鼎名。是为邑南镇山,其山有泉悬岩飞泻,灌山腰田数十顷。伴有鼎泉寺,宋尚书谢谔读书其中”。

两个版本都沿袭了朱熹的“五星奠位”之说,把围绕新喻地域的东百丈峰、南鼎山、西钟山、北蒙山、中玉几山当着镇山。且都指出山了中有鼎泉寺,“宋尚书谢谔读书其中”,那么,由此可推断,鼎山一定有书院。朱熹来新余看望谢谔是在南宋淳熙年间,那时候谢谔已40多岁了,早已经进士及第了,那么也可断定,这个书院宋朝时候就已经有了,且一定很有名气。可当我询问陪同的本地干部时,他们都不太清楚,只是告诉我鼎山下面有一村名“黄虎”,于是我们便驱车来到了此村。

村支书不在,村干部陪我扫村。沿着一拢一拢的山坳,我四处巡看。民宅村舍虽没改造,但红砖黛瓦各类农舍,依路两旁高低起伏的山坡上而建,倒也有一些错落有序的别致。村庄很宁静,也古朴。周边山峦叠障,翠竹阵阵竹涛悦耳;柑橘林林梯田缠绕,池塘层层荷花盛香。村内有牛形井的铭文和泉水的甘甜,村外小溪上一座古桥仿佛穿越古今。这座小村,让我觉得有了一点世外桃源的幽寂。

此村为何叫黄虎村?回到村委会登上二楼远眺群山,村干部指着我看,村中的这座山因山形似虎叫黄虎,村因山而得村名,远处的那座山叫黑虎,归峡江管。鼎山就是我们村后那座最高的山,山的北面对县衙,山的南面半腰下,就是我们黄虎村。山腰中曾有一座鼎泉寺现毁,书院就建在我们村边,曾有一座楼名叫“皆山楼”。族谱上记载了很多名人贤士在此,教书育人并吟诗作对。

我一听大喜,赶忙请她请出族谱。经她电话请示在市区开会的村书记同意后,我终于缓缓地打开了这本《喻南黄富龚氏族谱》。初读一篇后竟然大惊:原来隐匿在鼎山南面山腰中的这个龚氏小村,竟然是是历史上宋元明时代的喻南望族,其族谱重修序文中,有很多历史名人作序并贺楹。其中就有明朝永乐大词典主笔内阁首辅吉水人解缙作的序文。文中直言解家与龚氏家族是姻表亲。

并且,龚氏族谱明确告诉我们,黄虎村的原名叫黄富村,名而来是取决于开基公是当朝一个风水大师,运用“黄富而青贫,赤衰而白绝,唯五色之氤氲,乃绵绵后杰。”这诗词中取前“黄富”二字命村名。
更让我惊讶的是,朱熹和谢谔都曾在村中的皆山楼书院讲过课。还有谢谔的理学嫡传弟子章颖、曾棨等名士,都曾在这里当过老师。章颖,新余四眼井章家人,史称他文武双全。南宋孝宗皇帝称其文似陆贽。文,颖为万言书附驿以闻,礼部奏名第一,孝宗嗣服,下诏求言;武,以会宜章寇乱时,当郡僚相继引去,颖独留,寇平,郡守以功入为郎。而曾棨,就更不得了,这位江西永丰人,竟在明永乐二年高中状元,并协助解缙一起编纂《永乐大典》,其草书雄放,以晋风天下闻名。更让我惊叹的是,还有继谢谔之后,撑起新喻作为全国理学名镇的顶尖理学大师梁寅。这位新余下村镇人,作为明初著名学者,一生不为官却以结庐石门山讲学为生,四方士子多从学于他,史称其为“梁五经”。建文帝的老师分宜人黄子澄就是他的得意学生。想不到,梁大师也在皆山楼任教。

龚氏族谱太丰富了,丰富的不只可供黄虎建一座美丽文化古村,丰富的还可以让良山镇乃至渝水区,都可作古邑喻南文化的中心的文史馆或乡村历史旅游书院。随便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皆山楼吟诗作赋的诗文中,或名士咏鼎山八景诗中,就可打造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4a景区,而成为新余市乡村旅游的一张黄金名片。

