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到,第一次仆固怀恩之乱被郭子仪化解。

但他不甘心失败,于永泰元年( 765年 ),再次了纠集各部几十万人马,矛头直指长安。

按照《旧唐书吐蕃传》的记载,这次联兵仅吐蕃军队就有二十万众,带兵的将领是尚结息、尚赞磨、尚息东赞、尚野息和达札路恭,基本就是上次打进长安的人员组合。

仆固怀恩也吸取上次孤军深入的教训,他让吐蕃取陇山北道攻奉天(陕西乾县)、党项军从东道攻同州(陕西大荔),吐谷浑、奴剌从西道进攻盩厔(今陕西周至),回纥军跟随吐蕃军向前,怀恩的部众又紧随其后。

从叛军攻击的区域上看,乾县在长安西北、周至在长安西南、大荔在长安东北。按仆固怀恩的计划,叛军从三个方向挤压,唐代宗只有从东南走武关,去南阳这一条路。

唐代宗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几乎征集了全国所有可以调动的兵力,能打的将领悉数上阵。代宗御驾亲征,指挥郭子仪、浑瑊、白元光、李光进、马璘、郝廷玉、董秦、李日越、李抱玉、周智光、杜冕等将领,准备跟仆固怀恩梭哈一把。

这场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765年9月,节奏是叛军进攻,唐军防御。

九月八日,仆固怀恩暴毙于鸣沙。

部将群龙无首,先是张韶领其众,为徐璜玉所杀;璜玉领其众,又为范志诚所杀。内部大乱斗之后,怀恩本部基本残了,下面的戏码就看吐蕃与回纥了。

九月十四日,吐蕃二十万大军逼近奉天,京师震动。

守奉天的是白元光浑瑊,这两位守将一个突厥人,一个铁勒人,都是胡人。但他们面对吐蕃,表现得真是可圈可点。

尤其是浑碱,他是被怀恩杀掉的浑释之的儿子。

他见吐蕃军刚开始布列阵营,便率领二百名骑兵冲击敌阵,生擒敌将一人,跃马而回,城头将士见状士气大震。

次日,蕃军围城而攻,浑碱命将士“车夹石投之,杂以弓弩,贼死伤众。”

十六日,浑碱又夜袭蕃营,杀千余人,生擒五百人。

此时,好运气再次光顾了唐朝。

从十七日到二十五日,大雨不停,蕃军不能进攻,只能移兵礼泉县九嵕山北(唐太宗昭陵附近)。

蕃军围攻礼泉,“京城大骇,人皆空室,大户凿窦以出。”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户人家把宝贝埋到地下,人都跑没影了。

不过,十几万人围着一个县城打,有点浪费了。

所以,吐蕃也分兵了。

按《旧唐书吐蕃传》的记载,浑瑊移镇马嵬驿,“从十九日到二十五日,前后交战二百余阵,破吐蕃一万余众,斩首五千级,生擒一百六十人,马一千二百四十二匹,驼一百一十五头,器械、幡旗共三万余事。”

这个马嵬驿就是杨贵妃挂了的地方,她的墓也在此地。

这地方位于武功县与兴平市之间,距咸阳只有三十公里,距长安五十公里。

蕃军都打到这里了,“朝官震惧,家口回避者十室八九,禁之不止”。

但好在唐军顶住了吐蕃的进攻,没有让蕃军再次打进长安。

上次吐蕃攻进长安之后,唐朝为了加强防御,在中渭桥旁筑鄠[hù]丰城,派神策军驻扎。这次战役中,神策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九月二十八日,“吐蕃大掠男女数万而去,所过焚庐舍,蹂禾稼殆尽”。[1]

就在浑瑊跟吐蕃死磕的时候,唐代宗却准备撩杆子跑路了。

统领神策军的大宦官鱼朝恩,不断撺掇李豫往山西跑。

好在代宗也知道,这时候跑差点意思,就命鱼朝恩征求大臣的意见。

次日百官上朝没见到皇帝,却见鱼朝恩领着禁军士卒,阴阳怪气的说:“天子车驾欲巡幸河中,各位意下如何啊?”

