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教材中,农民起义在近70年来被推到一个很高的历史地位,这源于我们是尊重人民的一个社会制度,农民是这个社会的最底层,而且代表了绝大多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现在社会所谓的农民只是象征意义,农民和工人已经没有太大区别,农闲当工人,农忙当农民,甚至一些农民只是形式上的农民,只是具有农村户口,还有所谓的耕地而已,完全脱离的农业生产,所以当今社会所谓的农民,是包括农民、工人等等底层的一群人,因此农民的意义已经广泛化。

今天我们讨论一下纯粹的农民起义为什么最终以悲剧终结。

首先,农民起义是一种被动的反抗压迫的行为。

无论是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还是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起义,无疑农民是起义的主力军,但他们都是被动的一种起义,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在吃不上饭的情况下,不起义一定会死,起义可能会死,但至少还有一线活路的希望,这时农民就会选择起义。

但这种起义基于生存、基于能够活下去,能够吃上饭,能够饿不死为基本前提,这就是他们的局限性,当他们有一天能够吃饱饭的时候,他们一是选择退缩,这是大多数包括农民起义中的底层者和领导者都会如此,尤其是领导者如此,这样的起义势必不会成功,他们只是为吃饱饭而反朝廷获取粮食。一旦稍微获得成功,他们也像腐败的朝廷一样,甚至更加贪得无厌,他们再去欺压其他农民,他们角色发生迅速变化,由为农民着想的农民起义,转变掠夺农民的一种组织,这个时候,那些压榨的农民就会反对这样的农民起义,朝廷有了群众基础,就会比较容易的将他们灭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农民起义没有一个愿景,或者说愿景不牢固,在没有彻底推翻朝廷的时候,自己就贪图享乐,而这时候由于农民起义,农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农民生活极其不理想,这个时候起义者成了新的压迫农民的组织。

再次,纯粹的农民起义都是很难成功的,真正成功的是那些有一定社会地位,思想开明,代表一定进步性思想人物,利用农民起义这股声势浩大的力量,让他们遵从一定的制度,是一种有组织有意识的以推翻腐朽王朝,建立一个相对能够缓和社会矛盾,相对公平的朝代,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注意休养生息,注意缓和社会矛盾。

第四,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农民起义发生的时代,社会矛盾已经广泛化,农民起义不会是一家,会出现多个起义组织,这个时候谁想称王,势必会遭到其他起义军的打击,群起而攻之,这样即使实力很强的起义军也很难在围攻中获得成功,也就是所谓枪打出头鸟,明智的起义首领一般在前期是比较低调的,养精蓄锐,不显山露水,不张扬,不急于称王,而是保存自己的实力,壮大自己的实力,这个时候只有真有实力的起义者才能获得主动。

我们看看,刘邦、刘秀、朱元璋、这些成功起义案例,无疑都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非常有策略,不急于称王,集聚实力,不成为出头鸟,耐得住性子,在起义过程中注意建立一个新朝代做好充分的准备,最终这些人在起义反朝廷中获得胜利,虽说主力是农民,但领导者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农民很难推翻一个朝代,但只有农民即使推翻了一个朝代,结局一是被另一些人所窃取,领导者决定了起义最后到底能不能成功。

我们也发现,真正成功的起义,基本上没有完全纯正的农民,要说有,那么朱元璋算是一个,这是唯一个以纯农民的身份获得成功推翻一个王朝,建一个更加强盛的朝代的一个人。这种人几千年几有一个,说明了农民的局限性。说明的领导者的眼界领导者的格局才是决定起义成功与否的关键。

因此,我们说农民起义基本是推翻一个王朝的导火索,但最后结局基本都被非农民者在中途被窃取。这个就是纯粹农民起义的悲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