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说到,建中削藩的战争,一开始进行的很顺利。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成德节度使李惟岳的脑袋就在长安见了面,魏博节度使田悦、平卢淄青节度使李纳被打得躲在城里不敢出门。

这时候,所有人都感觉割据二十年的河北藩镇马上就要over了。《资治通鉴》里写的是“朝廷谓天下不日可平。”

估计李适也是这么想的,因此他对田悦和李纳都保持高压政策。

但就在这个时候,唐军将领之间暗流涌动,正在酝酿一场惊天逆转。

削藩第一阶段进展顺利,唐朝自然要论功行赏,当时朝廷没钱,漕运断了六个月,德宗自己都快喝不上粥了,哪有钱封赏将士。

781年正月 重划河南各战区

没钱赏赐那就只能封官了,结果这一封就封出毛病来了。

建元三年(782年)二月十一日,德宗任命张孝忠为易、定、沧三州节度使,任命王武俊为恒(河北正定)、冀都团练观察使,任命康日知为深(河北深州市)、赵都团练观察使。同时将德、棣(山东阳信)二州隶属于朱滔,让他回归本镇。

朱滔再三请求将深州划归到麾下,但朝廷不许,由此他心怀不满,屯兵于深州,赖着不走了。

王武俊也很不痛快,他一直看不起张孝忠,再加上当时朝廷曾发下檄文,谁干掉了作乱的节度使,他的位置就给谁坐。

王武俊心里想,李惟岳可是我亲手勒死的,结果朝廷让张孝忠做了节度使,还有那个康日知,他算个什么东西,跟我一样做观察使,皇上您说话也不算数啊!

这种情况被田悦得知后,他派心腹来到深州对朱滔说:“您奉诏讨伐李惟岳,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攻克束鹿,打下深州,王武俊能杀李惟岳,这是您的功劳啊!

按当时的檄文,李惟岳地盘都应该给您,可现在朝廷却把划出去了,这是背信弃义啊。

再有一点,大人您想想,皇帝心里想的是啥啊?

他是要荡平藩镇,不允许世袭啊。如果魏博镇要是亡了,接下来那就是燕、赵了。要是魏博还在呢,燕、赵无忧矣。

您现在抬抬手,救田悦一命,这可是为子孙后代谋利啊!

我们大人托我给您带个话,事成之后就把贝州(河北清河县)送给您,您这地盘不就连在一块了嘛!

朱滔本身就是个心黑手狠之辈,他的节度使位置还是从亲哥哥手里抢来的。

唐朝为了防御吐蕃特意设了防秋制度,每年秋季各镇都要抽调精兵到陇山驻防。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幽州节度使朱泚命弟弟朱滔领兵到泾州(甘肃泾川)防秋。

代宗听后很高兴,因为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幽州的军队很少为朝廷所用,朱滔到达长安后,李豫对他大加赏赐。《资治通鉴·唐纪四十》

在回去的路上,朱滔就琢磨长安好远呐!

不过远也有远的好处,要是我哥去了长安,幽州不就是我的天下了嘛!

回去以后,他就撺掇哥哥,对朱泚说:“皇帝真是个好人啊,对我倍儿客气,这都是哥哥你的面子!但我合计吧,你说皇帝这么讲究,咱是不是也得表示表示啊,要不显得咱兄弟不敞亮,对不?

要不你去觐见天子得了,我看周边的节度使都不去觐见天子,您要是给他们打了样,皇帝肯定高兴啊,那时候咱兄弟的荣华富贵就稳了!”

朱泚信以为真,在大历九年上表,要求入朝。代宗确实乐坏了,派人修了豪宅等着朱泚。

当年七月,朱泚走蔚州(河北蔚县)身患急病。身边的人都劝他返回幽州,等病好了再动身朝见。

朱泚还挺固执,说道:“就算我死了,也要把我的尸体抬去朝中。”《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一》

九月,朱泚到达长安,百姓争相围观,代宗亲自设宴款待,赏赐甚厚。

可等朱泚到了长安,朱滔就下手把哥哥的亲信全杀了。这时候朱泚才知道被亲弟弟卖了,但他也没辙了,只能留在长安。《新唐书·朱泚传》

正是因为朱滔这种做派,张孝忠和他联兵平叛之时才会说:“朱滔言大而识浅,可与共始,难与共终!”《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82年2月 重划河北各战区

朱滔听到田悦使臣的话很高兴,马上让他回去报告,魏州得知有外援更加坚定死守的信念。

朱滔又派手下去恒州,对王武俊说:“您在九死一生的环境下,诛杀叛逆首脑,铲除祸乱根源,而康日知都没离开过赵州,他怎么能跟您平起平坐呢?朝廷这种处理方式,我们都感到愤愤不平!