百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

大家心里都清楚,鱼朝恩是皇帝近臣,这个节骨眼上说天子东巡,

其实就是皇帝想跑路。

此时,一位姓刘的给事中厉声质问鱼朝恩:“敕使(宦官的代称)是想造反吗?现在京城周边大军云集,你身为神策军统领,不思同心协力,共御外辱,却要裹挟大家(皇帝),弃宗庙社稷于不顾,东逃河中,这不是造反是什么?”

鱼朝恩被问得哑口无言,甩袖而去。

这位刚正不阿的给事中,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名字,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姓刘。

战争的第二阶段是765年10月,节奏是叛军撤退,唐军反击。

吐蕃大掠夺礼泉、武功等地后,撤军至永泰县附近。

永泰位于邠州(陕西彬州)与奉天(陕西乾县)之间,是陇山北道(萧关道)上的交通节点。在永泰蕃军遇到了相继而来的回纥军队。

这时候,大家都知道仆固怀恩已经挂了,但进攻唐朝掠夺财产人口,是两边的共识。所以他们合兵一处,再次兵围奉天。

但回纥与吐蕃也不是一条心,于是两军各自结营。(《旧唐书·吐蕃传》)

十月丙寅,回纥、吐蕃合兵围泾阳。

当时郭子仪帐下只有一万余人,但围城的叛军有十几万之众,硬拼肯定没有胜算。

郭子仪登城而望,敏锐得发现了两军之间的嫌隙。

于是,他亲率两千铁甲军立于回纥营前。

回纥将领见一员老将压阵,便上前询问统帅为谁?

士卒高喊:“郭令公”。

回纥将领大惊,回言道:“郭公尚在?请出阵一见。”

郭子仪单骑而出,回纥军见状,纷纷高喊:“确为郭公”。

回纥将领讷讷言道:“仆固怀恩说令公已卒,可否入营与可汗详谈?”

郭子仪淡然一笑,曰:“有何不可?”。

身边部将都认为太过危险,不希望郭子仪亲身犯险。他们说:"戎狄之心,不可信也,您别去!"

郭子仪却说:“现在敌众吾寡,不可力敌,且吐蕃与回纥分营而立,可见二军貌合神离。我与回纥有旧,今去其帐中说服其来降,可谓不战而胜”。

诸将又说:"请选五百铁骑护卫。"

郭子仪摇头道:"回纥以万计,五百人有何用?!”

郭曦急了,用手拉住父亲的马头,郭子仪以鞭击其手,策马而去。

比至回纥营前,军卒高喊:“郭令公至”。

回纥士卒有点疑惑,拉满弓箭对着郭子仪。

郭子仪解甲投枪,笑着对回纥士兵说:“这下放心了吧?吾等相交多年,何至于此啊?!”

回纥将士皆下马叩拜曰:"果吾父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纥大帅药葛罗是可汗之弟,见郭子仪前来,俯身便拜。

郭子仪握住他的手说:“回纥有大功于唐,不知何故负约而来,威逼京师。弃前功而结怨仇,背恩德而助叛臣,且怀恩叛君弃母,不忠不孝,回纥却助纣为孽。

我只身而来,生死皆在汝手。但我的手下,从今以后却要和回纥拼死而战了”。

回纥将帅皆云:“是怀恩骗了我们,说令公已卒,唐朝皇帝驾崩,我们才来袭扰唐境。现令公尚在,何敢再攻唐军?”

郭子仪复又言道:“吐蕃无道,乘我国内乱,竟不顾舅甥之亲,吞噬我边境,焚掠我畿县,其所掠之财不可胜载,马牛杂畜,长数百里,弥漫在野,此天以赐汝也。今能逐戎以利举,与我继好而凯旋,不亦善乎!”

在郭子仪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的说服下,回纥再次倒向唐朝。

随后,郭子仪与药葛罗歃酒盟誓,约定共伐吐蕃。

郭子仪先执酒为誓曰:“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殒陈前,家族灭绝。”

药葛罗随后曰:“如令公誓!”