可惜时间太晚了,陪同的干部告诉我还有一个村,别具风味。于是,我从族谱中匆匆拍了几张照片,便转身离去,奔向一个与我出生地仙女湖有关的,名叫鹊桥的村。
三,仙女湖畔鹊桥村,牛郎本是鹊桥人

赶到良山镇西北边八公里深处一个山坳中时,夕阳开始西下了。阳光将这座与著名景区仙女湖一山之隔却一水相连的名叫“鹊桥村”的小村庄,涂上了一层金碧辉煌。村支书周腾保书记,就在村门口的大牌坊下等我,然后,热情洋溢地陪着我扫村,并说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故事说的是皇帝下喻南欲寻美丽村姑,而被才子解缙机智阻拦,留下的此地有:“八百里的鹊桥,汗毛堆成的岭,掉下去了要到江西才能上的了岸”俗话中的村庄地名。当然这个故事很长,我不便在此展开,且这个民间传说,也找不到历史印迹。但我却知此地真有“八百里、鹊桥,江西岸,一年坑,寒毛岭”等传说中的村名。因时间关系,我也无法为这几个历史古村去考证,谁先得名谁后立村。但鹊桥村,作为江西省级的乡村3A景区却在本地赫赫有名,且自然风光美丽人文风情诱人,成为方圆百里网红打卡村。

鹊桥村委会有15个自然村,相嵌在喻南山青水秀的山坳里,在山峦逶迤、层林尽翠的碧绿里,如一串白玉莲盏的珍珠,美丽动人。这里有余庆堂刘氏名门望族的古韵、这里有两把半枪闹革命,新余革命先驱刘子荣故居的红迹、这里有古炮楼的硝烟,古驿道的蹄迹。当然,这里更有每年一次的七夕晚会。可体验仙女之情,牛郎之爱,在篝火晚会上憧憬艳遇。

因为,这里就是七仙女下凡仙女湖,传说中的“牛郎”故里!
当我问周书记有何凭证?此村为何叫鹊桥村?书记答唱曰:村外有一桥,直通仙女湖。古书有记载,七仙下凡地。仙女化作鸟,解衣戏水田。恰有放牛郎,偷衣藏稻间。诸仙惊飞去,唯有一鸟留。男子取为妇,生有三女足。其母后问父,知衣在稻中。得衣飞天庭,每年七夕度。

周书记说,这曲道板,是村中老辈们一代代口碑传下来,无史料佐证。但连接仙女湖的那座桥,历史上就被叫做鹊桥,村因桥而得村名。

我知道,周书记说的这个传说很美丽,肯定没有依据。虽然有关七仙女下凡仙女湖的传说,有东晋干宝《搜神记·毛衣女》为凭。书中也记载,此事发生的地点与人物均在新余,且明确为“豫章新喻县男子…偷藏衣毛”。但,此书也属异怪志的神话传说,不可能得到论证的。

然而,从地理位置来看,鹊桥村的确与仙女湖紧密相连,且有一桥通往湖中小岛。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村民将本村当成神话中“牛郎”故乡,且还有“鹊桥”地名为证,也在情理之中,引之有据,言之有情。

反之,同样是干宝《扫神记》的内容,一部电影《天仙配》,将董家庄打造的风生水起,其一声“董郎”将“董酒”弘扬的天下闻名。故而,鹊桥村,欲借紧邻七仙女下凡故事地点的仙女湖边,做点“鹊桥”文化来振兴乡村,无可厚非。

顺便说一下,此村也姓周,与天柱峰周村为本家,都是三国东吴周喻的后人。那个传说中的牛郎是否也姓周?无法考证。

我与周书记在办公室翻开《周氏族谱》,至少可以考证出的是,“牛郎”故里的这些三国周郎后裔们,其迁喻始祖为北宋新喻县教谕,辞官后落户在城西门,一不小心,西门周家竟成为名门望族,迁徙各地。老西街上的周家祠堂和古水井,依然还佐证了当年周家一门繁荣和昌盛。特撰小文,祝福鹊桥村并以文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