我听说朝廷有旨让您支援粮食和马匹给其他人,估计这是因为您太能打,朝廷忌惮您的能力,打算先让您的力量贫弱,然后再对您下手啊!我们朱大人也不敢说能自保,故此想了一条计策,想跟您联兵一起救田悦。事成之后,朱大人愿意将深州交给您,请您早点派人去接收吧。这样一来,范阳、恒冀、魏博三镇兵马连结,有如耳目手足相互救助,以后便永无祸患了。”

王武俊也很高兴,派人去接收深州,约定日期一起出兵。朱滔还派人去劝说张孝忠,但被张孝忠严词拒绝。

建中三年四月,王武俊和朱滔的叛迹已经很明显了,尤其是王武俊,朝廷命他出兵讨伐田悦。他不但不受诏,反倒把朝廷的使者抓起来送给了朱滔。

德宗感觉田悦未平,王武俊又反,如果朱滔也反了,唐军兵力不足以压制。于是就加封朱滔为通义郡王,指望以此稳住他。

但这种手段已经不能打动朱滔了,他没动手的唯一原因在于手下的将士不想南下打仗。

《资治通鉴》记载:“朱滔对众人说,‘将士有功者,吾奏求官勋,皆不遂;今欲与诸君敕装共趋魏州,击破马燧以取温饱,何如?’

三问,皆不应!”

朱滔只好作罢,回手他就杀了数十个大将,对士兵却厚加抚慰,拉拢人心。

就在朱滔带兵南下的途中,他给远在长安的哥哥写了一封书信,为了不被发现,他让人把书信装进蜡丸藏在头发里,但还是被马燧截获了。

马燧把人和书信都送到了长安,朱泚吓坏了,伏地请罪。

李适还是挺厚道的,没像李隆基杀安思顺一样杀了朱泚,而是对他说:“相去千里,初不同谋,非卿之罪也。”

但不管怎么说,朱泚都是个隐患,尤其他带来的幽州兵驻扎在凤翔,朱泚也被任命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于是朝廷就想找个重臣代替朱泚,这时宰相卢杞又出来打击异己,他忌惮同为宰相的张镒生性耿直,便推荐张镒做凤翔陇右节度使。

张镒到任后,推荐了一个人主政陇州(陕西陇县),这个人就是日后改变川西格局的韦皋

782年4月至6月 朱滔、王武俊叛变南下魏州救田悦

五月,朱滔、王武俊的军队赶到魏州,与李怀光、马燧率领的唐军对峙。之后朱滔命人在永济渠上筑堤,将渠水导入王莽故河,断了官军的粮道与归路,唐军坚持了两个月后被迫撤军。

七月,德宗任命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为检校司空,兼平卢淄青节度使,鼓励他讨伐李纳。

但在李希烈心中对干掉梁崇义,没能接手山南东道地盘愤恨不已。面对朝廷的命令,他拥兵三万就是不动。不但如此,他还派人去联络李纳图谋攻取汴州。

十一月,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但他们只称王,却不敢立年号,而是效仿先秦诸侯共尊周天子的旧例。

其中,朱滔作为盟主,称孤;王武俊、田悦、李纳称寡人。

四人居住的堂舍称“殿”、对事情的处置称“令”、部下上书称“笺”、四人的妻子称“妃”,长子称“世子”。

所设官职一律模仿唐朝的建制,只是改了名称。

从这些举措上看,虽然四人自立为王,但还是刻意与唐天子做了区别。

这其实说明,朱滔四人心里也清楚,天下人还是奉李氏为正朔。他们也没有勇气去挑战天下人的共识。

十二月二十九日,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

782年11月 淮宁李希烈踞十一州叛变,中央再用颍蔡粮食道

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初十,凤翔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在清水结盟,暂时去掉了李适的一块心病。

但在东部战场上,情况变得岌岌可危。

十三日,李希烈攻陷汝州、围困郑州城,唐军屡败于其手。他麾下的游骑兵向北一直到达了彭婆镇,距洛阳只有二十公里,东都震恐,士绅百姓纷纷逃入山谷。

德宗向宰相卢杞问计,卢杞回答道:“李希烈是一个年轻将领,自持军功卓著,骄横简慢,一般人劝不了他。

只能挑一个温文尔雅的重臣,去宣达朝廷的旨意,李希烈一定能够革心洗面,翻然悔过。颜真卿是三朝老臣,为人忠厚耿直,名重海内,是出使的最佳人选!”