旁边诸酋长大喜曰:“出兵前,巫师曾说过,‘此行甚安稳,不与唐战,见一大人而还’,今果然矣。”

随后郭子仪赠送彩绢三千匹,作为酬谢。

这段历史就是郭子仪单骑入敌营,北宋画家李公麟的长卷《免胄图》,就是在描画这个事件。

郭子仪进入回纥大营,吐蕃军队的探子马上就发现了。

尚结息、达札路恭等人感觉不妙,立刻带着劫掠的人口财物向西撤退。

但由于裹挟的人口、财物过多,导致行军缓慢。十月十五日,在灵台西原(今甘肃灵台县),被唐、回联军追上。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破吐蕃十万于灵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万人,收其所掠士女四千人,获牛羊驼马,三百里内不绝。”

十月二十三日,长安戒严终止,仆固怀恩之乱宣告终结。

仆固怀恩之乱前后历时3年之久,对唐朝政治军事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第一次向关中进军的过程中,凉州唐军不顾自身兵微将寡,毅然向灵州发起进攻,行围魏救赵之事。

但结果是吐蕃军队趁机攻陷凉州,自此河西走廊与关中的联系断绝,成了一块飞地。

其次,仆固怀恩两次联合吐蕃、回纥入侵,唐朝被迫调猛将劲卒守陇山一线。

怀恩之乱后的次年,也就是唐代宗的大历元年(766年),以马璘为邠宁节度使、大历三年(768年),马磷移镇泾原,并调五万朔方军屯邠宁驻守。到了大历九年(774年),京西北地区总共囤积了十七万大军。除此之外,为应对吐蕃秋季进攻的特点,唐朝再次实施了“秋防兵”制度。

大历六年(771年)八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派军队二千屯奉天城防秋;大历八年(773年)八月,幽州节度使派遣朱泚派五千精骑到泾州防秋;大历九年(772年)以后,“防秋兵”开始制度化,唐朝规定“每道岁有防秋兵马,其淮南四千人,浙西三千人,魏博四千人,昭义二千人,成德三千人,山南东道三千人,荆南二千人,湖南三千人,山南西道二千人,剑南西川三千人,东川二千人,鄂岳一千五百人。宣歙[shè]三千人,福建一千五百人。”[2]

再次,仆固怀恩之乱给关中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吐蕃在两次进攻关中期间,“大掠男女数万而去,所过焚庐舍,蹂禾稼殆尽”。

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干旱的打击,导致两年内长安的谷价暴涨至斗米千钱。同时,为了破坏回纥与吐蕃的联盟,唐朝“前后馈赠彩绢十万匹。时库府空虚,朝官无禄傣,随月给手力,谓之资课钱”。

这段记载里的“手力”,我解释一下。

“手力”是唐代一种非正式俸禄的补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朝廷没钱,给不了官员俸禄,只能给点小钱做生活费。

从这条记载上可见,唐朝的经济窘迫到了什么程度。

大历末期关中的三大派系

除此之外,吐蕃军事压力还造成了禁军的壮大。

说起唐朝的灭亡,几乎人人能说出三大缘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和宦官专权。

中晚唐时期的宦官,可以动辄废立皇帝,跟他们相比明朝的宦官,简直就是不肖子孙,

这帮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能量,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掌控着禁军。

宦官掌兵权,也是从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说白了,是唐朝的西部军阀干掉了东部军阀。

大家都是军阀,自然得不到皇帝的信任。

尤其是吐蕃打进长安那次,唐代宗身边“六军逃散”,跑得鸡毛不剩。太常博士柳伉还戳代宗的肺管子,上疏写道:“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劫宫闱,焚陵寝,武士无一人力战者,此将帅叛陛下也。

陛下疏元功,委近习,日引月长,以成大祸,群臣在廷,无一人犯颜回虑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夺府库,相杀戮,此三辅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诸道兵,尽四十日,无只轮入关,此四方叛陛下也。”

这把李豫的脸给打得,咣咣响啊!

