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和劳勒是综合激励理论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两人在《管理态度与工作绩效》(1968)一书中提出了综合激励模式,也有人认为属于过程激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模型解释:

1、 激励是为了改变“1工作绩效”

2、 为了改变“1工作绩效,需要改变个人的“2努力程度”和“3环境”、“4能力”、“5认知程度”

3、 一方面,一个人的“2努力程度”与“6效价”、“7期望值”相关(或共同决定);

a) “6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给他带来满足程度的估价——由“8满足”程度决定——而“8满足”由“9内在奖励”、“10外在奖励”、“11公平感”决定,归根到底是“8满足”与“1工作绩效”之间的匹配认知度

b) “7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可能性的评价——影响(决定)因子为“1工作绩效”,回到“工作绩效”,形成激励闭环

4、 另一方面,一个人的“2努力程度”与 “9环境”、“10能力”和“11认知程度”相关,会影响激励或受到激励的影响。

分析模型内部的影响作用机理,可以发现——工作绩效在激励体系中居于枢纽地位。中和企略认为,设计激励体系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企业工作绩效体系的匹配度。比如:当工作绩效不能在短期内体现,毫无疑问,应该重点考虑中长周期的激励;当工作绩效容易被测量——注重及时激励则很有必要;并且,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更加重要……