德宗认为有理,十七日下诏命颜真卿到许州(河南许昌)安抚李希烈,诏书颁下,举朝震惊,都知道这是卢杞要颜真卿去送死。

卢杞这个傻叉,真是应了古人那句话“丑人多怪”。

说起来,我看历史还算比较平和,很少因为不喜欢谁就骂人,但卢杞真是个令人痛恨的人zha

说起来,卢杞也是官宦之后,他爷爷是盛唐宰相卢怀慎、他大伯卢奂是兵部侍郎,南海郡太守,尚书右丞、他爹是御史中丞卢奕

卢怀慎是开元年间著名的清官,虽然才能不及名相姚崇,但他举贤荐能,正直敢言,死后追谥“文成”,可见其官声。

他伯父卢奂继承了父亲清廉节俭的品德,唐玄宗为其题书“斯为国宝,不坠家风”

他爸卢奕“刚毅朴忠,直方而清”,在安史之乱时,忠贞不屈被安禄山所杀,唐肃宗追授礼部尚书,谥号“贞烈”,入《忠义传》。

就这样三个人,也不知道咋教育出了卢杞这么个玩意儿。

父祖的优良品质一点没有不说,长得还特别磕碜。

按《旧唐书·卢奕传》的记载,其父“大腹丰下,眉目疏朗。”

可在《卢杞传》对他的描述是“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长成这个怂样,白天出门都属于犯罪!

话说相貌是爹妈给的,这事儿也不怪卢杞,当时韩国的整容业还没出现,他就是想换张脸也没地方换。

但他名声这么臭,史料里的记载是“故天下无贤不肖,视杞如仇”。也就是不论好坏贫富,所有人都视其如仇,这就是他自己奋斗的结果了。

《旧唐书·卢杞传》里写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郭子仪病了,文武百官都亲自来问候,郭子仪都不屏退姬侍。等到卢杞来,郭子仪让所有姬侍都离开,自己一个人见卢杞。

等到卢杞走了,家人问其故,郭子仪说:“卢杞形陋而心险,左右见之必笑。若此人得权,即吾族无类矣。”

郭子仪是怕卢杞吗?

当然不是,郭巨侠是什么段位的存在,还别说当时卢杞不过是个御史中丞。就算是割据一方的节度使,郭子仪的威名都能震慑千里。

当年田成嗣割据魏博目空四海,郭子仪的使臣到来,承嗣望西而拜曰:“此膝不屈于人若干年矣!

李灵曜据汴州作乱,公私物过汴州者皆留之,惟郭公物不敢近,遣兵卫送出境。

仆固怀恩、李怀光、浑瑊皆出于郭公麾下,虽贵为王公,常颐指气使,他们在郭子仪面前也小步快走,以示身分卑微。

这些人郭巨侠都不怕,他会怕一个卢杞吗?

他是不想被狗咬而已!

等到卢杞做了宰相,“忌能妒贤,迎吠阴害,小不附者,必致之于死,将起势立威,以久其权。”

第一个被他干掉的就是宰相杨炎,说起来杨炎也不是啥好人,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但杨炎至少是个能臣,他的两税法改革很有建树,中国历史上“财政预算”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

就是因为杨炎看不上卢杞“陋貌无识”,卢杞就怀恨在心。

李希烈征伐梁崇义之前,杨炎就反对,结果卢杞背后捅了一刀,罢了杨炎的相位。现在李希烈反了,证明当时卢杞的判断是错的,可德宗不但没治罪,反倒相信他的诬告,流放赐死了杨炎。

卢杞与颜真卿的矛盾也是在做宰相之后,代宗时期颜真卿奉召入朝,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杨炎为相时,因颜真卿刚正不阿,被改为太子少师,兼礼仪使。到了卢杞掌权后,更加厌恶颜真卿,改授他为太子太师,罢其礼仪使一职。卢杞还多次派人打听哪个方镇缺人,准备把颜真卿排挤出京都。

颜真卿去见卢杞,对他说了一件旧事。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为平原郡守(山东德州),安禄山为震慑各郡守官,将卢奕、李憕、蒋清三人的首级传阅诸郡。

传到平原郡时,颜真卿杀死叛军使者,用草编成人身,接上首级装殓,设灵位哭祭。

最后颜真卿对卢杞说:“你父亲的头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污。我知道他是忠良,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这样,你还容不下我吗?”