于是,唐代宗便以屯驻在陕州的神策军为基础,重新组建了中央禁军的神策军,以鱼朝恩为神策军统领。

这支由哥舒翰创建于天宝十三年,驻扎于陇右,抵御吐蕃的神策军,逐渐成了中央禁军的代名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历十四年的关中六镇

再有一点就是,唐朝皇帝对朔方军失去了信任。

朔方军的创建本来是为了防御突厥,历任首领大多都是能征善战之辈,一度是唐朝最有战斗的军镇。

仆固怀恩原来在王忠嗣麾下,当时王忠嗣拥四节度将印,统朔方、河西、陇右、河东四镇,控制万里,兵强将猛。这种状态已经引起了李隆基的忌惮,他先后干掉了王忠嗣和安思顺,用宰相遥领朔方节度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亨在朔方军的扶持下登上了皇位。唐史对当时描述为,肃宗身边除朔方之外,再无能战之兵。

这个时候的朔方军说成是唐朝的擎天白玉柱,也不算太过分。

而且,朔方军也确实是唐朝平叛的主力,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曾先后担任朔方军统领。

在平叛过程中,朔方军损失了三分之二,军力仅剩天宝年间的十分之一,实力大为削弱。但即便如此,朝廷还是不放心,将郭子仪的兵权一分为三,朔方军再次遭到削弱。

所以怀恩上书代宗说:“弓藏鸟尽,兔死犬烹,臣昔谓非,今方知实”,也不能算言之无物。

但仆固怀恩之乱的过程中,不管怎么说都有朔方军参与,这就让唐朝皇帝对这支军队产生了怀疑。

于是在以后的岁月里,唐朝皇帝开始加速肢解朔方军。

第一步就是频繁调换节度使,再后来干脆分设节度使来实施瓦解。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在朔方节度使的辖区上,设置了邠、宁、庆、晋、绛、慈、隰[xí]等州节度使,使其不相统属。

同时还积极吸收朔方军中能战之将加入神策军,一边削弱朔方军,一边加强禁军。

其实唐朝中后期的很多制度变化,都有吐蕃因素存在。以前学界对此的研究不是很关注,不过很欣慰的是最近国内的学者已经开始从这个角度来解析唐史了。

相同的观点,我再重复一遍。

唐蕃是两个相伴而生的政权,不管是政治、军事,还是文化,都存在广泛的相互影响。单拿任何一个出来看,都是不完整的。

说了半天仆固怀恩之乱的弊端,那它有没有益处呢?!

您还真别说,确实也有一点。

这就是吐蕃彻底与回纥决裂了。

仆固怀恩之乱最大的威胁,并不在仆固怀恩本身,也不在朔方军身上。

吕思勉先生对他评价道:“禄山、思明,且皆无大略,而况怀恩?观其既叛之后,分崩离析,绝无能为,而知其本无叛志。此朝臣所以多明之,而代宗终信之欤?”[4]

也就是说,朝堂上下都知道他就是个莽夫,胸中没什么大志向。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代宗一直都对怀恩很优厚,即便他已经死了,还收养了他的女儿。

真正让朝廷忌惮的是他跟回纥的关系,如果怀恩晚死两年,促成了回纥与吐蕃的联盟关系,那唐朝的西北防御就要变个样子了。

要知道,加强陇山防御的军队,是从河中调过去的。

如果回纥与吐蕃联合,回纥从北向南攻山西,吐蕃西向东打陕西,那唐朝大概率要完。

从这点上说,得亏怀恩死得早,他要是死的晚点,还真就麻烦了。

另外就是回纥的问题,再次凸显了郭子仪的功劳。

我们说到郭子仪功绩,总是说“手提两京还天子”。

这是指他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功绩,其实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光弼、仆固怀恩的功劳,未必逊于郭子仪。但在怀恩之乱中,郭子仪真的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敏锐的发现了吐蕃与回纥的裂隙,联合回纥,重创吐蕃,彻底打破二者之间合作的可能。

这也为之后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定了调子,在安史之乱以前的唐蕃关系中,突厥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安史之乱以后,突厥已经烟消云散了,回纥成了最重要的砝码。

之后的唐蕃对抗,就主要表现为唐朝与回纥联手对抗吐蕃的军事压力。

下一期,咱们就主要来聊聊,这个唐蕃之间的重要筹码,以及仆固怀恩与回纥的关系。

参考书目:

[1][2]、《唐代中期战争问题研究》_王效锋;

[3]、《唐中后期中央与朔方军关系新探》_肖爱玲,张艺航;

[4]、《从河东镇的政治处境论辛云京与仆固怀恩之乱》_刘永强,张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