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面是时髦大街

里面是复古回忆

“外面买的裤子裤腿长了,

哪里有缝裤边的地方?”

“年纪大啦,胖啦,

之前的衣服穿不上了……”

“商业大厦后面,

一条弄堂都是裁缝!”

在繁华热闹的步行街背后,藏着一条年久狭窄的“裁缝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过杨舍西街五花八门的服饰店,走进商业大厦旁边的弄堂,再拐进更窄的小巷,“裁缝街”便在此。

说它是一条街,实则是童家弄的一条分支小巷。东起钟鼓弄,西至童家弄,一条不到一百米的无名小弄堂里,竟藏着近十间裁缝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沙洲路步行街建成,商业大厦隆重开业。渐渐地,款式新颖的时装进入了港城人的视野。在那个年代,裁缝铺几乎遍地都是,甚至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洋机”(缝纫机)。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各类品牌服装店迅速崛起,直接购买成衣变成时尚,越来越少的人会再拿着布料去裁缝铺做衣服。

曾经辉煌的裁缝铺日渐式微,不知不觉间被挤进了历史的深巷。恍然回首,老裁缝的身影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天地

无尽匠心

在一个约八九平方米大的裁缝铺里,顾扣琴正低头忙着补一件衣服。顾阿姨今年54岁,是我市德积人。17岁时她就进了一家针织厂,习得了制衣手艺。后来,她又跟随师傅去到了新疆做裁缝,在当地学会了独特的织补手艺。

转眼间,顾阿姨已到知命之年,量体裁衣的时代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如今的裁缝大多做一些缝补的活儿,顾阿姨也如此。

“我算是干了一辈子裁缝啦!”顾阿姨一边打量衣服一边说。人生中近四十年的时间,顾阿姨就是踩着缝纫机的踏板走过的。

“十多年前的时候,这条弄堂还没有裁缝店,我是第一家。”顾阿姨的裁缝店是这条弄堂自西向东的第一家店铺。18年前,顾阿姨带着织补手艺回到故乡,开了这间“扣琴精工织补店”。

“刚开业那两三年,生意特别难做。”即使生意不好,但顾阿姨却从未想过放弃,果然不久后,顾阿姨就用她独门手艺赢得了众多回头客。“后来生意就越来越好,尤其秋冬天我们都忙不过来。”修改服装尺寸,修补衣服、鞋子,顾阿姨都不在话下。不仅如此,顾阿姨还会将衣服上无法修补的破洞绣成花朵,不仅不影响穿着反而锦上添了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来修衣服的人也不少,很多人知道我的手艺,特地到市区来找我补衣服。”

“我就是热爱这个(织补),只要我眼睛还能看见,就会一直做下去。”

随着年纪增大,顾阿姨自觉眼神不如从前,“虽然活很多,但也要一件一件认真做、慢慢做。”顾阿姨话语温柔,织补手法严谨而负责,说话间也没有耽误手上的活。“很多人对衣服是有感情的,穿了几年十几年也不舍得扔。我们做修补也算是帮他们留住了这份情感。”

如今,“扣琴精工织补店”所在的这条弄堂渐渐成了一条“裁缝街”。顾阿姨见这么多同行来开店却丝毫没有忧虑。“差不多就这十年吧,这条弄堂慢慢多了这么多家裁缝铺……我们这几家店都是互相帮助的,谈不上竞争,看到还有人愿意做裁缝,我也很欣慰。”顾阿姨寡言却字字暖心。

在裁缝街

修补时光

冬日,漫步在“裁缝街”上,几位老裁缝正专注于自己手上的活计。这些铺子的店面都很小,最小的店面仅四五平方米,窄窄地只能容下两个人并排。一台缝纫机、一张裁剪桌、一些针线布料就快占满了整个铺子。看似逼仄的环境,却深藏了众多老手艺人……

也许是因为经历过摆摊时代,师傅们会特别珍惜在小店经营的时光。虽说他们可以自由安排经营时间,但他们还是坚持着老一辈人的习惯,每日起早贪黑,中饭也是在店里将就着吃完的。

一把剪刀、一个镊子、一些针线……“哒哒哒”短促的声音响起,就知道那是缝纫机运作了起来。这一间间“小格子”里,在手艺人专注的目光中,简单的工具在手中舞动,缝补着悄然流逝的时光 。

如今,“蝴蝶牌”缝纫机早已被现代自动缝纫机所替代,传统手艺与现代裁制更加相得益彰,不变的是老手艺人们的初心和人与人之间的质朴真情。

手艺愈精,情意更浓。裁缝这个行业,已是他们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而这条窄窄的“裁缝街”成就了他们,他们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一抹色彩,小小的巷子也愈发变得宽厚起来……

你还知道张家港哪里有裁缝店?
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

来源:遇见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