上面这段话来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杨炎当国,以直不容,换太子少师,然犹领使。及卢杞,益不喜,改太子太师,并使罢之,数遣人问方镇所便,将出之。真卿往见杞,辞曰:‘先中丞传首平原,面流血,吾不敢以衣拭,亲舌舐之,公忍不见容乎!’

杞矍然下拜,而衔恨切骨。”

这就是卢杞,行径令人切齿!

皇帝让颜真卿去劝降的诏书下达,满朝公卿失色。宰相李勉畏惧卢杞的为人,悄悄给李适上了一道密奏,认为国将失一元老,而朝廷贻羞,请求留下颜真卿,但李适毫无表示。

等颜真卿走到了洛阳,河南尹郑叔则坚决反对他前行。颜真卿淡淡的说:“君命可避乎?”

临行前颜真卿给儿子留下一封信,要他“奉家庙、抚诸孤”

这说明颜真卿已怀必死之心。

到了许州,他拿出诏书准备宣旨,李希烈派其养子千余人环绕谩骂,拔刀在他身上比划。

颜真卿足不移,色不变。

李希烈一看没吓住他,赶紧出来做好人,用身体挡住颜真卿,斥退左右。

当时四镇都派使者到李希烈处,上表称臣,劝他称帝。

使者们在李希烈面前行拜舞礼,对他说:“朝廷杀害有功之臣,无信于天下。您英明威武,功盖当世,已遭朝廷疑忌,必有韩信、白起之祸。希望您早尊帝号,让天下臣民有所归依。”

李希烈这傻子听了以后还挺美,他也不想想,那哥四个也就是称王,可都没敢称帝,他们让你称帝,这不是把你放羊肉串炉子上烤吗?!

结果这二货还把颜真卿叫来,得意洋洋的说:“现在冀、魏、赵、齐四王推戴我,太师看看态势,你以为我是被朝廷猜忌无处容身吗?”颜真卿看了他一眼,冷冷的说:“这是四王吗?这是四凶!你不做朝廷的忠臣,一天到晚跟乱臣贼子混在一起,你是要跟他们一齐覆灭吧?”

这时候,四镇使臣又出了一个馊主意,他们说:“太师崇高威望,您现在要建帝号,太师恰好在此,这是上天把宰相赐给您啊。”

颜真卿听后大声呵斥使者:“尔等闻颜常山否?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师,后虽被执,诟贼不绝于口。”

这段话就是文天祥《正气歌》里“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的出处。

紧接着颜真卿说:“吾年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一通训斥把使者崩得都不敢吱声了,李希烈气坏了,让人在馆舍的庭院中挖了一个坑,说是准备活埋他。

颜真卿对李希烈说:“都已经决定杀我了,还玩这些花样干啥,直接一剑砍死我,多痛快?”

正所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面对视死如归的颜真卿,李希烈也没辙了。

之后李希烈败退到蔡州,颜真卿也被押送到蔡州。他写下遗表、墓志和祭文,指寝室西壁下的地面说:“这地儿不赖,我就埋这儿了!”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李希烈称帝,国号为楚,年号武成。因为颜真卿管过礼乐,就派人去问称帝的仪式,颜真卿说:“老夫曾掌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

兴元元年八月初三(784年8月23日),颜真卿被叛军勒死于蔡州龙兴寺,终年七十六岁。《唐国史补》

消息传来三军大恸,李适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新唐书》对他的评价为“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

现在颜正卿的墓一共有五个,分别在河南偃师、陕西凤栖原、山东费县、江苏句容、浙江湖州

按《旧唐书·颜真卿传》的记载,江淮平定后,颜真卿的儿子颜预、颜硕扶灵回京安葬。

按道理说,他应该埋在陕西万年凤栖原的颜氏家族墓地,哥哥颜杲卿也埋在这里。

但现在最有名的颜真卿墓,却在河南偃师

到底哪个是颜真卿的埋骨之地,现在还有点搞不清楚。

不管在哪里吧,各地都有颜真卿墓园,说明大家对他的爱戴,总比争西门庆故里强多了。

好啦,这期的内容就到这儿吧,讲得有点散,尤其是颜真卿这段。不知会不会有小伙伴听了半天,不知道老布在讲什么。

其实后面这段内容,我是在讲中国人的“气”。

气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这东西是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关键。

它让中国人可以被打倒,但不会被击垮。

每到生死存亡之际,都会有人站出来,振臂高呼,奋勇向前。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他们不是信仰某个莫测的神灵,而是信仰自己心中的气节。

这就是文天祥在《正气歌》写的,“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用《新唐书·颜真卿传》的一句话,做今天节目的收尾吧,“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

这就是中国人的气,中国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